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的形成及急诊溶栓治疗方法

/ 2

脑血栓的形成及急诊溶栓治疗方法

何晓琴

宜宾市第六人民医院  644600

脑血栓是人体脑动脉内膜病变、血液粘度升高、血流缓慢等因素下导致的一种现象,这种情况发生之后会让人体的脑动脉管腔变得狭窄或者是完全被堵塞,从而让对应部位脑组织无法得到充足的供血供氧。脑血栓发生之后将有较大的可能性造成患者的死亡,同时还可能留下诸多后遗症,危险程度非常高。

1 脑血栓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脑血栓的形成与人体的血液凝固过程息息相关,人体的血液凝固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它的发生与血管、血小板和凝血机制关系密切,同时人体之中还存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抗凝系统等阻碍这个过程发生。在人体的血管壁受到损伤之后,身体会作出收缩血管壁的反应,在对应作用下可以让血流速度减缓,这样就可以帮助血液实现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且受到损伤之后血管壁的直接暴露,也会让血管内膜下的胶原等物质来增强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过程,血管内膜在凝血过程中可以帮助凝血活酶形成,以此产生大量的纤维蛋白。从这些过程中能够发现,相关作用都是可以达到促进凝血效果提升的,而且都是血管和其组织自身的作用。实际上,血小板本身也可以释放一些物质来加速凝血的进程,例如其所释放的血栓素,可以让血小板更容易大量聚集,并形成白色的血栓,这个时候纤维蛋白就会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即对红细胞、白细胞等进行网络,让完整的血凝块产生出来。

对应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人体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在血栓形成之后可以快速止血,让血管壁能够有效地进行修复,但是同时这种作用也不可避免地会让血流受到阻碍,导致脑卒中发生。当然,出现脑卒中的患者,其本身的血管病变也是造成脑血栓的重要原因,这些患者脑动脉内膜下一般都存在着形态类似小米粥的硬化斑块,这种斑块不仅会让内膜表面变得粗糙,让血小板更容易聚集,还会让血管的内膜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发凝血作用。

2 脑血栓的急诊溶栓治疗

2.1 脑血栓什么时候治疗的效果最更好?

当前普遍认为,在发病之后的6小时内治疗,可以比较有效地改善因为脑血栓导致的缺血问题,达到保护脑部功能的目的,这种方法被称为超早期治疗。当前的大量研究都认为,人体的脑组织只能耐受10分钟的完全缺血,在脑动脉因为血栓而出现鼻塞之后,供血中心部分缺血非常严重,梗死往往会在60分钟之内出现,而周围部分则可以通过侧支循环获得一定的血供,虽然在缺血情况下相关部位的正常生理活动也会消失,但仍然能够保证其正常的功能,而如果在血液供应恢复之后,即可恢复正常,这一部分被称为缺血半暗带,半暗带常常会在缺血之后的1小时左右出现。

超早期治疗脑血栓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对患者进行溶栓,从而让血管的血运情况可以趋于正常,随着血管的血流状态恢复,患者脑组织的供血供氧也会恢复,不至于造成对应部位的大面积坏死;②针对脑动脉梗死后严重缺血造成的不同细胞损伤问题进行保护,脑部的正常代谢需要供血供氧,如果相关供应不足,就会带来细胞的损伤,此外脑部水肿和因为缺氧缺血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也会加速脑神经功能的损伤,所以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降低脑部代谢、清除氧自由基和改善脑部水肿等措施达到目的;③对适合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需要采取抗凝措施,或者是采用将纤维蛋白原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以此避免血栓的再次形成。整体来说,对脑血栓导致的卒中应当迅速进行救治,如果超过最佳的救治时间窗,即便是采取了对应的药物溶栓,也无法扭转脑组织已经出现的坏死现象,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之中必须牢记“时间就是大脑,争取最佳治疗时间”的原则。

2.2溶栓药物的药物选择及方法

溶栓疗法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大量的研究都说明溶栓治疗措施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溶栓治疗的本质就是对人体的凝血和抗凝血平衡进行打破,该过程中需要对血栓内的纤维蛋白进行溶解,而纤维蛋白的溶解又需要依靠纤维蛋白溶解酶,即纤溶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纤溶酶都对纤维蛋白的降解进行着严格的调控,这种过程能够防止纤维蛋白清除过早而导致出血现象,或者是避免因为纤维蛋白的大量堆积,而发生血栓。在溶栓药物使用之后,可以让人体之中的纤溶酶原被激活,并转化成为纤溶酶,从而对已经形成的血栓起到溶解效果。

进行溶栓治疗的药物选择比较多样,主要的类型包括链激酶、尿激酶和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物等。首先,链激酶是最早在1933年形成的药物,在进行溶栓治疗的时候纤溶活性较强,而且是针对纤溶酶原的非选择性外源性药物,在链激酶使用之后,将可以与人体血液之中的纤溶酶原进行结合,从而提高纤溶酶的活性。不过这种药物在使用之后,容易造成出血等副作用,同时还可能引发变态反应,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该药物的使用形成了限制。其次,尿激酶则是从尿液之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高分子丝氨酸蛋白酶,在使用的时候其与链激酶一样,对纤溶酶具有非选择性,使用后可以直接激活纤溶酶原,并让其转化成为纤溶酶。当然,这种药物在大量使用的情况下,也容易造成患者的出血问题,在给药方面尿激酶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局部动脉内进行给药。最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则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溶栓药物,可以将纤维蛋白凝块上的纤溶酶原活化成为纤溶酶,从而达到溶栓的目的。从这一特征也可以了解到,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使用之后对患者的整体影响会更小,正因如此是目前治疗之中受关注程度较高的药物类型。

目前在溶栓途径方面,可供选择的途径包括静脉内滴注和选择性动脉内治疗,相关途径介绍如下:①静脉给药。静脉给药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给药途径,多数患者在给药之前也不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同时这种给药方法也更为简单和安全,对患者的治疗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不过早期针对尿激酶和链激酶采取静脉给药的方法,所获得的效果并不良好,同时还容易让患者出现各类并发症,所以目前这些方法通常不应用在这两种药物上。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采取静脉给药的方法,则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②选择性动脉内给药。这种方法是先经股动脉或颈动脉穿刺,插管之后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造影,插管,在到达闭塞位置之后进行局部用药,直到血管实现再通。从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来看,静脉给药的便利性会更大,不过其用药剂量也会更大,造成的不良反应会更多,实际工作之中往往根据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