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灸感研究常用施灸部位及腧穴分布规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9
/ 4

基于数据挖掘的灸感研究常用施灸部位及腧穴分布规律分析

杨梅1 任继晗2 兰颖[1] 吴节1 马婷婷1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72

2. 彭州市人民医院,四川彭州,611930

【摘要】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以重灸疗法为代表的艾灸施术过程中灸感的产生施灸部位/用穴选用特点。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系统检索与灸感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原始数据库,分析灸感的产生与施灸部位及腧穴分布的规律。结果最终纳入167篇文献,共涉及人体17个部位和93个腧穴。综合分析各项研究方案设计后发现,以腰部、腹部和背部为最常见的施术部位;涉及经脉以膀胱经、任脉和督脉为前三位。而选用腧穴频次最高的前十位分别是:关元、肾俞、足三里、大椎、气海、风池、命门、三阴交、百会和大肠俞,其中特定穴的使用频次远高于非特定穴。

【关键词】 灸感;施灸部位;腧穴;数据挖掘

Study on Moxibustion Sensation Based on Common Moxibustion Applying Site and Acupoints’ Distribution:a Data Mining Analysis

Mei Yang1, Jihan Ren2, Ying Lan1, Jie Wu1 ,Tingting Ma1

1.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0075

2.PengZhou People’s Hospital.Pengzhou, Sichuan,611930

[Abstract] The data mining technology was used to explore relations between moxibustion sensation and site of moxibustion, acupoints’ distribution. We used the computer to search China Journal Full Text Database (CNKI), VIP Journal Full Text Database (VIP), Wanfang Data Resource System, and China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MB), systematically searched the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related to moxibustion sensation, established the original database, and analyzed the generation of moxibustion sensation and the law of moxibustion applying site and acupoint. All in all, 167 eligible articles were included, involving 17 body parts and 93 acupoints. Waist, abdomen, and back were the most common sites, while meridians involved Bladder meridian, CV, and GV. The top ten frequently used acupoints were Guanyuan(RN4), Shenshu(BL23), Zusanli(ST 36), Dazhui(DU14), Qihai(RN6), Fengchi(GB20), Mingmen(DU4), Sanyinjiao(SP6), Baihui(DU20), and Danchang Shu(BL25), among which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specific point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non-specific points.

[Key words] moxibustion sensation; moxibustion applying site; acupoint; data mining

灸感是指在艾灸施术的过程中患者体感的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感,或出现酸胀、沉重、蚁行等非热感的一系列主观感受,也是临床常用来判断施灸程度及临床疗效的依据。“重灸”以其大面积、重火力、久时长等特点区别于普通以点、线为作用范围的灸法,其温通经脉、强壮真元、调节脏腑阴阳气血、 抵御病邪等效应更强,灸感的强度和持续性更胜。深入挖掘灸感产生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影响灸法疗效的生物学机制,为临床增强灸感、提高灸法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系统整理了近40年来灸感研究的临床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灸感研究的方案设计,重点关注施灸部位及用穴规律,为临床施灸时部位的选取及经穴的使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文献类型

与灸感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包括研究类型不限。

(2)研究对象

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别、年龄、种族、疾病类型不限。

(3)干预措施

以点燃艾叶或各类艾叶制品,将其直接、间接置于人体对应腧穴的干预方式。且是唯一的干预方式。

(4)结局指标

本研究只关注实施艾灸的方案设计,不限制结局指标。

1.2. 文献排除标准

(1)动物实验;

(2)未明确提及研究对象;

(3)未明确描述施术部位或腧穴定位;

(4)研究数据重复或相似度高,只保留数据最全的一篇。

1.3 数据库及检索词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11-2022) 、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22)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83-2022)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1989-202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1989-2022),检索的主题词是“灸感”,检索的关键词是“铺灸or火龙灸or督灸or 艾灸or灸法 or 感传 or 灸感传导”

1.4 文献的筛选及数据库的建立

通过计算机电子检索得到的相关文献,由三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纳入与筛选工作: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初筛、 全文阅读、文献核实、交叉核对,存在分歧难以确定纳入与否的文献由组内讨论最终确定。采用Microsoft Access 2007对文献内容建立“灸感文献数据库”,数据库以灸感为主表,主表下设置子表,即施灸部位及穴位表,对文献进行分级储存和管理,通过编码建立链接关系,其中,灸感还包括作者、团队、年份、期刊名、文献类型、疾病名、病例来源、病例总数、施灸类型、灸感等诸多内容。

5. 数据处理及挖掘

5.1 数据预处理

根据挖掘的目标,数据的预处理主要是施灸的部位以及施灸时腧穴的运用,参考2006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建立腧穴数据库,包含了经穴和常用经外奇穴的穴名、国际代码、所属经络、特定穴等。

5.2 数据挖掘方法

采用多层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分析施灸的部位,计算腧穴的频次,进而对疾病中腧穴、经脉、特定穴等关联进行挖掘,最终获取有价值的分析结果。

