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科普系列之——功能性消化不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小儿消化科普系列之——功能性消化不良

文晓芹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 610041

一、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和危害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对本病的发病因素尚不明确,可能是因环境、日常饮食、心理、胃酸分泌异常、消化道运动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另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均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提高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率。若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导致患儿胃肠功能减退,降低患儿免疫力,甚至会引起营养不良、睡眠质量差、精神不振等,严重影响到患儿的健康成长。

二、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类型临床症状

1.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此类型患儿多出现早饱、腹胀、嗳气症状,通常在进食期间症状更加严重,进食过多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通过对患儿进行胃动力学检查可见,部分患儿出现胃近端和远端收缩和舒张障碍。

2.溃疡型消化不良。此类型患儿临床症状和十二指肠溃疡特点相似,饥饿时会出现腹痛,尤其在晚上,疼痛加剧。使用抗酸药物或进食后疼痛得到改善,但是患儿依旧伴有反酸,部分患儿会伴有胃灼热症状,通过内镜检查并未发现溃疡。

3.反流型消化不良。此类型患儿临床症状以胃灼热、胸骨后痛、反流等症状为主,通过实施内镜检查,并未发现食管炎。但是通过24小时酸碱度监测可以在部分儿童中发现胃食管酸反流。

4.非特异型消化不良。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类的患者,往往伴有肠易激综合征。

三、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检查甲状腺功能、血糖、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以及粪隐血试验。

2.辅助检查如肝、胆、胰B型超声检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钡餐造影检查等。

四、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耐心询问患者的疾病史,做好各项检查,了解患儿近期的饮食状况,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症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

2.1抗酸药物

在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最常使用是抗酸类药物,这种药物在西方国家属于非处方药分化,在使用抗酸类药物后虽然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也有报道称这种药物,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与安慰剂类似。临床常见的抗酸药物包括复方氢氧化铝(胃舒平)、铝碳酸镁(胃达喜)、胃得乐(乐得胃)等,可以有效减轻胃灼热、反酸、饥饿痛等症状,但是这类药物药效持续的时间很短,需要多次使用,而且长期使用会产生副作用。

2.2抗分泌药物

指的是H2受体拮抗药与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质子泵抑制剂药物有奥美拉唑,本品对H2受体拮抗剂疗效不佳的患儿有较好的抑酸效果。

2.3促动力药物

胃复安、多潘立酮和西沙必利三种药物均可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在儿科临床上多采用潘立酮。胃复安在抗中枢和外周多巴胺中效果比较显著,促进内源性的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加速胃的排空。最好在餐前20分钟左右服用,儿童每次使用剂量控制在0.2mg/kg,一天三次。由于副作用大,在临床上使用的次数越来越少;多潘立酮可以有效促进胃排空,对胃容纳舒张起到显著的抑制效果,从而可以有效改善消化不良。最好在餐前半小时左右服用,儿童每次使用剂量控制在0.3mg/kg,一天三次.但是该药物不适合1岁以下儿童服用,因患儿的血脑屏障发育尚未成熟;西沙必利药物通过增强胃肠道肌层神经丛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作用,提高食道下括约肌张力。增加胃窦收缩,提高胃窦与十二指肠的协调性,加速胃排空。最好在餐前半小时左右服用,儿童每次使用剂量控制在0.2mg/kg,一天三次.西沙必利药物会消化道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是因为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大,限制其使用;红霉素虽然是一种抗生素,但是也属于一种胃动素激动药,可以促进胃蠕动,促进空腹及饭后胃排空。

2.4胃黏膜保护剂

胶体铋、米索前列醇、硫糖铝、恩前列素等均属于胃黏膜保护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同时也会引起胃黏膜屏障功能的下降,所以可以选择使用本药。

2.5阿片类受体激动药物与5-HT3受体拮抗药

这两种药物的促胃排空效果都比较差,主要是通过调整内脏感觉阈来进行治疗。这类药物在儿童临床上还没有应用的经验。

2.6抗焦虑药

使用小剂量多塞平、多潘立酮,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展开心理疏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嗳气、上腹痛等症状,由此可以看得出,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采用抗焦虑药物并结合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中医疗法

中医疗法在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中具有独特的见解与优势,治疗方法将更为丰富,如推拿、捏脊背疗法、穴位敷贴等,对穴位进行直接刺激,可以避免患儿用药困难、肠黏膜及肝脏的损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操作简单,可以提高患儿的遵医行为。

3.1推拿疗法

引起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键因素是脾胃失和,选择补脾经及补内经、运内八卦及揉板门等推拿穴位和手法,通过推拿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补气血、健脾胃等作用。

3.2捏脊背疗法

通过采用推、提、拧、捏的手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背部督脉穴、长强穴进行刺激,可以起到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等作用,对脾俞穴、肾俞穴进行刺激,可以起到补益气血、健脾和胃的作用,可以促进胃蠕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背部是五脏六腑的阴阳之会,也是精气的汇聚之地,也是经脉气血的总归之地。通过按摩脊疗法,可以促进全身的气血和身体的运转,对人体的阴阳之气进行调节,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3穴位敷贴

选用甘草、木香、大黄、厚朴等,研磨成粉并制作成药饼,贴敷在相应的穴位,如足三里、神阙、上下巨虚穴,可以起到消胀止痛、通络除满的作用,缓解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

五、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措施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较为顽固的疾病,病程周期长,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因此,需要多了解一些关于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医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患上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几率。

1.饮食方面。确保小儿三餐饮食结构合理,构建良好的生活习惯。禁止食用肥肉、鸭肉、牛肉、羊肉、海鲜等荤腥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给胃肠功能增添负担;减少食用多渣、粗纤维的食物,如青豆、燕麦、竹笋、韭菜、芹菜等。尤其是刚断奶的小儿,因其消化能力较弱,应该禁止食用,以免出现腹痛、腹泻;禁止食用生冷食物、饮料,以免给脾胃造成损伤,加重胃肠功能的负担;禁止食用糯米制品。日常饮食可以选择优质的植物性蛋白,如谷类、大豆蛋白等,进行合理搭配;进食新鲜的蛋类、肉类、鱼类,多进食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建议选用玉米油、富含亚班泊酸的豆油等。

2.进食期间要保持平稳的心态,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要讨论问题或争吵,避免精神紧张。不可暴饮暴食,挑食,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在两餐之间喝一杯牛奶,可以防止胃酸过多。

3.儿童可以通过加强运动锻炼,提高自身体质,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等合理选择运动方案,多带儿童到户外进行锻炼,有助于提高小儿的抵抗力,降低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率。

4.注意避免腹部着凉。

5.在婴幼儿喂养方面,要注意科学喂养,增加辅食过程中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婴幼儿的胃肠功能有个适应的过程。

6.出现感冒、发热,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不可盲目用药,以免给脾胃造成损伤。

总之,功能性消化不良会严重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患儿出现反酸、上腹部疼痛、恶心、食欲不振等情况,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若诊断出功能性消化不良,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并密切观察患儿的用药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