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6
/ 2

国有企业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研究

李希顺 李玉恒

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55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山东省青岛市  266555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新举措,也为新时代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指明了方向。国有企业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须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才能夯实基础,保证基业长青。

关键词:政治生态、国有企业、自我革命、清正廉洁

一、政治生态的定义与内涵

“政治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与“从政环境”一并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形象化地提出“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关系党心军心民心和党的事业发展。

国有企业政治生态即企业的政治风气、政治环境,是企业党组织、行政组织和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等关键行为主体的政治意识、政治修养、政治行为、政治作风及其产生影响的综合呈现,这些表现形成一种氛围、一种导向,是企业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体现,影响着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行为和作风。

二、良好政治生态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有企业的特殊定位决定必须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政治生态反映一个单位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环境的整体状况,综合体现着一个单位的党风政风,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国有企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新时代的使命要求决定必须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形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国有企业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任务,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聚焦主责主业做强做优做大,带头更好落实国家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良好,企业领导班子气正心齐、步调一致;企业内部处处讲规矩、事事讲程序,能够有效应对挑战,化解风险。相反,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必然会让职工离心离德,企业发展停滞。

三、国有企业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的原则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守自我革命根本政治方向,充分发挥思想建设引领作用

国有企业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中央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推进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强基固本、凝心铸魂。国有企业党员干部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针对理想信念淡化、思想认识不高、贯彻落实偏差等问题表现,通过持续深入学习,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中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动各项监督贯通协同,构建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

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构建各类职能机构一体的大监督体系,推动各项监督贯通协同,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健全党的组织法规、领导法规、自身建设法规、监督保障法规,让制度“长牙”、“带电”。经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我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建起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营造了尊崇制度、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之治、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

(三)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好干部标准,建设敢于善于斗争、勇于自我革命的干部队伍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政治功能,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树立加强基层建设的鲜明导向,推动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经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一些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问题得以坚决纠正,爱惜羽毛的“老好人”、推诿扯皮的“圆滑官”、得过且过的“太平官”失去市场,广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制胜优势。

四、国有企业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的思考

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维护优良政治生态需要长期不懈努力,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全周期管理。

(一)从“五个维度”深入分析国有企业政治生态

一是分析信访举报情况。信访举报是政治生态的“晴雨表”,建立问题线索台账定期对信访举报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问题新动向、新情况,做到汇总全、分析透、研判准,为“把脉会诊”政治生态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分析案件查处情况。腐败案件能够最直观地反映一个单位政治生态的特点和症结。“解剖麻雀”、剖析开来加以分析研究,分析深层次原因,建成案件信息库,着力吸取教训、寻找规律;聚焦易发多发问题提出整改举措,力求从顶层推动共性、典型问题解决,切实堵塞风险漏洞,健全防范机制。

三是分析干部队伍建设情况。抓好对领导干部监督对一个单位政治生态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对监督主体应履行的责任实行清单化管理;聚焦工作作风实不实,党的意识强不强、廉洁自律做表率,加强对领导干部履行政治责任的监督;严把廉洁关,坚决防止“带病提拔”。

四是分析改革发展情况。一个单位改革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职工获得感不足、意见多、反映大,一般来说,这个单位的政治生态就已经出现了问题或者大问题。每年确定监督的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问题,开展清单化监督和监督式调研,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督查,建立闭环工作机制助推高质量发展。

五是分析重大风险情况。一个单位接连出现重大风险,反映出其制度建设欠缺或制度执行不力、规矩意识不强,说明这个单位的政治生态建设存在突出隐患和重要缺陷。对重大风险情况进行全面梳理,针对风险易发多发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推动职能部门对重大风险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或通报,有针对性提出管控举措。

)探索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有效路径

1.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如果发生偏差,行动必然发生偏差。要经常性学习党章党纪党规、学习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打牢理想信念的根基,激发不忘初心的人生动力。二要强化制度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建设是维护党内政治生活正常运行的前提基础。重点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警示教育、民主评议等制度,确保党内政治生活健康开展。健全党务公开等制度,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主动纠正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从而确保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

2.严明党的纪律规矩

要在思想上树牢守纪律讲规矩的意识和理念,必须始终把理想信念铭记于心、见诸于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忽视或偏离;必须对党忠诚,才能始终如一严守党的纪律规矩;必须心存敬畏,对组织、对群众、对权力要常怀敬畏之心。要在行动上自觉践行党的纪律规矩,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牢牢记住道德和法律基准底线,坚持讲真话、谋实事,表里如一,对得起党员称号;必须清正廉洁,慎始慎独慎微,持续打造拒腐防变考验的免疫力。

3.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要坚持好运用好民主集中制这一制胜法宝,做到既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升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要坚持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密码,要不断推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时时检视不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4.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

强化政治把关是识别评价干部第一位的任务,是干部工作“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具体体现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强化干部政治素质前置性审查,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立场不稳、政治能力不足、政治行为不端等负面表现的一律不用,坚决把政治上的“两面人”挡在门外。要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的管理和经常性监督。要坚持知事与识人相统一,将干部敢不敢扛事、会不会做事、能不能成事作为重要评价标准。

5.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要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要始终保持健康生活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坚持自我革命,只有不断反思和自省才能持续总结经验和教训,避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要传承优良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海晏河清。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优良党风政风持续锻造,要更加持续推进自我革命,做新时代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

[1]胡守勇.净化和重构政治生态: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根本方略[N].中共福建省党委校学报,2016(8):44-49.

[2]邵景均.伟大的战略擘画 强大的思想武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论述[J].求是,2015(5).

[3]王恩江.反腐败与政治生态建设[J].理论视野,2014(12):78-80.

[4]习近平谈政治生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3-22(5).

[5]赵林,胡楠.把国企反腐败放在大局中谋划推进[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06-10(8).

[6]支文广.良好的政治生态也是国企核心竞争力[J].国企·党建,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