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美育研究初探——以《伯牙鼓琴》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5
/ 2

“双减”政策下,小学美育研究初探——以《伯牙鼓琴》为例

郑昊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300450

要:“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德、智、体、美、劳”五育共举的教育教学方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细化要求。然而“五育”中的“美育”却被常常忽视甚至遗忘。除却美术与音乐两学科外,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其作用与意义应当被凸显和放大,而这也应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所达成的共识。通过本文,笔者将以经典文本《伯牙鼓琴》为例,详细论述如何将美育落实于课堂阵地,为学生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创设条件,并奠定学生的人文底色。

关键词:双减政策 美育审美能力 策略

引言

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这一基础学科的特点,二者不可偏废,但是语文教师想要完美的平衡二者,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倾注大量的心血外,还要有丰厚的人文、艺术、历史、文化乃至审美的积淀。落实到学科的具体操作,既要有对学生基础知识、语用能力针对性的指导、指向,又要兼顾学科的人文属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好的美学素养与美育教学手段和能力。

部编本语文教材自2016年试点使用以来,至今已全面覆盖全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地区学校。编者的单元安排设置采众家之长,可谓匠心独运——民俗节令、文学巨匠、父母亲情、快速阅读、小说文体、说明文体……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纵横交织,相辅相成。其中,人文主题的安排,也给予了语文班主任开展美育主题与教育的空间。

、经典文本的美育价值探讨

《伯牙鼓琴》是小学语文高段的文言文体裁经典保留篇目,“高山流水”——这一典故用来比喻音乐的高妙,更用来说明知己之间得相互赏识或知音难遇。这则故事的核心是忠贞的友谊与朋友间的惺惺相惜,但其中的载体与媒介则是中国民乐中的特有乐器——古琴,以及用古琴演奏那首流传千古的名曲《流水》。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传颂了千年家喻户晓。而作为经典的文本,阐述与课例也是极多,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会把伯牙所鼓之琴认为是古筝。更有以此《流水》筝曲为课堂导入,乃至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个课过程的现象。殊不知,丧失而一次以“琴”为主题的美育教育良机是多么的可惜和遗憾呀!

中国以“琴、棋、书、画”四大艺术门并驾齐驱,为衡量一个人艺术修养的准则,并称“君子四艺”,其中“琴”这一门类居于首位,因为古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且最具备代表性的弹拨乐器。它最早称 “琴”,往后为了区分其他琴类乐器,才被称作“古琴”。 而早在先秦时代,琴便已在上层社会流行,成为文人、士族通“乐”的必修乐器。在历史长河中:孔子、蔡邕、诸葛亮、嵇康、苏轼等皆善抚琴,孔子曾经被困于陈、蔡,仍然弦歌不辍、课徒成为处精神与生活困顿中仍能豁达面对的典型积极形象。“琴”所被赋予的文化内涵也远远超越了音乐本身的意义,更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意义所在和积极象征。古琴与琴曲既是中国传统乐器及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质的角度而言,应该还没有哪种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基于《伯牙鼓琴》背后的琴曲《流水》,更是古琴乐器的代表名作,其表现力之丰富,意蕴之深远,与《广陵散》一并,堪称伟大民族乐器的玉璧双峰!

、以《伯牙鼓琴》开展美育教育的情景教学

随着神舟十三号宇宙飞船的顺利升空发射,学生们的“航天热潮”与兴趣又一次升温。而对于宇宙探索爱好者而言,2019年足以铭记,因为人类侦测到了高度疑似外星人的信号——距离人们大概15亿光年的一处外星文明踪迹……此刻的全球沸腾了。然而,此时的太空中,一架名为“旅行者号”的探测器,仍在积极探寻着外星文明,寻觅着宇宙之中,地球以外星球上的高级生物。

通过兴趣的引导与激发,《伯牙鼓琴》背后的古琴名曲《流水》的逐渐清晰,并即将登场。

1977年,在美国太空总署的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角,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两颗行星探测器。在两个探测器上,除科研仪器和基础设备外,它们都携带了一张12英寸厚(内藏留声机针的镀金铜板声唱片)这张唱片可不容小觑,它记录了117种图形,包括了地球上动植物,以及90分钟的各国音乐的短暂录音、55种人类语言的问候,目的是为了寻找外太空的生命体。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成为备选曲目之一,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及作曲博士研究所的主任——华人作曲家周文中先生推荐。在接到项目负责人请他推荐一首中国乐曲的电话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流水》!这是一首人类的思维意识与宇宙量子产生共鸣的冥想曲,自先秦时代起,《高山》《流水》两支琴曲就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首乐曲足以代表中国。”

然而,唱片容量有限,每段乐曲被要求不超过一分钟时间。大量的名作只保留了最精彩的一小部分。一曲《流水》,管平湖先生的演奏时长达七分三十七秒。无疑,时间是太长了。但周文中教授却据理力争,坚持《流水》名曲必须完整,一节都不能删减,一定要完整收入。当评委们左右为难时,他却主张大家完整听完这首古琴曲,评委们被这首古老的东方民乐所折服,他的意见也得到一致通过。《流水》成为那张唱片中时间最长、也是最早确定入选的乐曲。

三、审美体验及文本升华

管平湖先生弹奏的《流水》,在前人演奏的基础上增加了滚、拂、绰、注等技法,用来模仿奔腾不息的水涌之声,乐曲犹如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水流汇入那浩瀚汪洋,其间又有急流穿峡过滩的场景,形成了惊涛骇浪、奔腾难挡的雄伟气势。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比德之说:从山间而发的流水,汇成汪洋,象征了君子一路走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格,更充满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更体现了天籁、地籁、人籁相知并相合且浑然一体的“壮美”气象。

《伯牙鼓琴》中所描绘的,“善哉乎鼓琴,汤汤乎志在流水。”在具体的音乐情景中得以阐述。通过这样的故事,则更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情景带入式的音乐欣赏,则更有利于提升艺术鉴别与鉴赏能力。

学生的情感,也将由此生发升华,一件民族乐器,竟有着这么多的承载,云泥高下立现,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审美价值与取向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提升,伴随着管平湖先生《流水》或缓或急的演奏,“七十二滚拂”高妙琴技所表达的“善哉乎鼓琴,汤汤乎志在流水。”则更印入人心,深植于学生的灵魂深处,也播撒下一颗颗真善美的种子。

结语

总之,在经典文言文文本《伯牙鼓琴》中所描绘的,“善哉乎鼓琴,汤汤乎志在流水。”在具体的音乐情景中得以充分阐述。学生的审美兴趣被激发,情景带入式的音乐欣赏,大大提升艺术鉴别与鉴赏能力。学生的情感,也由此升华,一件小小民族乐器,竟有着这么多的承载,作为语文班主任开展美育教育的空间也由此被充分拓展。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

[3]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