偏要进男厕的小女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8
/ 2

偏要进男厕的小女孩

钟娟

成都市青羊区金沙小学C区  

【案例描述】

人物介绍:小A 一年级女生

我们班上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叫小A,她性格活泼开朗。但是在开学2周后,有同学来告诉我小A在课间喜欢去男厕所。

我第一时间把小A叫到了身边询问道:“听同学说你进男厕所了?”

小A低头小声说:“进了。”

“你知道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被别人看到,我们也不能看别人的隐私部位吗?”

“嗯。”

“那你知道为什么要分男厕所、女厕所吗?”

小A抬头看着我,不说话。

“这是因为要保护小女生在上厕所的时候不被小男生看到隐私部位,同样的也是保护小男生上厕所不被小女生看到隐私部位。所以,你能不能去男厕所呀?”

“不能!”小A小声说。

“嗯,老师相信你不会去了,对吗?这就当作我们的秘密,老师不会告诉其他人。”

本以为这件事情就顺利的解决了,但是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又有同学来告诉我小A又溜进了男厕所。

这一次我又把她请到了办公室,问:“怎么又进男厕所了呀?能不能不进去了呀?如果再进去,老师就要告诉妈妈喽。” 小A答应了,离开了。望着她离开的背影我想也许我们还会有第三次见面……果不其然,当天下午小A又因为同样的原因来到了办公室,我对她再次进行了教育,并且联系了家长,家长表示很重视这个问题回家会对其加强教育。

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小A进男生厕所被同学告状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跟小A的谈话也越来简短,我认为道理已经讲的很明白,家长也有处罚,但是却不知道为何行为的纠正效果并不显著。

【教师思考】

这个问题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认为之教育所以无效肯定是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我开始想要弄清楚,为什么她对男厕所如此执着?于是在脑海中重新制定了小A的问题行为引导计划。

【后续处理】

第二天在小A 还没有去男厕所之前,我把她请进了办公室,温柔不带批判的问到(昨晚在内心做了内心建设,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已经有了判断,认为她是错误的,那么在沟通中无疑会让孩子感觉到,从而增大沟通的障碍):“今天去了吗?”“还没来得及?”(我内心一笑,当然喽,现在才早读呢。)“今天打算第几节课去看看?”小A一愣抬头,不知道我要干什么,一时之间她竟然愣住了,仔细思考之后选择了不回答。我笑了,对她说:“今天我们不谈去男厕所对不对,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想去男厕所?”“就想去看看。”小A 回答。

“你进去了那么多次了?看清楚了吗?”“没有,每次进去就被捉住了。”

“那我们找一个男厕所没有人的时间,老师帮你守着门,你好好看看男厕所长什么样,跟女厕所有什么不同好不好?”“真的?”小A难以相信地看着我。“真的!”

在与家长进行沟通后,我们选择了第二天清晨展开我们地男厕探索之旅。按照约定,我帮小A守门,小A 进去参观。大概不到5分钟,小A出来了。“怎么样,是什么样的?”“有便便池,女生就没有。也有隔间,就没有女生多……”小A滔滔不绝说了起来,我没有问以后还会去男厕所吗?因为我知道,当她的好奇心被满足后,她的行为也会发生转变。

【经验总结】

     通过这次事情,我感受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提出提出不合理的想法,可能是女孩子对男厕的执着,可能是前不久新闻中想要知道飞翔感觉的孩子。对于成年人来说,它是不切实际,不合理的,甚至不合情理的,但是在孩子眼中就是一种执着。作为教师首先要知道孩子有这样不切实际或者不合理想法的原因有:

(1)阶段性发展:小孩在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有时,他们的想法可能不符合成年人的逻辑,因为在他们的发展阶段,这可能是他们能够理解的。

(2)想象力:小孩通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在成年人看来不切实际或不可行的想法。这些想法往往是他们凭空想象或从故事、电影等媒介中得到的灵感。

(3)学习过程:对于小孩来说,他们正在尝试理解世界,并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在成年人看来不合理的想法,因为这些想法是他们试图解决问题的尝试。

(4)对未知的好奇心:小孩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可能会对一些事物提出问题或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想法,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想法不合理或无价值。

(5)误解:有时候,小孩可能会误解某些事情或信息,从而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想法。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理解是错误的,只是他们的知识还不够完整。

了解了原因,教师就可以理解,虽然有时候小孩的想法让成年人感到不合理或荒谬,但他们的思维正在发展,并且他们正在尝试理解世界。因此,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想象力是很重要的。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们进行开放、平等的对话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思考问题。同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试图找出答案或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当学生的想法危害到自身或者他人安全时,教师就要有一些措施来对孩子进行引导与支撑了。回顾这次问题的处理,我认为可以分解为四个步骤:

步骤一: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而不是用行动去表达

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一个四岁的小男生,在26楼模仿动画片儿里的行为,拿了把撑了把雨伞跳下来,结果就造成全身骨折。这个学生明显就是有探索的需求,但是这个探索的需求是不合常理的,但是他的行动在于语言之前。就直接付诸行动了,造成了不可换回的结局。所以首先我们应该是要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疑问(不管是这个疑问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先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步骤二:肯定学生的想法,再提供具体支持。

面对学生的不合理疑问,我们应该先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再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首先,我们对学生的敢于提出疑问表示赞赏,并肯定他们的思考能力。这种积极的反馈可以激励学生更多地思考和提问,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接下来,我们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疑问,并尽可能理解他们的观点和思路。在理解了学生的质疑点之后,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提供支持和解释。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应:

(1)澄清概念:对于一些涉及概念或者定义的问题,我们可以适当地澄清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通过明确一些相关的定义或者概念,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更准确的支持。

(2)讨论具体的支持:在肯定学生的之后,通过积极的反馈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内心更有安全感,通过讨论确定教师给与学生的具体支持,比如在案例中教师与学生讨论陪同学生去“探索”男厕的具体时间。

步骤三:实施帮助,商议中共同解决问题。

在我带小A去厕所的早上,我和她一起想,该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好。比如在那个厕所门口先询问有没有人?我们怎么确保男厕所里没有人?然后怎么确保不打扰别人?为什么我们要在没人的时候进去?相当于就一个成年人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想办法,然后找到一个比较妥善的一个办法。

步骤四:归纳和总结

整个过程结束后,我跟小A一起把那个整个过程复盘了一次,遇到问题后可以怎么解决,先表达自己的想法——寻求支持——共同商议——实施解决行为——总结。这样学生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就可以有一定的方法去解决了,并且清楚语言先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