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主权”视角下的社区空间景观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空间主权”视角下的社区空间景观的探究

任哲文

苏州大学  江苏省苏州市  215127

摘要:在全球化扩张和快速城镇化的推进下,“空间的生产”理论在中国城市空间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关注.结合到本专业研究方面,现如今在社区景观上改造的主要操手是开发商物业或当地政府。由于利益或是政策等等原因造成景观改造同质化、符号化、商业化,景观恐怕会不可避免地走向为“一种力图消灭所有差异的空间, 一种交换价值优先于使用价值的空间, 一种‘对空间的支配’”。因此,空间的主权应该再次回到“空间生产”的使用者手中,此视角下的景观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有利于社区文化的构建和社区景观的多元化发展,更是实现“空间正义”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社区景观,空间的生产,空间主权,社区


一、消费型社会下空间主权的丧失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背景下打开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大门,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国际资本与消费文化的涌入,它们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形态,自此以消费为主的逻辑开始控制并引导人们的各种需求,并且这种引导控制了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更新。无论是北上广深这种国际化都市还是三四线的偏远小城,消费型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并一层一层的影响中国的城市结构。这就导致了更多的服务于普通民众的普通公共场所逐渐被消费文化的空间所取代,而似乎公共场所也就只有通过"消费文化"符号的包装才能延续自己的生命,在包亚明的《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中提到:“衡山路、茂名南路、黄陂南路‘新天地’及其附近街区的酒吧视为上海‘消费行为的发源地’,指出这些空间实际上是‘工具性的、社会的产物’”[1];这些构筑空间在国内如野草一般扩展与复制,已经隐隐形成列斐伏尔提到的“消费空间”的概念。在这种近乎同质化的空间使用模式下,空间的拥有者难以达到他们真正的诉求。

二、研究背景:

在国际化扩张与高速城市化的推动下,"空间的生产"概念在我国都市发展领域中得到了普遍重视。空间的再生产,是指资金、权利等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动力,对城市(乡村)的重新形成过程,让空间作为社会中介的结果,并由此产生了空间的社会化功能与整个社会的空间性关系。列斐伏尔的空间管理思想批评了把空间仅视为容器的传统思想,并注意到了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到"空间本身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认识变化。

"空间的生产"理论是由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所创建的概念,其思想主要集中在都市空间的生产;而资金、力量和阶级等政治与经济因素的力量推动了都市的空间重新形成,并进而将其空间问题变成了社会介质和产品的问题。列斐伏尔创立了"(社会的)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的基础概念;建立了一种反映这个社会空间产品结构的三元一体概念结构,其中包括了空间的实质、空间的表现与表征的空间。

空间的实质是能够感知的空间,包含我们人类在生活中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与空间体系,以及构成社会整个空间的具体物质构成维度,每一个社会都必须产生自己的社会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历史的理论。

空间的表征是在人们所构思设想出来的空间,由空间的设计者(规划师、工程师、理论专家)和指导决策者(政府官员)的意识与思想活动所决定的概念化的空间,此空间是在现实社会空间中其支配作用。在人类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同时,社会生产方式也从"空间中的事物生产"转变为"空间本身的生产",即空间的抽象生产成为主导的历史力量。

表征的空间是我们人类实际生存中的空间,是空间居住者和空间使用者之间表达物质和情感关系场所,是被力求适应和改变的空间,即对未来社会、艺术创作和建筑设计的乌托邦式理想。人类社会的前景从资本主义抽象的空间生产所决定的同质化、单一化、等级化、碎片化走向基于身体体验、艺术创作和城市革命的多可能性、多尺度、差异化的空间生产。

三、利益驱动还是公益驱动——社区景观的主权的归属问题

当前,中国城市子系统的社区结构大致分为如下三种;一是中国的古街区,如部队大院、学校、胡同等等等。二是新建的商品房,其中包括中高档别墅区。三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城市功能脱节的、急需改造的老旧空间,即所谓"城中村"。而无论是新开发的土地还是原有土地升级改造都离不开开发商、政府、居民三方的参与。

