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与甘肃生态农业发展的对比分析及经验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8
/ 2

贵州与甘肃生态农业发展的对比分析及经验启示

柳梦姣

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省兰州市,730020

【摘  要】同属于我国的欠发达省份,甘肃省也和之前的贵州一样,都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之一,可以说两个省份是位于一个起跑线上的,但现在贵州不断刷新经济增长纪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贵州省以实际快速发展成绩向我们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惊人的“贵州速度”,成为了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成功典范。本文分析贵州的成功经验,并对比甘肃省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现状,以为甘肃省的发展再上新台阶做出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贵州速度 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 经验启示

上个世纪贵州的人均GDP也一直低于全国人均GDP,和甘肃省一样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之一,但现在贵州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 9 年处于我国的前3位,其中有连续3年处于首位,其经济总量在中国从2015年时第25位快速上升到2020年时的20位[1]。甘肃省也和之前的贵州一样,但现在贵州不断刷新经济增长纪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贵州省以实际快速发展成绩向我们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惊人的“贵州速度”,成为了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成功典范[2]。本文通过分析资源基础、产业现状、发展条件等,剖析甘肃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演进的一般变化规律,评价甘肃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环境、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

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贵州有着明显的科斯特地貌,其农业生产资源禀赋较差,受地势、水资源、气候特征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但贵州省在长期的农业发展实践过程中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和实践符合贵州省本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道路,成功带动当地农民走上脱贫致富,实现小康之路。贵州省主要探索出物质循环利用模式、集约型模和高技术模式三种有代表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用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最大化地多次循环利用生产系统内部的能量,最终获得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3]。集约型模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生产如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滴灌、机械化作业等,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从较少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产品[4]。高技术模式是指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型材料为支柱,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5]

甘肃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甘肃省根据自身的区域资源优势发展一定的产业模式,产业格局结构逐渐合理,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已经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格局,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虽然各地区都选择与自身区域优势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发展,但总体来说,各地区的特色产业越来越相似,对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没有清晰的定位,区域化布局不合理,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二,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数字农业、线上购物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然而甘肃省整体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不够通畅,都使得甘肃省农民不能够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所带来的红利和机会。第三,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甘肃省的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是等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甘肃省的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带动力不够,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生态农业产业链条短小。

三、经验启示

曾经贵州与甘肃是同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但贵州通过不懈努力摸索出了一条后发赶超的发展之路,通过对比分析贵州和甘肃的发展历史,得出以下帮助甘肃发展更进一步的启示:

(一)提倡农业技术创新,以绿色理念贯穿生产全过程

在要素投入阶段,由政府牵头,联合各大高校、农业研究所以及部分企业,加大育种技术和农机等农业技术的研究投入,加快研发节能、清洁类型的适合甘肃省本土的农用机械以及更环保的肥料,培育优良安全、高产、抗旱、抗病虫等灾害的品种,在增产的同时满足时下对健康的要求。广泛开展技术人员下乡活动,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知识的培训,提高机械使用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做好农机使用配套服务,促进农用机械、灌溉设施以及农药的科学使用。在生产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气象观测技术给予农业生产者较为及时的气象信息[7]。积极探索更先进的固碳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包括耕作制度、灌溉制度,要素投入比例、经营规模和在农作物生长各个阶段人工干预的方式及程度等,打造绿色农业生产新模式。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要素,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会产生许多农业废物,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因而要开发出能够利用这些农业废物的技术以实现资源化利用,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废物在农田的遗留。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扶持作用。政府的财政支持对农业生产会产生较大的正外部性,因而政府要将财政支出对农业适当倾斜,尤其是在保护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传递出的信号将会带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此外,政府支出在用于兴建农业基础设施、环保清洁农机使用补贴、高价有机肥使用补贴等方面,会大大减少投入成本,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完善要素市场政策。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影响农业生产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8],政府应全力完善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制度,为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保驾护航。劳动力跨部门流动可以看作是市场在配置要素方面的一个作用,因而制定并使用政策来引导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者回流到农业部门,是提高农业GTFP的重要措施。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打造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

一个好的品牌不仅能够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还可以提升地区知名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9]。当前甘肃虽然已经形成了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但其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的生产以及国内销售上,如定西的马铃薯、平凉金果等。而初级产品的生产附加值低,回报率在所有生产环节中属于低回报率的环节,吸纳就业能力低的同时很容易出现“丰年歉收”现象。此外当下市场上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大,甘肃省可以进一步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延伸了生产环节的同时,还能带动地区就业,提高收入水平,进一步发挥原料基地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杨光凯.贵州“黄金十年”发展启示[J].当代贵州,2021(19):60-61.

[2]姚庆荣.贵州“蝶变”经验给甘肃发展带来的几点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7):205-206.

[3]欧婧.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21(9):7-9.

[4]杨竟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2):223-224.

[5]李云才,刘卫平,陈许华.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6]惠文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探究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J].山西农经,2021(23):70-74.

[7]王冰.生态农业转型对接供给侧改革的产业化推进路径[J].农业经济,2022(3):32-33.

[8]刘华婕.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J].河南农业,2022(5):12-13.

[9]赵俊亚.后脱贫时代农业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乡村振兴,2021(5):80-84.

作者简介柳梦姣(1997——)女,汉族,河南许昌人,单位: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