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3
/ 2

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李勇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本文对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文章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患有口腔颌面的患者20例,为进一步观股前外侧皮瓣在该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将20例患者分为数量均等的甲乙两组,分别使用股前外侧皮瓣、前臂皮瓣两种方式展开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股前外侧皮瓣的方式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手术的时间、皮瓣存活率、供区和受区功能恢复情况均有显著改善,且该组患者的满意度更高,与前臂皮瓣治疗方式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结论:股前外侧皮瓣治疗方式在口腔颌面外科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对于患者术后各方面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口腔颌面;临床效果

口腔颌面是人类最主要的脏器与解剖位置,其口腔颌面部缺损整复已经成为一项修复与重构及有关领域的重大课题,而血管化组织瓣也是目前口颌面缺损的主要修补方式之一。用选股外侧动脉降脂作为血管蒂的皮瓣主要是由于该位置的供区面积大且隐蔽,能在不破坏主要血管的情况下,保持足够的血液供应,并能将其与周围的神经连接起来,形成一种新感觉皮瓣,在头颈部位的皮肤缺损的治疗上有很大的优越性。为此,本文选取20例患有口腔颌面外科患者展开临床治疗研究,观察不同修复重建方式给患者带来的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文章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患有口腔颌面的患者2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患者年龄在35-59(46.15±3.20)岁,所有患者基本情况之间存在较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颌面部肿瘤扩大切除术及皮瓣修复术,在对患者进行手术致癌前,先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的姿势,对其进行气管插管、麻醉等工作,然后将肿瘤周围的组织扩大1.0-1.5厘米,并对N0和N1区域的淋巴清扫干净。对患者开展手术时,需对其甲状腺、上动脉和面动脉的位置进行保护,在对其淋巴进行清扫的过程中需对患者的颈动脉和静脉进行保护。

(1)甲组:皮瓣准备:利用多普勒血流图定位并标注出支血管点的位置,在皮瓣外边缘打开一道小口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下腔开始,在中棘-髌骨外上方连线附近寻找穿支动脉,定位股直肌与股侧肌的空隙及其两者间的旋转性股外静脉,沿着穿支动脉追踪并对深筋膜下腔及肌层的位置进行分隔,获取血管蒂后就完成了皮瓣的备制。②前臂皮肤组织的备制:依据血流动力学规律,以头面静脉与桡动脉中点连线为主要切入点,皮肤组织应尽可能靠近头面(以第一手腕横纹为宜),保证皮肤组织有充分的组织结构,并保证皮肤组织有充分的厚度。前臂的3/4个前臂周径,沿着皮片的轮廓线,先将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等皮肤剖开,再将肌肉薄膜的表面分离,逐渐形成皮片,再将皮片移植到供区,并进行压力包扎。

(2)乙组备皮:将皮瓣移植备好的皮瓣根据患者需要进行修复的位置进行修整,将皮瓣缘与舌、口底及颊部粘膜对齐,将皮瓣切取下来,从下颌下区穿过皮肤直至下颌下区。首先采用显微镜下对受动脉区和皮瓣动脉进行吻合处理,将受区与皮瓣的血管进行吻合,确定其血管循环畅通;其次,将受区血管与伴随的血管循环相结合,最终观察其血管循环状况,以血供循环畅通、颜色鲜艳、针尖周围有显著的渗透物为其血液循环良好[1]。在皮瓣下颈部置入两条负压引路,止血后对其进行分层缝合。

(3)术后处理:对患者的头部状态进行护理,并对患者皮瓣的位置进行观察,确保在术后两个小时内皮瓣血管充盈情况良好,颜色弹性等处于正常状态,必要时做皮瓣穿刺、出血实验,以确定皮瓣供血情况。还要注意引流的状态,防止血肿和血管蒂受到压迫,防止局部的炎症和皮瓣的坏死。3天内用地塞米松控制局部肿胀,然后用500 ml 低分子右旋糖酐,每天1次,连续7天,防止脑组织内出现栓塞。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术后供区和受区的恢复情况进行汇总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在这一次的观察和研究中,笔者使用了SPSS25.0作为数据统计分析工具,通过t检验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并明确两组之间差异的显著性,以从数据层面获得有效的量化解释,以验证多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治疗效果。

2.结果

2.1受区恢复情况

与甲组患者相比较,乙组患者受区恢复的情况更显著,且P<0.05,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受区恢复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语音清晰度

吞咽功能

0

1

2

3

0

1

2

3

4

甲组

10

0

0

4

8

0

0

9

2

0

乙组

10

0

0

5

9

0

0

9

4

0

T

-

6.435

4.197

P

-

0.025

0.001

2.2供区恢复情况

与甲组患者相比较,乙组患者供区恢复的情况更显著,且P<0.05,见表二。

表二  两组患者供区恢复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瘢痕增生

色素沉着

瘙痒

植皮区麻木

植皮区感觉异常

展示型功能障碍

咏俊兴功能障碍

供区坏死

甲组

10

0

2

3

0

0

0

1

0

乙组

10

4

10

9

10

9

9

5

2

T

-

6.421

P

-

0.034

3.结论

结果表明:与前臂组织移植比较,两种方法在损伤后的手区功能及外形上没有显著差别,且疗效相近;但是,比起前臂皮瓣制备,股前侧皮瓣制作更困难,耗时更长,需要的技术也比较高。对比供区功能及形态的修复发现:皮瓣供区瘢痕增生、色素沉着、瘙痒及功能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前臂,其原因在于:供区未受损伤,其血液以肌皮穿支为主,但前臂皮瓣涉及到桡侧主动脉,因此,其坏死比例明显高于前臂;另外,由于该方法不受供区的制约,备制皮瓣的区域更大、更隐秘,更容易被病人所接纳,不会对供区的外形造成太大的冲击。而对于手术的操作和血运的解剖学上有较高的要求。有一些调查表明,在进行颌面缺损的修补时,要以缺损的类型、患者体型和范围等为依据,来决定特定的皮瓣修补方法[2]。比如,偏瘦或中型身材者的男性,在其出现舌缺损的情况时,需考虑使用股前外侧的皮瓣进行修补。缺损面积小或者肥胖的女性患者,因为他们的皮肤比较薄,皮瓣比较肥胖,所以他们的最佳选择是前臂皮瓣。

综上所说,在对口颌面的缺损进行修补和重建时,股前外侧皮瓣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皮瓣成活率,受区的功能和外形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并且很少出现供区的永久性功能异常,但是这种操作比较困难,需要对操作人员有很高的技巧。

参考文献:

[1] 王洋, 徐桥石, 王进兵,等. 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肿瘤切除后复合眶内容物缺失的上颌骨缺损中的应用[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 37(11):7.

[2] 梁志军, 岳学锋, 王伟,等.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J].  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