结果

通过计算机电子检索初步获得了1210篇文献,通过阅读题目、摘要以及逐篇阅读全文后第一轮剔除 937 篇。后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第二轮剔除106篇,最后167篇进入最终纳入和分析的文献。

  1. 施灸部位

按涉及腧穴类型分析,特定穴使用频率最高,具体施术部位的中前5位是腰部、腹部、背部、膝部、颈部。(详细见图1)

图1:灸感部位分布

  1. 施灸腧穴频次分析

    对纳入文献中腧穴频次分析发现:共涉及93个腧穴,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阿是穴均有涵盖。(详见表1)

表1 灸感研究腧穴使用频次分析(前20位)

排序

穴位

使用频次(次)

排序

穴位

使用频次(次)

1

关元

32

11

肺俞

8

2

肾俞

20

12

脾腧

8

3

足三里

18

13

天枢

8

4

大椎

14

14

神阙

8

5

气海

14

15

阴陵泉

8

6

风池

12

16

阿是穴

7

7

命门

11

17

腰阳关

7

8

三阴交

11

18

下关

6

9

百会

10

19

阳陵泉

6

10

大肠俞

8

20

中极

6

3. 施灸相关经络频次分析

对文献中提到的穴位进行数据挖掘,总腧穴个数为93个,总频次357次,经脉及腧穴使用排名(详见表2)。

表2 灸感研究经络使用排名分析

经络名称

使用频次

(%)

腧穴个数(%)

腧穴名称(次)

足太阳膀胱经

107(29.9)

20(21.5)

肾俞(20)、大肠俞(8)、肺俞(8)、脾腧(8)、次髎(5)、心俞(4)、肝俞(3)、膏肓(3)、委中(3)、胃俞(3)

任脉

68(19.0)

10(10.7)

关元(32)、气海(14)、神阙(8)、中极(6)、中脘(3)、承浆(1)、会阴(1)、膻中(1)、天突(1)、阴交(1)

督脉

57(15.9)

11(11.3)

大椎(14)、命门(14)、百会(10)、腰阳关(7)、腰俞(3)、至阳(3)、风府(2)、印堂(2)、神庭(1)、长强(1)

足阳明胃经

50(14.0)

12(12.3)

足三里(18)、天枢(8)、下关(6)、归来(4)、梁丘(4)、 四白(3)、大巨(3)、水道(2)、丰隆(1)、滑肉门(1)

足太阴脾经

25(7.0)

4(4.1)

三阴交(11)、阴陵泉(8)、血海(5)、大横(1)

足少阳胆经

21(5.8)

5(5.3)

风池(12)、阳陵泉(6)、环跳(1)、肩井(1)、悬钟(1)、

手阳明大肠经

8(2.2)

5(5.3)

合谷(2)、手三里(2)、曲池(2)、肩髃穴(1)、迎香(1)

手太阳小肠经

6(1.6)

4(4.1)

颧髎(2)、听宫(2)、肩中俞(1)、小肠经(1)

手少阳三焦经

4(0.2)

3(3.0)

翳风(2)、支沟(1)、中渚(1)

足厥阴肝经

3(0.8)

2(2.0)

曲泉(2)、太冲(1)

足少阴肾经

2(0.5)

2(2.0)

太溪(1)、涌泉(1)

手少阴心经

2(0.5)

1(1.0)

阴郗(2)

手厥阴心包经

1(15.0)

1(1.0)

内关(1)

4. 腧穴分类

表3中施灸穴位的选取特定穴频数明显较高,频数也较非特定穴高。表4中腧穴个数及各类特定穴频次排名,列出了特定穴中排名前十的腧穴及其频次。结果提示:交会穴的使用最高,有83次,其次为背俞穴、募穴、五输穴、和下合穴。交会穴中关元使用最高为32次,占交会穴频次的38%。背俞穴中肾俞穴最高,频次20次,占背俞穴频次的36%,其次为大肠俞、肺俞、脾俞。募穴中关元频次最高,占募穴频次的64%。五输穴和下合穴均以足三里频次最高,分别占39%和66%。

表4 特定穴使用关联分析

排序

腧穴种类

使用频次

腧穴个数

选用腧穴(频次)

1

交会穴

84

13

关元(32)、大椎(14)、风池(12)、三阴交(11)、中极(6)、风府(2)、大横(1)、肩井(1)、环跳(1)、肩髃(1)

2

背俞穴

55

8

肾俞(20)、大肠俞(8)、肺俞(8)、脾腧(8)、心俞(4)、肝俞(3)、胃俞(3)、膀胱俞(1)

3

募穴

50

5

关元(32)、天枢(8)、中极(6)、中脘(3)、膻中(1)

4

五输穴

46

12

足三里(18)、阴陵泉(8)、阳陵泉(6)、委中(3)、曲泉(2)、曲池(2)、至阴(2)、太冲(1)、太溪(1)、涌泉(1)

5

下合穴

27

3

足三里(18)、阳陵泉(6)、委中(3)

6

八会穴

11

4

阳陵泉(6)、中脘(3)、悬钟(1)、膻中(1)

7

郄穴

6

2

梁丘(4)、阴郗(2)

