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灌区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1
/ 2

加快灌区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王胜利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水务局

15262219690714001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15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农业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之一,因此,加强灌区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解决水资源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围绕加快灌区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 灌区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水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

1.信息技术在农田水利管理中的优势

(1)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农田水利的精细化管理,精确掌握农田的水源、土壤水分、气象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合理调配水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2)提升农业抗灾能力:信息化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的水源、土壤湿度、气象等情况,当出现干旱、洪涝等灾害时,能够及时预警,为农民提供应对措施,提升农业的抗灾能力。(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为农民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帮助他们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精确控制施肥、灌溉等生产活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1]

2.信息化建设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1)技术问题:信息化建设需要应用现代技术,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网络通信、数据库等。但是,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和高昂的投资成本可能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一大挑战。此外,灌区农田水利系统的分布广、环境复杂,技术应用和设备的适配性也是一个难题。(2)数据共享与安全: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协同工作,需要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然而,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格式和标准不一致,数据共享的难度较大。同时,灌区农田水利管理涉及到大量的敏感信息,如水资源、土壤质量等,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3)组织与管理问题:信息化建设需要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来支持和推动。然而,在灌区农田水利管理中,可能存在部门职责不清、信息孤岛等问题,导致信息化建设时的组织与管理困难[2]。同时,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培训和引进合适的人才也是一个挑战。(4)变革管理:信息化建设往往伴随着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的变革。这对于农田水利管理者和从业人员来说,可能带来一定的抵触情绪和适应困难。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培训和变革管理,确保各方能够积极参与和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3.灌区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

3.1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

(1)数据采集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站等设备采集灌区内的土壤湿度、气象、水文等信息,将数据传输到数据采集服务器进行处理。(2)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和分析,提供决策支持。例如,通过分析土壤湿度数据,可以预测未来的灌溉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灌溉计划。(3)信息发布系统:将处理后的信息通过网站、手机APP等方式发布给用户,如农民、管理人员等,让他们及时了解灌区的实时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4)远程监控系统:通过视频监控、图像识别等技术,对灌区内的水源、渠道、泵站等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3]。(5)预警与应急响应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灌区内的异常情况,如干旱、洪涝等灾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保障灌区的安全。

3.2平台架构设计

(1)分布式架构:考虑到灌区农田水利管理的规模较大,分布式架构是一个好的选择。将系统拆分为多个子系统或模块,分别部署在不同的节点上,实现负载均衡和容灾备份。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响应速度。(2)前后端分离: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架构,将前端用户界面和后端的数据处理逻辑解耦。前端使用现代化的Web技术进行用户交互,后端负责数据存储、处理和业务逻辑。这样有助于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3)服务化架构: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封装成独立的服务,并通过服务间的接口调用实现功能的集成。这种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复用性,便于对功能进行独立开发和部署。(4)虚拟化和容器化:利用虚拟化技术或容器化技术,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管理。通过虚拟机或容器的方式,可以灵活地调整系统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的弹性[4]

3.3数据安全与权限控制

(1)数据加密:对于灌区农田水利管理系统中的敏感数据,如用户身份信息、农田水资源数据等,采用加密技术进行传输和存储。加密可以有效防止非法访问者获取数据内容,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2)访问控制: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经过认证和授权的用户能够访问特定的数据和功能。通过用户名、密码、二次验证等方式进行身份验证,限制用户权限和角色。同时,根据用户的职责和需要,设置细粒度的数据访问权限,防止越权访问。(3)审计日志:记录系统的操作日志和事件日志,包括用户的登录、数据的修改等。这些日志可以作为追溯和审计的依据,发现异常行为和安全漏洞,并及时采取对应的措施。(4)系统漏洞修复: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及时修复已知的漏洞。同时,关注安全厂商和社区的最新安全信息,及时更新系统软件和补丁,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5]。(5)数据备份与恢复:建立定期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在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下可以及时恢复。备份数据应存储在安全的地方,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意外损坏。

3.4可视化与交互设计

(1)数据可视化: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分析的可视化图表、图形或地图等形式。通过直观的可视化展示,用户可以更快速地获取关键信息,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趋势变化。(2)仪表盘设计:设计简洁明了的仪表盘界面,以汇总和展示关键指标和数据。仪表盘应包含关键业务指标的实时更新,并提供不同层级的细节信息,帮助用户了解目前的运行状况和趋势。(3)交互式地图:利用地图技术,将灌区农田水利管理相关的地理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交互式地图,用户可以查看灌区的空间分布情况,了解各个区域的水资源状况、作物生长情况等,支持针对性的决策制定。(4)用户界面设计:设计简洁、直观的用户界面,使用户能够快速上手和操作系统。界面应符合用户习惯和心理预期,采用一致的布局和交互方式,减少用户的认知负担。(5)可定制性: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调整界面布局、显示内容等。通过可定制性,满足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增强用户体验和使用便捷性。(6)实时数据更新:确保系统中的数据及时更新,以保证用户获取到最新的信息。通过实时数据更新,用户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当前的水资源状况、灌溉情况等,做出及时的决策。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加快灌区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创新,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灌区农田水利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永. 农田水利信息化的作用及建设现状[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 (01): 88-89.

[2]张鹏, 陈宇飞, 孙秀峰. 灌区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广东水利水电, 2020, (09): 83-88.

[3]王东. 农田水利灌区的维修与管理对策[J]. 山西农经, 2020, (05): 136-137.

[4]刘山伟.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究[J]. 南方农业, 2020, 14 (06): 173+175.

[5]甄树锋, 周波. 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应用与策略[J]. 农业工程, 2020, 10 (01):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