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运营施工管理与施工组织效率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9
/ 3

轨道交通运营施工管理与施工组织效率提升

李斌

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摘要:性能状态良好的设备设施是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基础,轨道交通运营时间的不断增加严重压缩了设备设施检修有效时长。本文通过分析影响非运营时间施工作业时长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升施工组织效率的具体措施,为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提高施工安全管理能力和施工组织效率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设备设施检修;施工计划;施工组织效率;施工安全管理;

引言

目前轨道交通日运营时长大多超过18小时,导致非运营期间的有效设备设施检修时间在4小时左右,如果设备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检修维护,将严重的影响运营安全。

轨道交通系统设备复杂,设备设施种类繁多,设备集成度高,检修所需的线路条件、防护要求和停用影响不同,导致非运营期间施工安全风险突出,行业内时常出现因施工组织管理原因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财产损失等事故事件。施工组织和施工安全管理成为影响运营安全的重要内容。

运营单位高度重视施工组织及管理,基于施工作业安全管理需要,对非运营期间的施工制定了严密的施工管理制度及实施流程,确保运营施工安全。但是严密、复杂的施工管理制度流程又占用了宝贵的设备检修时间,导致设备设施得不到及时有效维护,设备的状态不良和维修成本高企的问题长期存在。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非运营时间段保障施工作业安全,同时延长有效作业时长,确保设备设施维保效果及运营成本控制是运营单位一个重要的课题。

1.非运营期间施工作业时长的影响因素

1.1乘客需求

随着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越来越高,乘客对轨道交通依赖度也越来越强,各地轨道交通企业为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在不断的提高运营水平,日运营时长在不断的增加。目前,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日运营时长超过16小时,部分城市甚至接近18小时,从而导致非运营期不足8小时,施工作业时间被严重压缩。

1.2线路因素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单线路长度增加,车辆段/停车场也因规划、用地等因素大多建设在非中心城市区域,大部分线路所配属的车辆段/停车场设置在线路非中心位置。线路长度及线路车辆场段配置情况导致在运营结束或开始时,列车在段场和正线车站的运行时间较长,部分线路的列车从远端车站到回到场段的运行时间超过1小时,因此进一步压缩了施工作业时间。

1.3作业条件因素

1、因施工作业条件限制,导致在准备施工所需的线路条件用时较长。如:线路采用接触轨供电方式,须在列车出清线路、接触轨停电并接地防护后方可组织开展。

2、部分施工作业对施工现场线路条件要求严苛,导致在施工作业前需要组织对相关条件进行设置(如:需要接触网/轨配合挂接地线防护的开车作业)。在作业完成后还需预留时间恢复线路条件,从而导致此类施工的有效作业时长很短。

1.4安全管理因素

因非运营期间施工作过程中发生责任事故事件占比较大(超过50%),各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都非常重视施工作业的安全管理,基于施工作业安全管理需要,制定了非常严密的施工作业管理制度及组织实施流程。在轨道交通运营施工组织中,组织列车(工程车)运行,接触网/轨停送电、挂拆地线等线路条件准备,施工作业排队审批,人员现场管理,人员进出施工区域等施工组织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在采用运营控制中心(以下简称OCC)准备线路条件并集中审批施工计划的模式,一个施工计划仅OCC批准同意就至少需要1分钟时间;在完成线路条件准备,施工现场进出控制,人员、物资管理,手续及凭证核对,请销点组织,线路条件恢复等流程,一个施工作业仅在施工组织管控流程用时就需1-3小时。如运营单位要利用运营列车出/入场段运行期间同时开展施工组织,将增加人车冲突、供电不符、防护措施不足的安全风险,需增加安全管控措施以确保此期间的施工安全。

  1. 充分利用非运营期间施工作业时间的措施

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非运营时间段,安全、高效的组织施工作业,有效延长施工作业的有效作业时间,使设备设施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保养,确保运营安全是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强化运营施工安全管理,提高施工组织效率的一些解决方案。

2.1行车类与非行车类施工计划分开组织

行车类施工计划指开行工程车或电客车的施工计划,非行车类施工计划指不需要开车配合的施工计划。将行车类与非行车类施工计划按日期错开安排,定义为:行车计划日与非行车计划日。

行车计划日只安排行车类施工计划,不安排除抢修及特殊情况以外的非行车类施工计划;行车计划日的施工组织应由OCC负责并管控。

非行车计划日仅安排非行车类施工计划。非行车计划日的施工组织按以下模式组织:

1、批量请点方式模式,OCC根据线路条件准备情况,分类别批量审批同意施工请销点或将线路条件通报车站/现场控制点并授权其开展请销点审批。

2、登记模式,施工作业负责人在施工开始前到车站/现场控制点进行施工登记,OCC将线路条件准备情况通报给车站/现场控制点并通知施工人员进入施工区域施工。

3、如施工信息系统功能支持,以上流程可以系统代替人工。由OCC在系统上进行线路条件确认及批量通知操作,相关操作内容通过系统冲突检测后,系统将相关信息推送至车站/现场控制点终端、施工人员便携终端。施工人员在现场安全控制点终端通过人员身份识别后,系统打开安全控制门,施工人员自行进入施工区域进行作业。

将行车类与非行车类施工计划分开组织,实现了行车类与非行车类施工计划通过时间和作业空间错开,最大可能的避免了施工区域出现人车冲突风险。

由于非行车类施工数量占总数量95%以上,按以上模式组织,可将施工组织时间压缩在30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非行车类施工组织效率。

