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与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5
/ 3

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与路径探索

王胜晓 郝美玲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原儿女,也留下内涵丰富、生命力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师范生在河南红色文化熏陶下自主生成高品质的师德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本文从分析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入手,重在探索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为培育优质师范生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河南红色文化 师范生 养成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高校师范生教育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重任。养成教育是师范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好教师的重中之重,“养成”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是“修养使形成,培育使成长。”师范生“养成教育”是指师范生通过学校长期的训练和文化熏陶,在不断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自主生成良好品质与素养的过程与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师范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和丰厚滋养,红色文化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人格养成教育的丰富资源,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跨越百余年时空却历久弥新,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师范生养成教育,既是推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思政教学创新、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师范生师德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必然要求。

一、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社会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及教育公平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及教育不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造就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全方位服务基础教育、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也就成为了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面对这样的转变,部分地区和学校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毕业生的师德品质、人文素养和专业化水平不能较好适应社会需求。师范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养成教育是师范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好教师的重中之重,对于师范生而言,养成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更是促进学生增进职业认同、努力学习、掌握教师基本技能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关键。

红色文化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所凝结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理想信念教育、革命精神教育等主题教育的鲜活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蕴含着人格养成教育的丰富资源,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和教化规范功能,是师范生养成教育的丰厚滋养,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指出,强化“优师计划”师范生对国情、省情和乡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2022年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也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推动广大中小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文化精神。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师范生教育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重任。河南历史文化悠久,在革命战争时期,河南又成为党领导、开展革命运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据统计,河南共有各类红色遗址4000多处、150多家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从实践中缓缓走来的河南红色文化根脉深、底子厚、范围广、延续性强,具有厚积而薄发的底气和潜力,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河南考察,并亲临兰考、新县等河南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指示要传承好、发展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安阳,深入安阳市的农村、学校、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等进行调研,就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做好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作出重要指示。河南红色文化蕴含的先进思想是师范生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优质师范生的重要特色教育资源。将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有益于丰富师范生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有益于提升师范生师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激发师范生自主生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教育担当意识,并外化为自然而然的育人行为和习惯,涵养出师范生“四有”好老师品格,助力师范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养成高品质的师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成效。

二、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为探究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现状,本文面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梳理河南红色文化在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内容挖掘不够深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和宣传,河南红色文化传承也进入一个蓬勃期,各级政府不仅出台了相关法规对本地区的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给予政策支持,还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大红色文化传承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河南红色文化在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内容挖掘不够深入的问题,甚至一些师范生竟不知河南红色文化是什么的尴尬局面,在调查问卷中,对于“你了解河南红色文化吗,例如红色文化的内涵、内容、形成等”这一问题的调查统计中,有51.83%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只有12.87%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而“不太了解”的学生有28.96%,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将近三分之一,另外还有6.34%的学生则根本“不了解”。在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中,河南红色文化的内涵、内容、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根本,只有深入挖掘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内容,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河南红色文化能更好地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

(二)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载体运用比较单一

众所周知,文化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传承下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传承的效果会受到传承载体的影响。河南红色文化在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过程中,传承载体运用比较单一,内容形式也比较匮乏,在调查问卷中,关于“你一般通过什么方式了解河南红色文化相关信息”这一问题的调查统计中,有78.26%的学生选择“网络媒体平台”,55.21%的学生选择“影视广播”,49.37%的学生选择“学校或社会上的宣传活动”,48.87%的学生选择“书籍报刊”,45.05%的学生选择“去红色景区旅游”,35.78%的学生选择“朋友或家人的讲述”,还有13.26%的学生选择其他方式。据此可以看出,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体平台来了解河南红色文化的相关信息,选择其他形式载体的比较少,说明河南红色文化在传承载体建设上做的还不太好,这将直接导致河南红色文化在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形式比较单一。此外,在对“你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对河南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如何”这一问题的调查统计中,有43.67%的学生认为“宣传力度一般且内容少、形式单一”,31.26%的学生认为“力度大,宣传形式多,传播范围广”,22.83%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2.2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这些数据也反映了学校对河南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宣传形式单一、力度较小的问题,这也会使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路径

