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严重多发伤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5
/ 2

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严重多发伤的临床分析

周强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 重庆 400054

摘要:目的;研究骨科损伤控制治疗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0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骨科损伤控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APTT、凝血酶原时间和TT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APTT、PT、TT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损伤控制治疗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效果良好,既能增强救治效果、改善凝血指标,又可减少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骨科治疗;凝血功能;治疗结果;

多发伤属于临床常见病,具体是指在同一伤因打击下,患者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损伤。多发伤严重程度高,常伴有组织或脏器损伤,感染率、休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若治疗不及时,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临床治疗严重多发伤时,一般遵循“先处理后诊断”或“边处理边诊断”的原则,其目的在于避免耽误最佳救治时间。由于严重创伤存在必须手术处理的外科情况,因此损伤控制理念作为严重多发伤与创伤治疗的新策略在临床中应运而生,其改变了严重创伤患者必须要在首次手术进行确定性手术的概念,十分重视创伤后的临时生命救护。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骨科2018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00例患者,均确诊为严重多发伤;排除伤前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治疗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和精神疾病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8~68岁,平均(48.5±6.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0例,高处坠落16例,砸压伤23例,其他1例。试验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9~67岁,平均(48.6±6.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9例,高处坠落17例,砸压伤22例,其他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即入院后立即进行检查,了解是否存在出血、循环障碍和通气障碍等问题,并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及时清除呼吸道堵塞、补充血容量、吸氧,控制血压与心率,给予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试验组采取骨科损伤控制治疗,即按照损伤控制理论分3个阶段治疗:(1)及时对出现致命大出血患者采取止血措施,而不稳定性骨折者需行临时外固定处理,行液体复苏干预,使患者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病情危急者优先处理,保持血流灌注,对患者伤口及时处理,采取清创和引流等措施使伤口感染得到控制。(2)稳定及复苏生命体征,对于需采取心肺复苏ICU患者,应调整ICU室内环境,以提高血容量;酸中毒纠正后,再复温,使凝血功能得到改善,必要时行机械通气;使用抗生素行抗感染治疗。(3)患者病情稳定后,对骨折仔细进行处理,详细检查其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确定其他治疗措施或后期手术方法。

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参考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与凝血指标进行判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稳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60 s,凝血酶原时间(PT)≤18 s,凝血酶时间(TT)≤15 s,痊愈出院;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体征趋于稳定,TT>15 s,PT>18 s且APTT>60 s;无效:病情改善不明显或加重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包括APTT、PT、TT。(3)比较两组住院时间。(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栓塞、感染和血管栓塞。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临床效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例(%)]

  1. 凝血指标。治疗前两组APTT、P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PTT、PT、T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住院时间。试验组住院时间为(30.24±5.72)d,短于对照组的(35.95±6.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9,P<0.001)。

4.并发症。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3,P<0.05)。

三、讨论

1.多发伤是急诊科中一种常见的情况,患此病的患者受伤部位不单一,病情复杂,其伤情不单单只从外观显露,也可能存在隐蔽性外伤或闭合性外伤。患多发伤的患者由于发病突然,病情紧急且严重,出现大出血、呼吸系统功能障碍的概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病情不能短时间得到控制的患者甚至可能死亡。临床中对多发伤患者的救治第一目的通常是挽救生命,改善预后。损伤控制本质上属于一种急性分期手术,和治疗多发伤患者的原则相同,都需要遵循先治疗后诊断或边治疗边诊断的原则。且损伤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因此,在外科中使用频率较高,且得到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肯定。

2.研究表明,多发伤最初是指累及不同解剖部位的复杂创伤,伤口较多,现代多发伤则是指在同一器械致伤因素作用下,同时或者相继受到两个或以上解剖部位的创伤,其中至少有一处创伤比较严重。由于多发伤具有累及多脏器与多系统、失血量大且伤口确定性处理延迟等特点,因此患者常进入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及酸中毒等构成的死亡螺旋,不仅增加救治的难度,也会导致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较高。尽管近年来严重多发伤的相关基础研究、诊治技术和救治体系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此类患者的处理依旧存在一定争议。多发伤可合并广泛性全身反应,导致远隔部位脏器功能损害,并伴有严重失血性休克,因此成功的救治除了要求具备丰富的病理生理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外科处理原则。在本研究中,骨科损伤控制治疗共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目的在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以及控制感染。大出血伴低血容量休克为严重多发伤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伤后1 h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及减少致残的“黄金时间”,此阶段治疗的内容主要为输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骨折临床固定以及积极控制出血等。第二阶段的目的在于纠正酸中毒、复温及纠正凝血机制紊乱,其中纠正酸中毒需要改善及恢复组织灌注,是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和乳酸堆积的关键;及时有效的复温既能使组织灌注得到改善,又可促使凝血功能障碍得到纠正;纠正凝血机制紊乱最主要的是要纠正低温、血小板和输新鲜冷冻血浆。严重多发伤有可能造成肺部损伤、脂肪栓塞、创伤性血胸等,进而引起低氧血症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旦出现低氧血症,将会使创伤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加重,还有可能与休克一同加速其他器官继发损伤的发生、进展,故本研究采取机械通气治疗,此为救治创伤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阶段即骨折确定性手术期,此阶段要求患者低温状态得到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得到恢复,此为确定性手术的必备条件。

总之,骨科损伤控制治疗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效果良好,既能增强救治效果、改善凝血指标,又可有效改善多发伤症状,安全性较高,紧急处理效果较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颐.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治疗中的可行性探讨.2021.

[2]张华兴.关于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严重多发伤的临床分析.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