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数学“量感”体验式教学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浅析小学生数学“量感”体验式教学培养策略

张敏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实验小学   邮编: 711300

摘要:“量与计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学生“量感”培养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通过实感、实境、离线等自身认知方式,依托数学实验,助推学生“量感”生长,促进学生“量感”核心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量感培养;活动经验;具身认知;数学实验

“量与计量”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量感”是十分重要的目标之一,因为“量感”也是儿童应当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并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它看不见,摸不着,

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由于量感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感觉,因此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通过实感、实境、离线等自身认知方式,依托数学实验助推学生“量感”生长,让学生积累、体验、内化“物体的量”,形成学生对物体的量的具身感受,培养学生“量感”这一核心素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培养。

1.创设情境,深化“量”的感知

“量感”本身需要一定的感官进行完成,包括视觉以及各种感官的相互协

调作用,通过看、触摸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物体的“量”,以发展学生的“量

感”,进而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更好的接受和学习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应需一改往日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以情境设计的模式引领学生进行感知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能够感知“量”,从而逐渐将“量感”清晰化、形象化。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以通过对于“量”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然而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则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感觉体验,从而逐渐掌握“量”的尺度。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则可将某一物体,如模型蛋糕、散装小玻璃球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掂量,先让学生观察并掂量整个模型蛋糕或用小布袋集中装束的小玻璃球,进而再将其平均分为2、3、4、5等份,让学生分别掂量每一等份,如二分之一的模型蛋糕的重量及大小,看看被平均分的两份大小数量关系是否相等。这样,学生在观察、掂量感受以及对比判断后,则能够对于“量”形成一定的感知与结论,从而更好的认知“分数”。通过情境实践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且直接的学习知识,在“量感”的培养中亦是如此,教师要多组织实践类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量”,构建更为清晰明确的“量感”,启迪学生逐步感知生活中“量”的存在。

    2.组织活动,丰富“量”的体验

“量感”的培养发展中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进行对于事物的感知而逐渐形

成,既是一种对于“量”的感觉,亦是数学的一项能力,更是数学素养对于学

生能力的基本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中对于“量”的感知并非具体且清

晰,具有较强的模糊性以及随机性,因而教师需要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

形成良好的数学“量感”,有目的的对于事物及数学问题进行定量刻画,以促

使学生的感知偏差逐步修正,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更为准

确的“量感”能力。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以小组的方式组织学生展开学习,在基础认知1cm面积大小的基础上(如让学生利用尺子绘制1cm 的小正方形,通过观察和绘制感受1cm的大小),进而分别让学生在网格中随机绘制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并结合网格背景估测面积数量,进而进行面积计算比较差值。这样,在多次游戏与实验中,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面积大小,从而增强对于面积及图形数量关系的认知。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可让小组内的学生相互比较各自对于量的把握程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融入合作活动中,从而培养其数学“量感”的有效形成。游戏及实验性质的活动能够辅助学生更好的建立“量感”,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其注意力有效集中的基础上,更好的感受“量”的变化,从而体会“量”、感知“量”,实现对于“量”更为深刻明确的理解。同时,在活动开展期间,教师亦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并做出及时评价,以激励学生更为热情的实现对于“量感”的学习和锻炼,从而不断地进步与提升“量感”。

3.探讨合作,在体验中强化“量感”

    小学生的年龄由于相对较小,因而其注意力并非能够高度集中,易于受外

界因素的影响而分散其注意力,导致学习过程难以高效实现。对此,教师则可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趣味课堂,使其能够更为真切的融入课堂,充分落

实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下实现更为深刻的体验式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以更好的将教学任务得以落实,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基于此,教师亦可采用探究体验式教学应用至“量感”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进行“量”的感知与体会。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教师则可为学生提供实物,或是借助于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进行观察学习,进而让学生就两者的表面积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想法进行实验尝试,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其压扁,两个面积相等的形状则是它们的表面积;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其拆开平铺;还有的学生提出将各个边长数据测量出来分别计算每个面的面积等。在讨论与实践动手中,学生则能够逐渐发挥其思维动力,从而探索表面积计算方法,进而感知其中存在的“量”,实现“量感”的有效强化。

三、注重迁移延伸,促进知识体系建构

知识迁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能力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实践探究初步掌握量感概念后,需要通过迁移训练进一步构建知识体系,让“量感”在长期的学习中作为一个系统发展起来。

以“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复习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

而后引入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拓展,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这样学生学习面积这部分内容时便可以初步构建一个度量单位系统。实际上,度量单位系统的构建过程就是知识迁移延伸的过程,由某个知识点延伸为一个知识面,最终构建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迁移训练,将知识内化与运用有效结合。目前,学生在学习计量单位是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单位换算错误。对此,教师需要通过科学训练帮助学生找准“量感”之间的连接点,使其能够明晰不同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准确地进行换算。总之,量感培养必须重视知识迁移延伸,只有促进个体构建完善的知识系统,才能确保知识的合理运用,从而有效发展综合素养。

总之,尽管“量感”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有所帮助,使其能够更好地感知数学与数量,但小学生自身难以有效把握“量”,这就需要教师悉心引导,帮助学生逐步认知和掌握“量感”。文章探索了“量感”的培养策略与方法,借助于体验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更具创意的体验中感知“量”,以将“量感”的培养有效推进,发展并提高小学生的“量感”能力。

参考文献:

[1曾华容.小学生数学"量感"体验式教学培养策略初探[门.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00(007):400.

[2]杨冬菊.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 (04) : 76-78.

[3]王秋雨.小学数学教学长度估测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8(11) : 18-20.

[4]梁培斌.科学利用数学教材培养学生量感[J].教学与管理,2017 (02): 43-45.

[5]王慧颖.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小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研究[刀.试题与研究,2021(2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