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预防及其临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预防及其临床护理

彭博

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目的:探究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预防措施与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进行常规方案治疗和护理,以及实验组(50例)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应用暴力风险评估表实施指导性干预,比较其效果。结果实验组应用指导性干预后,出现各种暴力事件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使用约束情况及约束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精神科住院患者,通过应用暴力风险评估,联合指导性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患者出现暴力行为,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可缩短约束时间,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该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预防措施;临床护理

临床上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大多数患者都存在暴力倾向的行为,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情进展具有差异性,精神疾病患者伤人事件时常发生,对患者自身及身边群众的生命安全都有较大威胁[1]。患者入院后,其暴力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可前期由于患者的情绪起伏大,暴力事件的发生概率较高,因此有效预防精神科患者的暴力行为,逐渐变成精神科治疗工作的重难点,同时也可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性。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特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精神科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展开研究,现将报告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择2021年1月—2022年5月由本院收治的精神科患者100例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包含50例。对照组中的男女比例为23:27,年龄均在23—52岁之间,平均为(36.55±3.21)岁;实验组中的男女比例为22:28,年龄处于24—55岁之间,平均为(37.85±3.43)岁。上述资料比较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手段,患者入院后需要按照精神科的护理常规进行规范操作,根据分级护理制度,先将患者安排在特护病房,每天24h内在值班护士的视线下可随意活动,结合医嘱要求及自身工作经验,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状况,对于特别患者应当加强严格管理,做好交接班的工作[2]。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转化为二级护理模式,再把患者转到普通病房中进行护理。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治疗上,应用暴力风险评估表开展指导性干预,其措施如下:患者入院后,先由值班护士对其病史、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暴力风险评估,若得分小于5分,需进行每周动态观察,若得分≥5分,则需每天进行动态观察,按照患者的评分情况开展护理措施并进行调整,连续治疗观察2周[3]。由相应科室的工作人员制定评估表,主要包括暴力行为、口头暴力威胁等方面,观察患者近期表现出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猜疑、兴奋等,并从治疗依从性等维度展开评价,如根据严重程度将暴力行为划分成0—4分,口头暴力威胁划分成0—3分,精神病性症状划分为0—2分,其余项目0—1分。评估时,患者得分在1—3分之间,则为低风险;4—7分是中度风险,8分及以上是高度风险。

根据评估结果,在患者床头卡上登记相关内容,按照结果开展相应的分级护理方案及措施,如:对于低风险患者,一般其病情相对稳定,对自身疾病具有一定认知,可按常规护理进行治疗,严格遵医嘱进行相关操作;对于中度风险患者,有潜在暴力风险,可长时间安排在特护病房内,值班护士应每15min左右进行一次巡视,确保患者行为处于工作人员的视线内;对于高度风险患者,可采用一级护理模式,运用保护性约束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安排专人24h看护,为了确保环境安全,还需及时清除周围一切危险物品[4]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干预期间患者出现暴力事件的情况,如暴力言语、暴力攻击人或物体等。同时,观察并记录干预期间对患者使用约束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患者资料,组间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X2检验。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时出现暴力事件的情况比较

接受护理干预时,对照组患者的各类暴力事件情况及发生率均大于实验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时出现暴力事件的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暴力言语

暴力攻击人

暴力攻击物体

发生率

实验组

50

20

7

10

37(0.74)

对照组

50

11

2

4

17(0.34)

X2

-

-

-

-

16.1031

P

-

-

-

-

0.000

2.2 两组患者干预时使用约束情况的比较

干预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使用约束时间和使用约束情况均大于实验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时使用约束情况的比较[n(%)]

组别

例数

使用约束时间(h)

使用约束情况(例)

实验组

50

4.61±0.55

11

对照组

50

10.65±3.27

32

X2/t

-

12.8800

17.9927

P

-

0.0000

0.000

3 讨论

精神科住院患者的治疗工作中,患者由于受到各类精神症状的影响,极易出现不同的怪异表现,比如暴力行为就属于比较严重的一种。如果精神科病房内发生了暴力伤人或是暴力损物的行为,都可能导致周围环境及人员遭到安全威胁,同时也意味着该患者的病情波动较为明显,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干预,以及更换药物、约束等处理。通过应用暴力风险评估量表,可以降低患者出现暴力事件的发生率,并对暴力行为进行早期发现和预警,进而对其进行预判和处理,减少各种恶性事件的发生[5]。传统护理干预中,护士大都凭借自身经验对患者状态进行评估,实用性不高,常常会因主观意识上的判断失误导致意外发生,以至于造成一系列的恶性结果,引发各种医疗纠纷。

本研究中,应用暴力风险评估表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干预,可以对暴力风险进行预估和预防,不仅减少了各类暴力行为事件的发生,也降低了使用约束的时间及约束情况,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展暴力风险评估后,在暴力事件发生前使用指导性干预措施,可以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通过加强精神科患者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护理人员从多方面了解患者病情,根据患者表现并调整护理方案,注重风险管理的强化[6]。完成评估后,护理人员需要不断追踪和记录患者情况,提高对具有暴力风险的患者的关注程度,增强预见性干预水平,有效面对突发事件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参考文献:

[1] 沈晓华. 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 中国校医,2018,32(6):478-479.

[2] 赵金龙,汪林兵,李晓一,等. 男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倾向与血清甲状腺功能及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J]. 浙江医学,2020,42(22):2393-2397.

[3] 宋京瑶,王皋茂,庞辉,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神经生物机制的研究进展[J]. 伤害医学(电子版),2022,11(1):58-64.

[4] 郭乃琴,黄旭. 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预防作用分析[J]. 医学美学美容,2020,29(9):125.

[5] 李华. 护理警示标识联合SHEL分析法在预防精神病住院患者不良事件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9):3091-3094.

[6] 竺璐. 基于前馈控制的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暴力行为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21,18(31):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