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以运城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1

跨区域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以运城市为例

麻志远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100

摘要:持续推进跨区域探索,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就。运城探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沿黄绿色生态廊道、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挖掘区域黄河优秀文化等建设,即在“两山理论”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运城模式。

关键词协同   流域   机制

一、运城概况

运城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地处黄河东侧,古称“河东”,与陕西、河南隔黄河相望。全域占山西省黄河流域面积14.4%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总面积42%,平原面积约占58%。全市地形由北向南可分为:吕梁山余脉区、汾河河谷区、峨嵋岭高原区、运城盆地和中条山区。主要山地有中条山、孤山、稷王山等,占土地总面积18.8%。主要湖泊有运城盐池、伍姓湖两大湖泊盐池是省面积最大湖泊,也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盐湖之一。主要河流有黄河、汾河、涑水河。根祖文化、盐文化、关公文化、德孝文化等众多优秀的华夏文明在此汇集,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古中国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二、制约发展问题分析

创新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全市创新资源较为匮乏规模以上企业较少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高层次人才紧缺各方参与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体系没有形成,创新机制激励作用不够明显区域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涑水河姚暹渠汇集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退水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还未得到有效防治;传统支柱产业污染物排放情况还较为严峻农业领域的环境污染仍有待进一步防范。水资源短缺与利用不足并存。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现有供水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在地下水超采治理、灌区现代化改造和农村供水等三方面尤为突出。传统产业依赖度高、新兴产业规模较小。资源依赖型产业占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在要素投入中的比重较小。文化挖掘与文旅产业发展亟需加强区域虽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无法形成系统化的地域文化展示名片、难以助力区域文旅产业长足发展。

三、跨区域协同发展路径举措

区域层面协同推进生态治理。协同推进水环境修复,优化产业布局,系统治理修复汾河、涑水河、伍姓湖等污染河道湖泊。推进水资源的“双协调”,实现空间和结构分配的“双平衡”。协同推进防洪工程建设,统筹推进运城一侧岸控导工程建设,平顺河道,逐步合理建设沿河生态化防洪区域。

市域层面建设“五条绿色走廊”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突出黄河湿地保护、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贯通以及城乡建设;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抓好河道清淤、防洪能力提升、水污染防治等;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抓好污染防治、生态补水、路网建设等;绿水青山中条新生态文旅经济示范带抓好山体修复、荒山造林、盐湖生态保护治理;峨嵋岭绿色产业示范带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等。

沿黄层面明晰发展与保护关系。以滩区和山区为主的保育层,以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和农业空间为主;在河道防洪线到城镇组团之间的范围设置过渡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建设沿黄特色村庄风貌带;城镇组团,通过蓝绿相融、尺度宜人的空间布局提升城镇空间品质;重点工业集聚区,紧盯产业转型、数字转型。

中心城区及“盐临夏”打造活力魅力之城打通中心城区、盐湖、中条山和黄河的生态链接,同步进行生态型城市环境建设;通过重量级建设项目落地,同步展开城市功能组织优化;围绕生态和文化内核,推动城市更新、文化旅游、产业转型、环境建设的融合;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通过完善公共服务配置,建立便捷、友好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何文盛岳晓.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跨区域政府协同治理[J].水利发展研究, 2021, 021(002):15-19.

[2]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联合课题组林向东(指导)廖荣天.上杭县立足山区县域优势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J].发展研究, 2022, 39(10):28-36.

[3]周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跨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发展边界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 2021, 29(4):8.

[4]金一初.推进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J].海峡通讯, 2019.DOI:CNKI:SUN:FJTX.0.2019-02-007.

[5]冯倩.贵州:深化跨区域合作 助推高质量发展[J].当代贵州, 2022(11):62-63.

[6]陈力,陈凤桂,张超,等.生态文明背景下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以海南为例[J].  2022.

[7]林玉妹林善浪.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中州学刊, 2022(11):34-40.

[8]吴锋,宋诗睿.破圈与共生:黄河干流边界共生型文化资源协同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J].北京文化创意, 20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