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新时期劳动整合型课程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1+X”新时期劳动整合型课程的探索

张靓

重庆市万州区上海小学   404000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劳动教育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方面。由此可见,新时期的劳动教育不再是纯体力的劳动教育,而是追求更全面,更深入,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融合视域下的新时期劳动整合型课程。

“1”是核心,依据课程标准,学校结合地域及校域特点,建立家校协同机制,科学系统地设计出专门的校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明确拟出各年级劳动教育任务清单。每周确保上好一节劳动教育实践课,充分发挥劳动课的引领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较为良好的劳动核心素养。

“X”是指除劳动实践课以外,学校可以充分挖掘的其他多处劳动教育契机和劳动教育要素。将劳动教育这一核心理念渗透在学校育人氛围、教育教学工作及日常活动中去,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渗透劳动的价值,在活动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与学科教育相融合

除了专门的劳动实践课以外,学校可以充分发掘各学科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增加劳动机会,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博闻育劳,帮助学生了解和劳动有关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立德育劳,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数学学科中融合劳动教育,启智育劳,促使学生在劳动中的思维发展,帮助学生解决真实的劳动问题;在美术音乐等审美类学科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尚美育劳,提升学生的劳动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等。在各学科教学中加强与劳动教育之间的横向联系、纵向贯通,综合运用来助力劳动教育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以语文学科为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蕴含着大量隐性和显性的劳动因素。据统计,在12 册教科书中共有 609 篇课文 ( 包括课文、古诗、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 ,发现附加劳动因素的课文共计 92 篇,在全部选文中占比约为 15. 11%。如一年级上册《悯农(其二)》、三年级下册《赵州桥》、六年级上册《竹节人》等,劳动教育主题贯穿小学始终,相关题材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有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认知劳动意义、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培育良好劳动品质六大类,而这些课程内容,都是非常宝贵的劳动教育切入点,可以在课堂上成功实现各学科融合下的协同发展。

二、与生活教育相融合

劳动知识和生活密不可分,而劳动教育并不是对劳动过程的机械重复,而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劳动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适应学生的生活所需,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因此,只有真实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才能为劳动教育提供生存的土壤。《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课程理念也明确提出劳动教育要“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劳动教育应该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场域中,要更加贴近和指向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因此,在设计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时,应该多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生活需求的劳动项目,才能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比如,一年级学生大多不会系鞋带,经常课下向老师求助。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一年级的劳动教育课程中,就可以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长长的鞋带”这一主题活动,还可以顺势拓展“我会穿鞋带”“我会系鞋带”“花样系带”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的实际困难,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并切身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与主题活动相融合

校园主题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学校还可以以社团、班会、升旗仪式等主题活动为载体,将活动内容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深度挖掘与之相适宜的劳动教育要素,用课程的方式加以改造,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发挥活动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使活动与学科、活动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的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断受到熏陶和感染,深化劳动教育实效。

比如根据班级出现的问题,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主题班会,以“劳动委员要辞职?劳动秘籍来救急”这一话题引入活动,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劳动的思考和重视;然后,通过学习“清死角”“会分类”“巧美化”三招激发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劳动积极性,引导学生说、看、练、比,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真实的劳动技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快乐;接着,引入有关方志敏的名人劳动故事传扬劳动美德,接受榜样的感召,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责任意识;最后,将思想化为行动,对照劳动秘籍鼓励学生课后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用评价表辅以激励措施和跟踪表扬,让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与习惯成常态化。

四、与时令节气相融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除了二十四节气以外,中国还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元宵、中秋、重阳等,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另外,还有很多常规节日,如植树节、劳动节、儿童节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和生活资源。因此,学校可以以这些特殊的时令节气为基点,构建劳动教育"时间课程",深入挖掘每个特定时间的劳动教育价值点,把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良好契机,将课程内容融进劳动清单,把劳动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如清明节到来之际,学校可以开展“走进清明”系列劳动教育课程。从了解“清明”这一节气的气候特点开始,走进大自然观察清明时节的代表性植物及动物,动手体验清明时节的生产劳动,亲身参与清明节的习俗活动,到尝试和大人一起动手制作青团等一系列活动,在真实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感受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人的劳动智慧,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例:     《二十四节气之走进清明》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劳动教育可以是关于劳动的教育、为了劳动的教育和在劳动中的教育,内涵丰富,包容性强。学校应秉承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努力营造劳动教育的整体氛围,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学校、家庭和学生生活成长中长期持续实施,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场域的教育互相配合,实现浸润式培养,保证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静蓉《“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模式研究》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

【2】陈佳玉 刘慧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呈现及其教学渗透》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