(一)将历史与遗迹、典故相结合,增强课堂讲授的真实性、生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其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到了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和红旗渠精神这些河南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河南红色文化中,焦裕禄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历经时间的洗礼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大别山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创造“28年红旗不倒”革命奇迹的伟大精神;红旗渠精神则是河南林县人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伟大革命精神。此外,河南人民凭借辛劳与智慧,结合具体实际形成了南水北调精神、新乡先进群体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以上这些都构成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内容。

基于河南红色文化的丰厚资源,教师在授课中要恰当运用河南红色文化经典案例,充分挖掘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及蕴含的精神价值,融入授课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影像、纪录片资料、经典老照片等形式,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聆听、观看当地革命前辈故事、感受当地近代历史事迹的基础上,真正受到触动,以此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块的设计,教师要精心设置多重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生动鲜活的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教育教学课堂,把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以此更好发挥思政教育的效能,增强文化育人的功能。如在讲授爱国主义、革命主义精神时,可以对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进行具体阐述;在讲授道德修养时,可以把焦裕禄的事迹或新乡先进群体精神作为典型案例来具体阐述;在讲授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人生观时,可以对红旗渠精神或南水北调精神进行具体阐述。总之,教师在授课中要善于将授课内容与河南红色历史与遗迹、典故相结合,增强课堂讲授的真实性、生动性,更好推动河南红色文化进教室、进课堂。

(二)以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丰富实践教学活动内容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形式多样,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师范生养成教育活动的同时,还应该结合不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针对红色文化遗址、故居等场所性质的资源,因其不可移动和复制的特点,应该采取实地参观、现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来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针对红色纪录片、红色视频等影像资料类的资源,因其可能缺乏实物佐证材料,应该采取让学生先观看视频资料,再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研讨、发表心得体会等方式对其进行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提升文化育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针对红色歌曲、红色书籍等文艺作品,可以通过红色诵读、红歌合唱等方式让学生对其进行了解,教师可以先讲授其背景历史,也扩大其覆盖范围,让更多的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从整体上形成河南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大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载体和形式,都离不开红色文化资源这个根本,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实践教学活动策略,设计好每一个实施环节,真正提升红色文化助推师范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课外指导,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河南红色文化教学实践活动

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要有计划组织或指导学生参观河南红色文化基地,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情景模拟、重温革命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地体会革命先烈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这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的思想洗礼的过程。此外,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参观红色基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己熟悉的本土红色文化专题调研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家乡红色文化专题调研,对有特色、典型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既要整理史实,也要分析现实,这对学生深入认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系有着很大帮助,也能促使学生深切认识到,正是因为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和付出,才有今天蓬勃发展的中国,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并内化于心。

(四)重视现代技术的利用,加强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与宣传

基于绝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通过“网络媒体平台”了解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学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微信群、公众号等日常社交方式,有针对性地推介一些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养成教育的熏陶。

强化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的过程,除引导学生关注目前已有的经典红色文化网站之外,学校还必须重视自身红色文化网络平台的创建和应用,一般而言,高校至少要搭建好两个充分利用的红色网络平台:一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平台,可以增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河南红色历史文化专栏,开展网上红色文化征文活动、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用红色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理论结晶转化成教育内容,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感染力、说服力、战斗力;二是线上课程平台,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建设“慕课”平台,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在师范生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建设几门河南红色文化教学案例融入师范生专业学习的课程,给学生提供课下学习、交流讨论的平台。另外,在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教师可以增设河南红色文化的专题内容供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充分利用“慕课”平台中的作业功能,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引发学生对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切关注,加深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与认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教育的拓展。

四、结语

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是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基石。师范生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主阵地,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主动权,充分发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用好、用活河南红色文化载体,把河南红色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师范生养成教育当中,不断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卓越教师。

参考文献

[1]康甫.河南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现状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24-29.

[2]满鑫垚,李忠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23):157-160.

[3]张茹.发挥全媒体优势助力河南红色文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21(1):74-76.

[4]马冬云.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养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3):119-120.

[5]杨凤霞.以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的文化养成教育 [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37(3):138-141.

[6]习近平.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N].人民日报,2014.

[7]文霄影.师范院校教师职前养成教育探讨[D].南昌:江西师范大,2012(03).

作者简介:

王胜晓(1980.12-),女,汉,河南南阳,郑州财经学院,硕士,副教授,文学、教育教学。

    郝美玲(1976.9-),女,汉,河南民权,郑州财经学院,本科,副教授,文学、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 2023 年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项目编号:2023-JSJYZD-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