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3
/ 2

南郑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张慧,宋科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南郑大队,汉中市南郑区   723100

摘要稻渔综合种养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能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和渔民增收,也符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稻渔综合种养在全国掀起了发展热潮。近年来,汉中市南郑区十分重视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坚持把稻田综合种养列为全区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经调研,该区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上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针对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稻田;综合种养;存在问题;建议

南郑区位于汉中盆地西南部,南依巴山、北临汉江,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境内塘库密布、江河纵横,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该区水资源丰富,水田面积大,灌溉条件便利,具有传统渔业生产和新型稻渔循环发展的优越条件。近年来,该区围绕“稳粮、促渔、生态、提质、增效”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统筹谋划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积极探索稻田甲鱼、泥鳅、小龙虾、蟾蜍、大闸蟹等高效生态养殖,初步形成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一二三产完全融合的全产业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渔共生、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已列为该区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通过不断努力,全区淡水鱼养殖面积1.54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已达3.08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1.08万吨,渔业总产值5.7亿元,其中稻渔水产品产量2500吨,实现产值2.3亿元。全区水产养殖户经营主体60家,其中区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认定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4家,省级良种场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收益乐观可期。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只有紧紧围绕“农业强区”战略目标,坚持绿色生态种养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险贷款、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电路讯保障等稻渔产业优惠政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打造一批集“生态养殖、健康智慧、冷冻储藏、冷链运输、批发销售”为一体的高质量市场经营主体,才能更好引领区稻田综合种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1主要问题

1.1产业基地建设不足

   一是稻渔项目建设面积不达标,田间工程作业不规范,部分项目没有严格执行9:1的作业标准,存在沟坑占比超过标准上限,种养环境、水稻亩产量或产品质量安全不符合要求,有重渔轻稻现象;二是稻渔产业基地管护不到位,部分稻渔产业基地因管护不到位,开挖的养殖坑沟边坡有垮塌、杂草丛生现象,失去了养殖功能,忽视了耕地质量保护,偏离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初衷。

1.2种苗繁育基础薄弱

截至目前,全区无一家大型种苗孵化基地,水产养殖基地所需种苗均严重依赖于省外市场,除“四大家鱼”、甲鱼和泥鳅等种苗可基本自足外,全区稻田综合种养种苗80%以上均需从外省市采购,由于路途遥远、价格偏高、适应性差、存活率低,导致养殖周期拉长,增加了养殖风险,削弱了本地水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1.3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市场营销渠道较为单一,缺少集苗种繁育、养殖加工、冷链物流、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经营企业。一是市场开拓不足,稻渔水产品没有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品牌建设较为滞后,品牌化包装和营销不同步,没有形成品牌价值,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质量和价值未能得到体现,经济效益低下二是全区无大型水产冰鲜库,冷藏设施和冷链物流短缺,导致本地养殖基地的冷鲜鱼无处储存,水产品外运困难,无法实现错季销售。目前,全区水产品交易仍处于孤立、零散状态,未形成市场聚集,且无一家水产品专业营销平台,影响了本地优质水产品的知名度、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1.4行业整体实力有限

全区稻田综合种养基地规模较小、设备落后、抗风险能力低,行业整体呈小、散、弱状态。一些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地势低洼,道路狭窄,机械化程度低,加之没有烘干设备和储粮罐,致使生产出来的特色大米无法及时烘干、就近储存。养殖企业对水产品质量把控不严,缺乏水质、农残、重金属等检验检测设备和专业人才,产品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1.5引领帮扶政策缺失

主要表现在一是电费价格偏高。目前,我区对稻田种养的供电价格均按生产用电计价,基地月均电费支出达五六千元以上,令基地不堪重负。二是供水无法保障。我区大部分塘库和沟渠建于上世纪 60 年代,由于投入不足、设施老化,漏水严重,养殖塘库主要功能是保障农业灌溉,导致稻渔养殖水量不足部分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季节性缺水严重,为满足供水需求,养殖基地只能自行打井抽水,不仅成本高、速度慢,还容易因水质问题而造成苗死亡。

2对策建议

2.1加强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严格执行稻渔综合种养国家标准,以“稳粮增收”为根本前提,以“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为基本原则,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要求对沟坑占比和水稻产量等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区稻渔综合种养协会要注重对产业发展主体的政策宣传和教育管理,对违返规定的田间工程开展督导整改;二是强化基地建立基础台账工作的指导,对全区现有的稻渔种养基地进行摸排,建立台账,对管护不到位的基地当地农业主管部门要提出整改要求,落实整改责任,确保按期整改到位。

2.2建设种苗孵化基地

一是采取政府推动、部门牵头、社会资本参与和企业化运作的模式,高标准建设一处大型种苗孵化基地,通过规模化、本土化繁育和优质化选种,从根本上解决种苗供应受制于人、价格高和外地种苗适应性差等水产养殖难题。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对口合作,加快种苗孵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全区水产养殖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夯实根基。

2.3完善市场交易体系

一是利用该区现有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小散户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格局,在规模化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引导扶持3-5个渔业加工企业,开展冷鲜分割加工、食品加工和保健品生产,加快构建养殖、加工、流通、服务多位一体的产业体系,;二是尽快建成区智慧冷链贸易集散中心,确保全区水产品交易相对集中、产品丰富、应销尽销,并有效承接省内外大型采购商。扶持发展大中型冷藏库和冷链物流运输,逐步完善、优化产业链条,彻底消除本地水产品储存难、运输难、错季销售难。着手搭建水产品专业营销平台,培育南郑知名品牌,通过专业营销平台的宣传推介和市场化营销,大幅提升南郑水产品的知名度、附加值和中高端市场占有率。

2.4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放眼汉中及周边地市的水产养殖种苗供应需求,把南郑的种苗孵化基地培育成区域性龙头企业筛选实力强、产业基础好的种养主体,对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改造,通过重点扶持,推动全区稻田综合种养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一是积极开展水稻栽培良种选育工作,优先引进推广优质品种,保证稻田综合种养水稻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口味独特,利用稻渔共养模式,提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汉中大米”的“产品优”和“产地优”的双重属性,或赋予“有机渔米”的健康理念二是注重引导种养企业开发美食餐饮、特色民宿、学研科普等附加项目,不断增加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促进产业融合。

2.5加大产业帮扶力度

一是创新金融扶持实施增信放贷、贴息扶助保险保障措施让农村金融回归本位,为稻渔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整合技术资源,制定标准化的技术方案,组建由水产、水稻、农机、农检等行业技术专家为成员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服务团,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帮助小、散、新户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培养一批掌握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配套建设与稻田综合种养相适应的水利灌溉、电力保障、产业道路等基础设施,优先保障水产养殖用电、用水,并按农业用电计收电费。采取政企合作、村企合作、财政补贴等形式,引导种养基地自建自购粮食烘干塔和粮食储存罐,不仅用来解决自产水稻无法烘干、无处存放等难题,还可向附近的村民提供有偿服务,实现互利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