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视角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5
/ 2

道家文化视角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初探

杜昌轩

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3

摘要:先秦时期发展而来的道家文化,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道家文化旨在思考自然、生命、自由、虚静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与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出的自然、和谐、写意不谋而合。因此本文旨在通过运用道家文化来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进行简单阐述,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美学。

关键词:道家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  意境

一、意境的产生与发展

意境又称“境界”,意境的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先秦至魏晋时期为意境的萌芽时期。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都被视为艺术创作的核心与关键。意境的探讨是由“意”引申而来,它代表着人们主观的情感、理念,而“境”则本指疆域之界限,与“界”同义,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成为了文艺批评的术语。

唐代是意境的形成时期。政治清廉、经济繁荣,不仅造就了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也对意境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意境的首次连用见于盛唐王昌龄的《诗格》,其中提出诗有物镜、情境、意境三境。在晚唐时期,司空图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强调“思与境偕”,也提出了其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等意境审美追求,将“意境”的内涵从“实境”扩展到了“虚境”[1]。 至此,“意境”正式形成。

宋朝至清朝为意境的成熟时期。意境学说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应用。首先就是意境被广泛的应用于审美艺术的各个方面, 使用“意境”的批评家逐渐增加,一些重要的诗论家如陆时雍、沈德潜、洪亮吉、方东树等在其文论中对“意境”均有运用。意境学说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构架体系。

二、意境与道家文化

意境的思想根源要追溯到老子和庄子美学。意境与道家文化的结合,造园家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熔铸到景物之中,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目的。意境不是空洞独立的物象,而是虚实相生,物我交融的境界。它是和晚唐诗人司空图也将老子“涤除玄鉴”、庄子的“审美心胸”的思想引入意境学说之中,用以表达诗人创造意境时的主观精神状态,将虚静作为主观审美条件,只有摆脱掉世俗观念的纷扰,保持内心的清明与虚静,才能够清晰的把握意境的本质,再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图景,进一步的与表现宇宙的本性和生命的道。[2]可以说意境的发展是以老庄学说为基础的,脱离了道家文化的指引,就很难把握意境的本质了。

三、道家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

(一)师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明确的指出了人、天、地、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着重强调了“道法自然”这一理论。所谓的道法自然,我们可以理解为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无为的行为,助天生物,像自然学习,恣意洒脱,不过分追求人工造物的行为态度。此观念与中国古典园林中“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古典园林中缩移、模拟了自然山水。在园林中,用自然山石的堆叠来象征自然山体,叠山高度不超过九尺,但却能够模拟出真山的峰、峦、谷、峭壁等,从而彰显出真山的自然磅礴之势。由于南北方之间气候、文化的差异,在堆叠假山的风格上也有显著的差异,南方的叠山造型细腻,花木与山石相结合,显得自然和宜、相得益彰,山水园居多,风景清雅秀丽,充满恬静淡然之感;反观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少雨多日,使叠山造景得天独厚,往往造型浑厚、凝重,有凌跨群雄的阳刚之美,恰好与南方的阴柔之美形成强烈的反差。至于理水,水体的开凿一般不以宽阔冗长见著,而是追求蜿蜒曲折、自然延伸。理水讲究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是对各种天然水体的在线概括和抽象提炼,形似回肠,状若游龙。同时稍大一些的水面可以堆筑岛屿、堤,设桥、廊等,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的模拟天然水体,从而营造出一种平静、幽静、细腻、精巧的景观氛围。例如寄畅园中的“八音涧”,它是利用水滴滴落所形成的叮咚声而形成的独特水景。这也和中国古典诗文中提到的“空谷回音”相契合。

(二)神仙思想

神仙思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目的是祈求长生不老、永生不死。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巫祝仪式和专门的祭祀部门,用以缅怀先祖和请神祭天。《庄子》、《山海经》、《楚辞》中也通过对真人、神仙、仙境的大量描述,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秦汉时期作为神仙思想发展的高潮时期,也是皇家园林雏形形成的重要时期,两种思想相互影响,不断交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渴求长生不老,因此派遣修士去西方求仙问药,但多次寻求未果后在自己的兰池宫修筑蓬莱仙岛,以此来慰藉自己无法成仙长生的愿望。[4]而兰池宫的修建也对后世建造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开启了筑山挖池的景观新模式,而且还为后世开辟了求仙问道的园林之旅。神仙思想在西汉时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出现了“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模式,一池三山具体是指建在建章宫内太液池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人造假山,这种景观模式也一直被沿用到清代。

(三)有无相生,虚实结合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我国古典园林中也有类似的手法如:分景、借景、隔景、相生等。分景、隔景可以通过不同空间的把握来增强景观的层次,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丰富的景观,从而扩大空间,达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借景中的典范当属沧浪亭,沧浪亭中有一条复廊,上面开有许多图案精美的漏窗,人们可以透过这些空隙来欣赏园外的水景,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充分结合,营造了山水互借的景观氛围,在有限的园内空间中尽可能的加强了景深。通过把外界的景色引进来,构成自然和人生的无限广阔的意境,从而给予观赏者以深刻的哲理感受,让观赏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自然带给人们的无限思考,从而保持内心的虚静[5]

四、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

古代先人对园林意境美的营造,已经突破了“比德”的条条框框,呈现出对山水自然本身的欣赏。园林艺术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和时代发展的制约,人们着眼于自然,回归山林,追求山林泉石来怡情养性,在自然中追寻本我和真我,体现出形而上的艺术表现形式。古代先人也突破有限的物象,营造出无限的空间美,进而达到一种玄妙、虚空的境界。

五、结语

道家文化的核心是探索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和本源,思考生命的意义,追求自由平等的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圆融共舞。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本身的哲学思想。道家思想虽然产生于远古时代,但却并未随着时间的浪潮而褪色,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对我们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季雨欣,廖述务.论《二十四诗品》中的人与自然之美[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12):35-38.

[2]胡园慧.道家文化视角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J].现代园艺,2020(06):111-112.

[3]姜保成.道家思想对园林景观的影响[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10):81-82.

[4]申媛媛.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J].花卉,2019(06):293.

[5]柳旭.中国古典园林的“虚实”空间美学[J].艺术品鉴,2018(3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