9

原穴

4

3

合谷(2)、太冲(1)、太溪(1)

9

络穴

3

3

丰隆(1)、内关(1)、长强(1)

10

八脉交会穴

1

1

内关(1)

讨论

1.灸感的产生与施灸部位

1.1 重灸的施灸部位

以铺灸、督灸为代表的重灸疗法,因其施灸的面积广泛而对阳气虚衰等类型的疾病有激活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通路,从而调节脏腑独特功能[1]。综合研究结果,腰部、腹部和背部是产生灸感时最常用的选取部位,这些部位肌肉丰厚,也是重灸施术的核心部位。再腰腹部实施重灸,局部热刺激能促进肌肉细胞的自我保护,亦有内脏效应,如:防止心肌受损,改善肺功能,激发肝脏的自我保护,促进胃肠道的血流运行,缓解子宫平滑肌紧张[2]。研究发现,施灸时部位选取从大椎到腰俞的背腰部施灸,可明显改善阳虚的亚健康患者的临床症状[3]。对于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更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原因与改善原则子宫供血有关[4]

2 灸感研究的经络及腧穴的选用特点

2.1 施灸常用经络

在施灸中,常选用的经脉的前三位是膀胱经、任脉和督脉。督本义为观察、审查,引申为总督、统率和正中,督脉统率诸条筋脉,为奇经八脉之一。而背属阳,督脉为阳脉之海,能督领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督脉上有各阳经所交会的穴位又入脑,脑为元神之府。背部中线两侧属于膀胱经,膀胱经是阳中之阳,而能够调节脏腑功能的背俞穴亦位于膀胱经上,与督脉有着密切联系,选取督脉和膀胱经可协同抵御外邪、振发阳气。任脉为“阴脉之海”,诸阴经直接或间接交会于任脉,任脉“主胞宫”,与肾精联系密切,而募穴亦位于腹部,故重灸时选取腰部、腹部和背部部位分布的经络循行区实施操作,有利于扩大施灸范围、利于灸感传递,和临床疗效关系密切。

2.2 施灸常用腧穴

施灸中出现腧穴频次最高的前十位分别是:关元、肾俞、足三里、大椎、气海、凤池、命门、三阴交、百会和大肠俞。命门为生命之本,位于两肾俞之间,灸之可大补元气。艾灸命门30min后,督脉线上的中枢、至阳、命门和腰阳关等穴温度较前升高[5]。百会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灸之可振奋阳气。阳陵泉、阴陵泉、下关多为局部选穴。灸足三里可扶正培元,《千金翼方》中提到:“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壮,每日常灸下气,气止停也”,足三里也是作为艾灸的常用选穴。肾俞和大肠俞位于腰背部的膀胱经上,关元和气海位于腹部的任脉上,大椎、命门和百会位于督脉上,可见施灸的常用腧穴和施救的常选取部位和常选取经络关系密切。

2.3 施灸常用特定穴

在特定穴的应用中,可见特定穴的使用远大于非特定穴,其中以交会穴使用为主,交会穴是经脉互通之处,灸之可互通经气,更能激发灸感。背俞穴多用肾俞、大肠俞、肺俞和脾俞,募穴多选着关元和天枢,五输穴和下合穴多选着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下合穴位于膝关节附近,是经气深入的部位。可见,艾灸时注重特定穴的选取,更能够激发经气,提高疗效。

问题与展望

本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研究未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统一的文献质量评价,所以可能因为纳入文献的质量参差不齐而影响了此次研究的客观性。再来,本研究为灸感产生时施灸的部位及穴位的选取提供了参考,但并未就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施灸时间、施术面积进行详细分析,这些因素或可成为影响重灸灸感传递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现代临床研究重灸的施术部位、代表性腧穴、经络分布进行了分析,可为临证使用重灸疗法提供一定的临床决策指导,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数据、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常小荣, 刘密, 严洁, 易受乡, 岳增辉, 张国山, 刘迈兰, 孙国杰, 王玲玲, 胡玲, 吴焕淦. 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 世界中医药, 2013: 875-879.

[2]黄凯裕, 梁爽, 胡光勇, 邹洋洋, 陆露, 张建斌. 局部热刺激的生物学效应与艾灸温通原理. 针刺研究, 2015: 504-509.

[3]王进东, 张春华, 胡世平. 通督温阳灸法治疗阳虚质亚健康状态临床研究. 新中医, 2015: 187-189.

[4]阮春鑫, 林树梁, 陈兴奎, 卢振中, 孔敏刚. 药物铺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及对患者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 中国针灸, 2016: 827-830.

[5]兰彩莲, 潘晓华, 萨喆燕, 朱小香, 董亚琴, 许金森. 艾灸命门对督脉循行线上皮肤温度的影响. 针刺研究, 2016: 70-73.


[1] 第一作者:杨梅,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与中医传统疗法治未病方向,E-mail: 2573981818@ qq. com。通讯作者:兰颖,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临床与循证,E-mail: 342363262@ qq. com

2基金项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专项-面上项目(H2021077),四川省卫健委干部保健课题(川干研2021-506,川干研20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