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孩子自己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5
/ 2

放手,让孩子自己走

孙静怡

昆山高新区九方城幼儿园

引言

孩子的成长需要放手,让我们把主动权交予孩子,让孩子们亲自去践行,让我们学会放手,让幼鹰振翅九天,让幼鱼遨游汪洋。

正文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孩子只有学会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扰,才能逐步建立独立的人格。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不得不听从来自父母、长辈、教师等各方的各种建议,比如跑得太快就会跌倒,上蹿下跳容易摔伤,挑食容易营养不良......这些形形色色的建议这些看似是长辈对孩子的关爱有时也会造成不好效应,容易引发孩子的质疑和叛逆,而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思想,恰好是孩子形成独立思想和建立行为秩序的开始,所以对孩子最好的爱是放手,不包办、不控制他的行为和思维。

一、学会放手的重要性

之前看过一则有趣的报道:一位90后宝妈带着孩子逛商场,孩子想让妈妈买一个玩具,被妈妈拒绝后就在地上“撒泼打滚”,而这位妈妈的做法却是站在一旁淡定的玩着手机,没有因为孩子“胡闹蛮缠”而妥协,下面的评论也是各种声音:“现在90后开始整顿10后了。”“还是孩子性格的孩子已经拥有了孩子。”“孩子这样哭闹会不会伤了身体,哭坏了呀,要么就买一个吧,当妈的心真狠。”评论区中不一样的声音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有人认为宝妈这样的行为是对的,否则今天妥协买一个玩具,孩子就知道自己的哭闹是有效果的,以后就会一直用这样的手段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有人持反对声音,认为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呢?

其实从一件小事中,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当今教育趋向其实是鼓励各位家长放手的,放手不仅仅是今天坚持自己的原则,也是告诉孩子世界运行的准则,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哭闹而为你开一扇后门。龙应台曾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近年热播的一档育儿综艺《爸爸当家》中有一个片段:爷爷、爸爸和孙子一起爬山,后来因为爷爷年纪大了,就由爸爸和儿子继续往前走,爷爷注视着孙子的背影渐渐变小、模糊,评论区中不断地有人说看到这一幕都泪目了,仿佛看到人生路上自己艰难前行,而自己的长辈在身后支持自己的模样。放手,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

二、如何放手,我们应该怎么做?

    1、学会放手,我们应了解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有时我们往往会过度干涉孩子的行动和决策,不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事实上,学会放手,了解孩子的需求,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首先,学会放手意味着相信孩子的能力和潜力。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具备解决问题和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通过给予他们自主权和责任感,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性。当我们不断地控制和干涉孩子的选择时,他们会失去表达自己的机会,无法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力。
    其次,了解孩子是放手的前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需要被理解和重视。通过与孩子们建立真挚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不断的沟通和倾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适应他们的成长需求。
    最后,放手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孩子。我们仍然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当孩子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提供积极的帮助和指导,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和面对挫折。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信息和知识,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然而,我们不应该过分替代孩子的选择,而是鼓励他们学会承担风险和责任。
    总而言之,学会放手,了解孩子的需求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责任。通过给予他们自由和责任,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发展他们的潜力和自信心。与此同时,我们仍然需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应对挑战和困难。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培养出自主、独立和有责任心的孩子。

2、学会放手,我们应尊重孩子。

在当今社会,不乏见到一些新闻报道中家长或教师对孩子实行高控而让孩子受到抑郁折磨甚至产生轻生念头,这些血淋淋的报道都应该给我们敲响警钟。作为教育者,不能想要将孩子变成自己可以操控的机器,而是要帮助他们寻找人生的真谛,在岁月长河中寻找自己。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首先尊重孩子是一个个体,不是任何人、任何事的附属品。

《三颗糖》的故事每一位教育者应当都听过,陶行知先生在面对孩子打架的行为不是立刻呵斥停止,而是巧妙利用三颗糖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关注了事件发生的缘由,利用三颗糖不仅巧妙化解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还将孩子与大人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拉近。因此尊重孩子是我们学会放手的至关重要的一步。陶行知先生将孩子称为“小大人”,认为孩子的力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可以做好一切,我们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时间、解放孩子的空间。

我们经常说要尊重孩子,但很多时候,我们会无意识地做着不尊重孩子的事,比如给孩子贴上“捣蛋鬼”、“听话”等标签,而这些标签就会伤害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总是想着成为大人眼中乖巧的自己,让他们变得不敢表达自己,因此,尊重孩子,应该从不贴标签开始。

3、学会放手,我们应督促孩子。

“放手”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而是以“放手”为抓手。孩子对世界的探索是摸索着前行,如果没有我们大人的引导和经验,孩子在探索中也有可能会受伤。在一次体育活动中,印象让我很深刻的是一位教授带着一队蒙着眼睛的孩子走楼梯,在孩子走楼梯之前,教授请座位两旁的老师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若孩子在摸索过程中存在发生危险的可能,一旁老师的手可以及时伸出帮助孩子。这就好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领着一盏灯火,虽不能带着孩子向前,但是可以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而不至于走错路走弯路。

与此同时,我们不止要肩负起照亮前行之路的责任,还应该在孩子懈怠之时承担督促孩子不断前行的使命。每一位孩子都是可爱的天使,而天使也有调皮之时,此时我们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帮助孩子解开迷惑,继续前行。

4、学会放手,我们应循序渐进。

   放手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孩子都不是一生下来就成为巨人。在放手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循序渐进,而所循的“序”的范围有多大,就应该参考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如何循序渐进: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在孩子的发展区内放手,不仅能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发展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5、学会放手,我们应家园协作。

   放手不是老师或者家长单独一方的责任,而应该家园协作起来。每年金秋九月,都是小班孩子入学的新学期,面对陌生的老师、阿姨、环境,而最担心焦虑的是家长,家长的焦虑会让孩子的心态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延长孩子的焦虑期,让孩子顺利入园,因此家长要树立孩子的信心,引导孩子们尝试着去做,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坚信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给予适当帮助的基础上,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孩子们离开家庭迈入幼儿园是人生成长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家长们会存在不舍、失落、担心的情绪,但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感受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风雨,给予孩子支持、鼓励的同时,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