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9
/ 2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研究

冯书同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质环境监测站(新疆巴州库尔勒市 841000)

摘要: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会遇到地质灾害,合理预防地质灾害,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了增强地质灾害防治效果,需要对地质环境进行综合应用,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在达到地质灾害防治目的的同时,维护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因此,需要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利用;措施

1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1)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雨或融雪等因素引起大量土石松散物质在山坡上流动的现象,通常在陡坡或山谷地形、多雨的地区发生。当山坡上的土壤和岩石松散并失去抵抗力时,由于重力和水的润滑作用,会形成泥石流。(2)滑坡。滑坡是指山坡或边坡上的土地、岩石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或滑移的现象。滑坡的成因主要包括坡面土壤或岩石失去稳定性、水分饱和、地震震动以及人为开挖等。在滑坡地质灾害防治中应活动式测斜仪观测。(3)崩塌。崩塌是指山体或土坡的一部分或整体突然坍塌的现象。山体结构弱化、岩石风化破碎、水侵蚀或降雨等因素会使山体失去支撑能力,从而崩塌。(4)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指地表相对于参考标志物下降的现象。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地下水过度开采、沉积物沉降、溶洞坍塌、地下矿井开采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形成地下空洞或地下岩石层收缩,从而引起地面沉降。

2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制定有效可行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

制定有效可行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有效可行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7个环节。(1)灾害风险评估。进行灾害风险评估,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频率、规模,以及对人口、财产和环境的潜在威胁。利用历史灾害数据、地质勘探和监测资料等进行科学分析,确定重点防治区域和重点防治对象。(2)多部门协同合作。制定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需要多个相关部门协同合作。政府、地质灾害管理部门、救援队伍、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应共同参与,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3)编制应急预案。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专家意见,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预案包括应急响应流程、责任分工、资源调配、救援方案、避难转移等内容。应该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制定具体的预案,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置。(4)健全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预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预警信息应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和公众,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灾害损失。(5)人员培训与演练。定期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和演练,包括救援技术、协同作战、急救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进行应急演练,模拟真实灾害情景,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实施能力。(6)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教育,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灾害演练、宣传等活动,引导公众正确应对灾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7)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实时获取地质灾害相关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估,准确判断灾害形势,为灾害应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以上步骤,制定出有效可行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能够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快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伤害。持续改进和完善此机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地质灾害应对能力和水平,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2.2加强地质环境评估

通过地质环境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地区的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下水位等因素,从而更好地预测和评估潜在地质灾害。这对于准确判断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地质环境评估能够辅助确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风险区,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全面了解地质环境,可以发现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机制,及早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减灾措施,降低灾害对公众生命财产的危害。此外,地质环境评估还能为土地规划和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在规划过程中,对地质灾害敏感区域进行评估,可以避免在潜在危险区域开展高风险的建设活动,从而减少灾害风险。评估结果还可以为工程建设和土地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工程设计和风险管理合理推进。加强地质环境评估还有助于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通过向公众传递地质灾害的风险信息,引导公众了解潜在灾害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自救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2.3完善防治管理体系和机构建设

①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责任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②成立专业机构和团队,建立专业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负责协调和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该机构应拥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包括地质学、工程学、环境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具备科学研究、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和应急救援等能力。③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加大对地质灾害科学研究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测、评估、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④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地质灾害数据共享和信息快速传递。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预警发布、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的信息平台,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决策能力和响应速度。

3地质环境的具体利用策略

3.1加强对区域地质环境利用效益的分析

在制定地质环境利用方案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评估区域地质环境的特点、潜力和限制,以确定合适、可行的利用方式。这有助于充分发挥地质环境的潜力,提高利用效益。

3.2保证地质环境利用方案的科学性和经济性

制定地质环境利用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确保方案具有科学性和经济性。合理评估投资回报率,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建立地质环境信息管理体系

地质环境信息是制定地质环境利用方案的基础。建立地质环境信息管理体系,收集、整理和更新地质环境相关的数据和资源信息,为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同时,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地质环境利用的可持续性。

3.4合理利用地质环境

在地质环境利用过程中,要注重合理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使用和浪费地质环境资源。同时,探索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如采用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方法,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并促进生态保护。

4结语

在防治地质灾害时,需要了解当前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同时要掌握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要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以及地质环境应用等方面出发,保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有效性,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开兴.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的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19,14(7):173,175.

[2]陈潇瑞.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电脑采购,2020,22(29):117-118.

[3]张正荣,胡家林.浑水沟流域的泥石流及其治理成效[J].中国水土保持,1992(8):27-30,65.

[4]秦万能.基于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的思考[J].世界有色金属,2021,19(10):186-187.

[5]刘志永.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的探讨[J].中国化工贸易,2020,20(24):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