生活中"空间的生产"是过程式的结果,是由多方参与者的个人行为所共同形成的,故而产生了差异。这就使得在空间实践方面,空间的表现和表征的以及空间所表达的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这个问题体现于现在社会关系的生产空间中,《空间的生产》书中曾提到:"生产的社会关系只有在某种空间性存在时,它们才具有社会存在",也就是关系必须借助于物质化的载体来确立空间化的社会秩序,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空间的主权所有上。

而表征在空间中的行动力量则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空间使用行为,以及空间使用者的反对行为争取空间的主权,以此来完成再次的空间革命。因为空间支配者与空间使用者之间总是存在群体的差异性,所以这种冲突在理论上是无法消灭的,由此而带来的空间主权冲突也不容忽视。

这种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开发商在追求经济效益而降低景观多样性与居民追求合适、多样化的景观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为景观设计成了居住空间的"边角料"——开发商以低预算的态度交给设计公司,从而产出的景观难免同质化、符号化、商业化。

在空间主权确立的这一过程中,多方主体的权力关系发生改变,伴随着设计策略的改变而引发制度空间的重塑,即社区景观空间经由"空间表征"发生的改变最终对"表征的空间产生积极影响",使得社区景观空间向着多元化发展,此时此刻的社区空间不再由租让土地和物业金的方式推动空间的发展,而是让其符合居民的使用诉求,从而产生社会公共效益,我们并非是要将空间公益化,而是要将空间内的景观以满足空间的生产者的要求为首要目标。

首先防止空间的资本化(指权力以,主动放弃追求本真的多元化空间生存权利,成为资本无限增殖的工具)同时通过对社区景观主权的探讨,削弱资本、权力通过借助于对空间的抽象与物化,虚构出符合统治利益的空间欲求的手段,避免资本通过激励性手段代替纯粹权力压迫式的手段支配民众的日常行为乃至身体的行为。唤醒人们的真实需求,打破资本织就的在一种视觉"景观"与"拟像"的欲望之网中。

其次社区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在此研究的视角下对城市的布局发展与独特城市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以社区公共空间为切入点,有助于综合理解社区公共空间的格局、人群结构框架和社区文化构成等关系,并在这些关系指导下提出相应的更新建议。其次,我国以社区为单位的公共空间基数庞大,单凭功能至上与主题文化概念形成的社区景观已经不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求,应该建立社区景观建设的新方向和新途径。

令人欣慰的是,而近年来国内的社区类景观对于"空间主权"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表明我国的人居环境正在向开放、共享、包容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本文借助"空间的生产"理论,探寻社区景观空间原住民权益与空间资源保护的平衡点。社区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单元,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从社区景观空间生产来看,社区居民主权的确立有利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居民是社区空间的生产的主体。而由于社区景观在规划整个社区时常常是一笔带过,因此在没有经深入系统地设计的景观效果上也难免不尽人意。因此,社区景观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题,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经济形势的需要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科学要求,需要人们以探索与创造新的目光去深入研究这门科学。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大环境下,人们积极打造人与自然关系充分亲密的城市休闲生活新境域,这既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生活理想,又是实现都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需要,同时空间主权的确立,也有利于空间社会效能的改善,更好的将社区空间构建为"效率、质量、公平"三者平衡的高质量社区。

参考文献:

[1]刘怀玉,鲁宝.简论“空间的生产”之内在辩证关系及其三重意义[J].国际城市规划,2021,36(03):1422.DOI:10.19830/j.upi.2021.091.

[2]明庆忠,段超.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古镇旅游景观空间重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01):42-48.

[3]叶超,柴彦威,张小林.“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1,31(03):409-413.DOI:10.15957/j.cnki.jjdl.2011.03.010.

[4]周海萍. 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景观安全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

[5]. 汪明峰,周媛.权力-空间视角下城市文创旅游空间的生产与演化——以上海田子坊为例[J].地理研究,2022,41(02):373-389.

 


[1] 张京祥,邓化媛.解读城市近现代风貌型消费空间的塑造——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视角[J].国际城市规划,2009,23(0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