2.2合并施工计划,减少施工计划数量

将某段区域内开展的多个单项施工计划合并成一个综合施工计划实施。合并施工计划时,将施工所需线路条件要求相同的计划合并;也可将不同线路条件要求的计划合并,合并后综合施工计划线路条件须按最高条件安排,以确线路条件能满足所有单项施工需求。

采用综合施工计划后,存在单项施工时长不一,配合需求不同,施工人员多,作业点分散等问题,为确保施工安全高效开展,需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1、每个综合施工计划按作业内容划分为若干作业组,每组负责完成一个施工点或一个单项施工;

2、综合计划设一名施工负责人,主要负责施工请销点、作业组安排、人员进出管理、总体安全管理、问题协调等;

3、每个作业组设置一名组长,主要负责本作业组的施工管理、人员进出管理、安全管理等,并听从施工负责人指挥和协调。

通过施工计划合并的方式使线路施工计划数量减少,达到减少施工组织时间的目的。因实行综合计划,施工作业的配合需求可以合并开展,节省施工配合人员。

2.3 合理设置施工计划分类,批量审批,提高组织效率

根据施工的线路条件需求和影响情况对施工计划进行分类,在编制施工计划分类时应根据安全管控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以下是参考模式:

施工计划分类:行车类施工计划按是否需要接触网/轨停电分为两类:A类为停电类行车施工计划,B类为非停电类行车施工计划。非行车类施工计划按是否需要接触网/轨停电和配合需求分为三类:C类为施工作业对通信,信号,供电等系统有重大影响或需要特殊处置的施工计划;D类为无需接触网/轨停电的施工计划;E类为除C、D类以外的施工计划。

在施工组织时,OCC根据线路条件准备情况,同时某一类施工批量审批或授权车站/现场控制点审批。

根据施工作业所需要的线路条件和影响情况进行施工计划分类,能更明显标识施工计划实施风险,并针对性设置管控程序强化安全管理;同时也为批量审批、批量授权的施工组织模式提供基础。

2.4减少审批环节,优化施工组织流程

传统的运营正线施工组织模式是两级管控:施工人员向车站请点→车站向OCC请点→OCC审批同意→车站审批同意→施工人员施工→结束后,施工人员向车站销点→车站向OCC销点→OCC审批同意→车站审批同意施工人员销点。

优化后的运营正线施工组织模式是一级管控:施工人员向车站请点→车站根据OCC的线路条件通报或批量授权,审批同意请点→施工人员施工→结束后,施工人员向车站销点→车站审批同意施工人员销点。

优化后的施工组织模式审批环节由两级审批共九流程优化为车站一级审批共五流程,施工最终审批由OCC集中审批优化为各车站分散审批,大大缩短了施工排队请销点时间,提高了施工组织效率。

优化后的施工审批组织模式需要对车站/现场控制点的人员管理及施工管控流程进行优化,同时结合新的施工计划分类方式,提高了信息传递准确性。优化后的施工组织模式在不增加风险前提下提高了施工组织效率。

2.5更智能的施工管理系统应用

通过系统实现施工计划生成、冲突管理、凭单审批、人员管理、施工审批、施工现场监控及技术指导等环节的智能化管控。进一步提升施工组织效率及安全管控水平,安全管理覆盖了施工组织的全过程,对运营强化安全管理、降本增效工作较大意义。

新系统相较目前行业业广泛使用的施工管理系统,应完善以下部分功能,实现运营施工管理全过程智能化管理。

1、完善线路地理信息,构建线路(线网)的地理信息库,以实现施工区域划分、车辆及人员管理功能。

2、建立设施设备履历信息,包含设施设备的名称、编号、地理信息、功能、检修影响、检修周期,检修计划模板,检修履历及检修作业指导书等,使系统能自动生成施工计划初稿;

3、人员角色及审批程序自由设置功能,含人员基本信息、资质、角色功能、审批权限等;系统各种审批流程可由运营单位自行设置。

4、增加凭单系统审批,施工管理系统根据施工计划的凭单(动火、登高等凭单)需求,启动相应的工作凭单审批流程。

5、施工系统可采集接触网供电、列车运行及时刻表信息等线路条件信息,避免因人工错误输入线路条件导致的安全事件。

6、配置固定和移动终端,施工管理系统在车站、车辆段等施工控制点配置固定终端设备,并配置一定数量的移动终端。固定终端实现人员识别管理、门禁管理、请销点操作、进度查询显示、入侵报警、通讯、打印等功能;移动终端具备定位、越区告警、通信、请销点操作、进度查询显示、通讯等功能。

施工管理系统能实现施工计划自动生成,并根据施工计划通告自动启动相应凭单审核。在施工计划 实施阶段,系统根据冲突检测情况,按OCC的操作指令,发送指令到相应的固定及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已配对施工计划);施工人员在相应的固定终端进行人员识别,审核通过系统开放通道门禁,施工人员进入施工区域作业;系统实时监控移动终端所在位置,如果超出配对施工计划作业区域,系统向移动终端及相关单位发送报警;施工作业结束后,施工人员出清线路并在相应固定终端完成出清登记。

结束语

设备设施有效维护保养是保证轨道交通各子系统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提升施工组织效率,保证施工作业时间满足设备设施检修的需要,对提高设备运行质量、确保轨道交通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施工组织模式中影响施工作业时长的主要因素,提出提升施工组织效率的方法,通过设置行车日和非行车日、合并施工计划、优化施工分类、优化审批流程、更智能的施工管理系统应用等方式增加非运营期的施工作业有效时长。更安全、高效的施工组织管理是运营单位运营管理的重要工作,各运营单位可根据管理的线路特点、设备技术条件和检修需要,合理制定施工管理制度,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有效提升施工组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