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阴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0
/ 3

平衡阴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林群芳 江帆 王建文

景德镇市中医医院康复科 江西景德镇 333000

【摘要】目的:探究平衡阴阳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0月到2022年9月在景德镇市中医医院医治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取平衡阴阳针刺法联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法+康复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28日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前治疗组的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Barthel指数均接近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90%)高于对照组(66.67%),统计学对比有差异(2=4.812,P=0.028<0.05)。结论:平衡阴阳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更加显著,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和痉挛程度,降低患者痉挛肌肉的肌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平衡阴阳针刺法;普通针刺法;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效果

中风即脑卒中,不仅发病率很高,致死致残率也非常高,在我国,成年人残疾及死亡的首要原因便是中风。临床虽然可以在急性期为患者进行各种治疗,但仍有许多患者会在治疗后留下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这些后遗症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患者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性后遗症,约有60%的中风患者会出现该并发症,一旦发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患侧肢体肌肉张力将会增加,进而出现肌肉痉挛症状,其肢体活动将会丧失原本的协调,出现无法主动控制肢体运动等结果,患者轻则生活受到影响,重则丧失工作、独立生活能力,进而对身心造成巨大影响[2]。现阶段,西医多以药物、康复训练和物理疗法等缓解患者的肢体痉挛,但药物见效慢、长期使用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康复训练和物理疗法也见效较慢[3]。与之相比,针灸不仅疗效显著,安全性也比较高。基于此,本文选择2020年10月到2022年9月在景德镇市中医医院医治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60例患者,试评价平衡阴阳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

1 方法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10月到2022年9月在景德镇市中医医院医治医治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64岁~80岁,中位年龄值为(62.58±11.27)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5岁~79岁,中位年龄值为(62.62±11.23)岁。录入以上患者基本参数到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计算,P>0.05,提示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两组之间可对比。

纳入标准:(1)年龄≤80岁,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内关于“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且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或者脑出血者;(2)病程>两周;(3)病情稳定,患者意识清醒;(4)按照Brunnstrom分期标准,中风后偏瘫分期在II~IV期之间;(5)痉挛模式为下肢伸肌痉挛或上肢屈肌痉挛;(6)未接受过针对肢体痉挛的其他疗法(包括药物治疗等);(7)自愿参加本研究项目者。

排除标准:(1)有意识障碍,痴呆或严重失语者以及生命体征不稳定者;(2)患有严重心、脑、血液病等疾病者;(3)精神病患者;(4)对针灸伴有严重恐惧心理,故不能接受针灸治疗者;(5)有针灸禁忌证者;(6)无法判断疗效或因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7)试验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者;(8)试验中出现其他严重合并症者;(9)不能配合或坚持治疗者。

1.2 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以达到控制血压、降低血糖、改善血液循环等目的。

治疗组采取平衡阴阳针刺法联合康复治疗:(1)平衡阴阳针刺法:针具选择苏州医疗用品厂公司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直径0.3mm,长40mm。选穴:头部选择四神聪透百会、风池,患侧上肢选择肱二头肌二穴、肱三头肌三穴、上八邪穴,前臂内外侧六穴,患侧下肢选择股前九穴、大腿后五穴、小腿外侧八穴,健侧选择合谷穴、曲池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腹部选择气海穴、中脘穴、膻中穴。对于痉挛肌侧组合穴,采取轻刺激、静留针法针刺肌腹;对于拮抗肌侧组合穴,采取捻转提插、重刺激、不留针的方法针刺肌腹,其他穴位则给予常规针刺,待得气后拔针。(2)康复治疗:评估患者肌力等级,若在0~II级之间,为其采取运动疗法,并开展偏瘫肢体的综合训练。以电动起立床协助治疗;若为III级,则在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的基础上加行减重支持系统训练(踏步起立床);若在IV~V级之间:则在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的基础上开展减重支持系统训练(跑台)。

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法联合康复治疗:(1)普通针刺法:针具选择苏州医疗用品厂公司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直径0.3mm,长40mm。参考高树中主编《针灸治疗学》[5]选穴,对穴位周边皮肤常规消毒后,以毫针刺入穴位,针刺方法为平补平泄,留针30分钟,待出现酸麻胀痛感觉预后拔针,每日1次,连续4周。(2)康复治疗:同治疗组。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28日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Barthel指数。

1.3.1 肌力评分

采用Lovett徒手肌力检査法评估患者的肌力,具体标准为:0级(0分):无肌肉收缩;1级(1分):可触及肌肉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2级(2分):解除重力的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级(3分):能抗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4级(4分):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5级(5分):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评分越高,患者肌力越强[6]

1.3.2 痉挛评分

采用Ashworth量表评估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具体标准为:0级(0分):肌张力不增加;1级(1分):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阻力;1+级(2分):肌张力稍有增高,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阻力;2级(3分):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肢在大部分活动范围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3级(4分):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肢体活动范围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4级(5分):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评分越高,肢体痉挛状态越明显[7]

