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康复模式对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3

不同康复模式对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谢武

(武汉市中心医院康复科   湖北武汉  430014)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康复模式对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愿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38例选择了社区康复模式,观察组42例选择了病区康复模式,对比两种模式对患者生存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均P<0.05)。结论:病区康复模式有助于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脊髓损伤;病区康复;社区康复;生存质量;并发症

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且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脊髓损伤后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及康复护理是当今大部分患者都能实现的,从康复治疗的角度考虑,针对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来说,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是无法恢复的,而非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也基本能够达到对应的康复治疗效果[2]。然而,从多年对脊髓损伤患者的随访来看,真正影响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不在于躯体功能恢复的程度,更多决定于是否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的感染等[3]。而泌尿系统感染与神经源性膀胱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神经源性膀胱管理不好,出现的尿失禁、尿潴留不但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继发的尿路结石、尿路感染乃至肾功能衰竭更是致命的诱因[4]。同时,由于脊髓损伤后康复周期较长,迫于经济压力等因素,有部分患者会选择社区康复,而有部分患者仍会选择病区康复。前者由于离家近,可以随时与家人团聚,心理上得到了很大的支持,有助于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不良情绪。但社区康复目前来说还存在人员专业性不强,操作流程不规范等情况,导致社区康复发展水平还暂处降低水平。病区康复能够得到专一、规范的康复训练,当然也存在长期住院,不能尽早回归家庭等情况[5]。介于此,本研究即将两种康复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模式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愿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38例选择了社区康复模式,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27~68岁,平均(41.22±5.46)岁;病程1~6个月,平均(2.45±1.28)个月。观察组42例选择了病区康复模式,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26~69岁,平均(41.63±5.72)岁;病程1~6个月,平均(2.51±1.32)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婚姻、工作性质、学历、经济状况等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符合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2)均行手术外科治疗,记住稳定性良好;(3)首次发病,神志清晰,可以正常交流;(4)病人及家属了解本研究相关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依从性差;(2)出血倾向、恶性肿瘤;(3)参与其他临床研究项目者;(4)其他影响研究的因素。

1.3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后均完成辅助检查:血、尿常规、心电图、胸片、泌尿系彩超、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等。制定康复计划、训练内容、康复目标等。

1.3.1 社区康复模式

对照组接受社区康复模式,疗程4周。社区康复医师负责每日的康复指导:

(1)利用训练器具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劳动能力训练,包括截瘫肢体按摩(30min/次),转移动作训练(10 min/次),2 次/日。

(2)药物、大小便、饮 食、日常生活指导。

(3)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简单处理、居家环境的改造建议、心理疏导等;

(4)家庭随访1次/周。

1.3.2 病区康复模式

观察组接受病区康复模式,疗程4周。根据脊髓损伤不同程度进行康复训练:

(1)运动功能训练(15 min/次,2 次/日),包括:增强肌力训练;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大、小关节松动训练、手功能训练);转移动作训练;减压动作训练(坐位撑起身体,15 s/次,1 次/0.5-1 h);物理因子治疗(中低频脉冲治疗、气压助动治疗、穿戴弹力袜);器械治疗(电动站立床训练、下肢机器人行走训练、跑台及上肢机器人训练);作业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2)康复护理:良姿位摆放,翻身1次/2h;排泄障碍者制定饮水、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等。

(3)心理支持:心理医生对患者评估并进行干预。

(4)定期组织SCI者走出病区,与他人接触、交流,选择具备条件的患者进行外宿,期间再次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调整康复方案。

1.4 观察指标

1.4.1 生存质量

采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龚分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三个维度,各项满分均为 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6]

1.4.2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率。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5.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 (±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存质量比较情况

观察组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应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生存质量评分组间比较 (分)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观察组

40

80.31±4.24

84.79±4.27

83.44±3.51

对照组

40

70.18±4.43

72.48±3.69

71.37±4.12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n(%),n=40]

组别

深静脉血栓

痉挛

异位骨化

压疮

泌尿系感染

发生率

观察组

2

5

2

0

1

10(25.00)

