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初探—以高职课程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思政评价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初探—以高职课程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思政评价为例

罗萍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围绕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高职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思政教学中,使用定量的标准化成绩分析及定性的深入访谈、观察法、案例分析等分析方法;利用测验和考试、教学平台的数据、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和互评、课后实践、学习日志及反思等各种评价工具,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多元的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不仅是一种课程思政结果的衡量手段,更是一个持续的、反思性的过程,它促进了课程思政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政策制定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围绕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执行中,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加强教学管理,以确保预期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然而,没有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便难以判断课程思政是否真正满足了教学需求,是否与教育政策的指导原则和社会的需求保持一致。教学评价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工具,更是一种反馈机制,能够为教学和政策制定提供实时的、针对性的信息反馈。

本文初步探讨了高职课程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思政的评价方法,强调评价在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程内容和指导教育政策制定中的核心作用。讨论各种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方法,同时也着眼于评价工具以及根据评价结果为下一步的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依据和方向。

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数据本身,更在于这些数据如何被用来支持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持续改进和创新。评价结果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最终形成的教育政策。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评价方法和工具,并提供一系列策略,以促进教育领域内部持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课程思政的评价目的

课程思政的评价活动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为了实现多方面的课程思政目标,共同推动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1.1课程思政评价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通过对课程思政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源和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系统的评价,教师可以得到课程思政实施的反馈,从而识别出课程思政中的优势和不足。这些信息使教师能够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支持,并确保教学活动能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1.2评价作为一种信息反馈机制,为教师、学生及政策制定提供了决策的依据。对于教师而言,评价可以作为专业发展的工具,指导反思和改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对于学生,评价结果是一种学习导向,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而对于教育政策的制定,评价提供了教育政策效果的直接证据,是政策调整和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

总之,课程施政的评价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持续的质量保障和改进过程,不仅关注于单次的教学活动,而是关注于长期的教育效果和影响。这种评价不断推动着教师去深入理解课程思政教学和学习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构建更为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环境。通过这样的过程,评价成为了连接课程思政与社会需求、个人成长和教育目标的纽带。

2课程思政评价方法

课程思政的评价方法是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们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决策支持。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思政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适用场景、优势和局限性。

2.1定量评价方法。侧重于通过数值和统计数据来衡量课程思政学习成效,学生康复评定技术课业成绩分析是定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比较学生成绩的变化趋势,教师可以得知某一教学方法或思政内容是否有效。最后,统计模型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可以用于识别不同变量对学习成效的影响,从而为课程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2.2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相辅相成的是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主要指非数值化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它们着重于理解课程思政过程中呈现的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动态。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思政定性评价采用的有以下三种:

2.2.1观察法。例如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够直接收集有关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信息,如在康复评定技术实践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技能操作时的态度和职业素质。观察法能够揭示教学过程中的实时互动和参与程度,但受到观察者主观性的影响较大。

2.2.2访谈法。包括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能够深入挖掘个人或小组对课程和教学的看法。访谈可以揭示数字无法显示的内容,比如学生的感受、偏好和挑战。

2.2.3案例研究。通常关注特定的实例或事件,深入分析其中的情境、过程和结果,以期发现普遍适用的原则或模式。

不论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因此,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往往需要同时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以便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这种多方法的评价策略有助于克服单一方法可能遗漏的维度,同时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评价结果。

在课程思政评价实践中,需灵活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以适应不同的评价目的和教育环境,确保评价活动能够为课程思政的改进提供有力的支撑。评价活动还应当尊重学生、教师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隐私和权益,确保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课程施政的评价工具

评价工具是执行教育评价的实际载体,为了确保课程施政评价的有效性与效率,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至关重要。

3.1测验与考试。是最传统的评价工具之一,它们能够提供立即、可量化的学生学习成果数据,这对于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是有效的。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都是测验和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如康复评定技术中可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合到临床案例中,以简答题的方式测试学生对某位治疗师在处理具体临床病例时有无态度和非技术性的不当之处。

3.2评价问卷和调查。采用的问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课程反馈、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或者对某一特定课程改进意见的调查。问卷调查可以是定量的,例如使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来评分[1],也可以包含开放式问题以收集定性数据。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精心计划,以确保所得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3线上教学平台评价。线上教学平台评价是一个更为结构化的工具,用于全面、系统化地记录和评价学生的表现。我校常用的教学平台有智慧职教、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学堂在线等。以高职课程康复评定技术使用的智慧树教学平台为例,可以综合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包括多个评价指标,比如学习进度、课堂参与度、作业质量和学习互动等。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或等级,有助于教师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表现。

3.4自评和互评。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考的评价工具。通过自评,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而互评则允许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识别自己的优点和改进的空间。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评价能力。

3.5医院见习及课后社会实践。也可作为评价的工具之一,重点考察学生见习及社会服务时的服务意识和态度。

3.6课程日志和反思。也是评价工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心得,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习深度。

单一的评价工具当然不可能提供全面有的综合性评价,对此,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思政评价的解决方法是结合多种评价工具,采用线上线下的多维度、多元评
价,从而全面有效的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具体如图1所示:

有效的评价工具不仅应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还应当能够对课程思政课程本身的内容和结构提供改进的指导。在实施评价时,应考虑工具的适用性、实施的难易程度以及数据分析的复杂性,以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4面临的挑战与解决策略

4.1设定评价标准时的挑战尤为突出。评价标准需要既具有普遍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又要具体到能够有效反映课程特定目标的达成情况。为了克服这一挑战,可以通过学校教学管理方、教师、学生多方协商来确立评价标准,保证它们的广泛接受性和适用性。同时,建立一个动态调整机制,使评价标准能够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而演进。

4.2评价过程中各方的参与,尤其学生的参与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为了鼓励更多的参与,需要建立开放和包容的沟通环境,明确评价的目的、过程和预期的结果,以及每个人的角色和责任。此外,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也能增加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

4.3评价过程应该是循环性的,评价结果需要被用来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形成闭环反馈。这意味着评价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定期重复以监测改进措施的效果。

5结论

本文探讨了课程思政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在教育质量提升中的核心作用。使用定量的标准化成绩分析及定性的深入访谈、观察法、案例分析等分析方法;利用测验和考试、教学平台的数据、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和互评、医院见习和课后实践、学习日志及反思等各种评价工具,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多元的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定量方法以数据驱动的优势为教育决策提供了可量化的支持,而定性方法则揭示了数字背后的教育现象和复杂动态。这些方法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互为补充、综合应用,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的评价视角。

重要的是,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不仅是一种课程思政结果的衡量手段,更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反思性的过程,它促进了课程思政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政策制定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评价结果对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形成有效的教育政策至关重要,有效的评价能够指出教育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为教师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兰崴,唐巍 陈朝晖,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康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142(8): 70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