1.3.3 临床痉挛指数

临床痉挛指数包括腱反射、肌张力、阵挛的评定3个方面,总分16分,6分以下:无痉挛;7~9分:轻度痉挛;10~12分:中度痉挛;13~16分:重度痉挛。换言之,临床痉挛指数越高,痉挛程度越严重[8]

1.3.4 Barthel指数

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项目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m、上下楼梯10项日常生活行为,总分为0~100分,评分越高,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越强[9]

1.3.5 临床疗效

参考《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的四级加权评分法介绍》[10],结合临床痉孪指数判断临床疗效,按照“(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计算出治疗前后的评分减少率,若评分减少率达到100%则为痊愈,若评分减少率在67%~100%之间则为显效,若评分减少率在33%~67%之间则为有效,若评分减少率不足33%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痊愈例数)÷总例数×100%。

1.4 数据分析方法

将SPSS-17.0统计学软件用于数据的分析对比,计量资料即(均数±标准差),表现形式为(-±s),验证t值;计数资料即(例数,占比),表现形式为(n,%),验证卡方(2)值,组间对比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取决于是否为P<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见表1,治疗组临床疗效(90%)高于对照组(66.67%),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

1临床疗效的对比n%

分组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n=30)

13(43.33)

9(30.00)

5(16.67)

3(10.00)

27(90.00)

对照组(n=30)

8(26.67)

8(26.67)

4(13.33)

10(33.33)

20(66.67)

2

-

-

-

-

4.812

P值

-

-

-

-

0.028

2.2 治疗前和治疗后28日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Barthel指数

见表2,治疗前治疗组的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Barthel指数均接近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

2治疗前后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Barthel指数的对比x-±s

分组

肌力评分(分)

痉挛评分(分)

临床痉挛指数(分)

Barthel指数(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n=30)

3.27±1.01

1.07±0.23

3.15±1.02

1.17±0.38

10.54±2.87

3.75±1.17

54.76±6.37

78.36±8.77

对照组(n=30)

3.36±1.03

1.89±0.53

3.20±1.06

1.98±0.62

10.67±2.93

6.27±1.88

54.45±6.58

65.47±7.01

t值

0.342

7.774

0.186

6.101

0.174

6.233

0.185

6.288

P值

0.734

<0.001

0.853

<0.001

0.863

<0.001

0.854

<0.001

3 讨论

西医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发生与γ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二者之间失去互相制约能力有关,患者会出现上肢屈肌及下肢伸肌受累、腱反射活跃、肌肉被动牵拉反应等表现,步态和肢体运动能力会出现异常,进而影响正常生活

[11]。在治疗上,西医以药物、物理疗法、康复训练为主,但西医以刺激为主的治疗方式耗时较长且不良反应明显,故临床尝试采取中医疗法[12]。本文中治疗组采取的平衡阴阳针刺法正是一种中医疗法,这种方法基于中医辨证体系和“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原则进行选穴,可以达到使阴阳互根、互生的目的,并且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法相比,平衡阴阳针刺法将中医学的经络阴阳理论与西医的解剖学理论结合,从阴阳立论,将思路聚焦在控制机体运动功能的肌群、肌肉上,不仅治疗患侧,也治疗健侧,其新颖的治疗思路可谓是不拘一格,通过辨证选穴、健患同治,可以达到全面调整腧穴的目的,在治疗的过程中,无论是多为屈肌的阴经,还是多为伸肌的阳经,在针刺下经络都可以得到疏通,患者的肌群张力随之降低,自然肌肉群紧张、肌肉痉挛问题都会得到有效解决[13-14]。见结果,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90%)高于对照组(66.67%),正能体现平衡阴阳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显著有效性。对比张艳丽[15]报告中联合组92.86%的疗效,与本文治疗组90%的疗效相近,可证明本研究真实可靠。

结语:

平衡阴阳针刺法对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痉挛情况、减轻其痉挛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力有积极影响,故临床应为患者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吉生,王建晖,盛峰,等.温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04):650-651.

[2]江敏,钟欢,钟豪.循经针灸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1,34(20):119-121.

[3]刘峻,周鸿飞,战国策,等.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04):7-10.

[4]郭洋,李岩.针灸与康复训练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分析[J].中医外治杂志,2021,30(05):86-87.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9-40.

杨小凤,谭炎金,钟金瑞.

[6]高树中.针灸治疗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7]秦会超,刘丰艳.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07):129-131.

[8]朴慧花.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03):167-168.

[9]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08):1417-1418.

[10]包宗昭,李成林.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的四级加权评分法介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0,5(02):164-166.

[11]刘娇,李书雅,张捷,等.“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技术防治中风后痉挛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03):137-139.

[12]王宇.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2):170-173.

[13]詹小井,曹艳,黄民君,等.针灸推拿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康复治疗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31):39-41.

[14]尹国道.温针灸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17):71-73.

[15]张艳丽.调和阴阳针法联合Bobath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23):4314-4315.

基金项目: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编号:SZYYB2020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