对照组

3

8

4

3

5

23(57.50)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脊柱骨折多由交通事故、高处跌落等间接外力引起,好发于男性青壮年,脊柱畸形、疼痛、运动障碍等是其常见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7]。脊椎骨折会对马尾神经产生压迫,引发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或四肢瘫痪。目前脊髓损伤治疗技术已取得良好进步,但新突触形成、神经细胞再生等较为困难,多数患者术后仍存在一定功能障碍[8]。常规功能训练包括翻身、坐位等练习,能够恢复患者残存功能,但由于患者姿势稳定性及平衡能力较差,因而常规康复训练对于改善患者综合功能效果仍不够理想[9]。综合性康复方案以减重步态训练为主,通过减重装置指导患者行步态练习,结合负重、平衡、迈步等训练,实现综合性康复锻炼。行动学习法则主张通过行动学习,提高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患者积极参与并掌握功能锻炼方式,以获得最佳的功能恢复效果[10]。而在本研究中,研究对比了社区康复模式与病区康复模式的情况。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来说,肌张力过高,会导致患者运动控制能力降低、肢体甚至躯干关节活动度受限、排尿障碍等,必须给予治疗。病区康复模式采用的方法包括:良姿位摆放,瘫痪肢体被动关节活动训练,站立训练,痉挛治疗仪交替电刺激,严重者给予口服巴氯芬等抗痉挛治疗。而社区康复模式因缺少相关治疗器械及社区康复医师专业知识的限制,患者的痉挛症状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处理[11]。另外,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大关节周围可出现异位骨化,常见多发部位在髋、肘和膝关节。创伤、手术、过度被动活动是目前公认导致异位骨化的原因。社区医师康复专业水平有限及照料者过度被动活动也会导致异位骨化的发生。脊髓损伤患者长期卧床制动、下肢失去神经支配和肌肉活动减少、血流瘀滞、受伤部位合并的血管损伤以及血液的高凝状态等均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病区康复可以对患者进行肢体气压助动、穿戴弹力袜,电动站立床、下肢机器人行走训练等措施。与此同时,脊髓损伤患者常因惧怕导尿或尿失禁后反复更换尿垫而减少饮水量,使得泌尿道感染、结石和压疮的风险明显增加;对神经源性膀胱行为管理、排尿日记及间歇导尿的依从性较差,上尿路安全性不能保障[12]

因此,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取病区康复模式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综上所述,病区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具有规范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康复小组和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社区康复模式便捷、经济,患者能在康复过程中接受家人的关爱,但存在康复流程、康复质量控制不规范,社区医师的康复知识不全面等问题。当然,随时康复医学的发展,社区康复模式将会越来越被采用,同时,社区康复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水平将会逐渐得到同质化提升,社区康复效果将与病区效果的距离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 李宁,龚怡辰. 夹脊电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不完全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下肢步行功能改善的疗效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2023,25(2):210-212.

[2] 郜娟,付婷婷,梁俊豪,等.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3,43(7):1407-1414.

[3] 李芳,霍速,杜巨豹,等.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前肢运动障碍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3,29(7):777-781.

[4] 高志云,钟小溪,王娟. 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4):13-16.

[5] 王送,田秀峰,程士娜. 综合护理康复策略对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损伤术后患者颈椎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 四川解剖学杂志,2023,31(2):161-163.

[6] 余雪梅,李威,曾红,等. "互联网+康复"管理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J]. 四川医学,2023,44(7):738-742.

[7] 李建荣. 早期康复介入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和日常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23,27(13):32-34.

[8] 翟春歌. 康复训练治疗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临床研究,2023,31(10):41-43.

[9] 曹芳芳,张蕊,陈伟晴,等. 规范多元化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8):2055-2057.

[10] 裴少保,尹宗生,张之栋,等. 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对老年脊髓损伤患者脊柱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7):1694-1696.

[11] 孙琳. 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后患者功能康复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10):111-114.

[12] 腾明辉,郑幼珍,蒙爱逊. 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联合PNF技术在不完全性截瘫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2):41-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