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鼓在戏曲中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司鼓在戏曲中的意义

索凯

江苏柳琴剧院有限公司  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戏曲,我国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司鼓,又叫打鼓老、鼓师。戏曲乐队主要人员之一。根据剧情,指挥整个乐队演奏。打击乐和管弦乐的起住、快慢、轻重,均以鼓板的动作和姿势为准则。鼓师的任务,不仅指挥乐队演奏,对全剧的进行,掌握节奏,制造气氛,衬托演员的表演,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司鼓  戏曲   意义

前沿

曾经听老艺人讲,过去戏班在后台都供奉老郎神(戏曲艺术的鼻祖,有传说是梨园宗师唐明皇),装有老郎神的箱子别的人都不能坐,唯有打鼓老可以坐。这足以说明自古以来司鼓在戏班中的地位。

    在一部戏中,司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那就是指挥场面

所谓场面,就是戏曲里所用各种伴奏乐器的总称。分文场武场文场指乐器中吹、拉、弹的各种管弦乐。武场指乐器中的打击乐,如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水钗、堂鼓、大鼓等。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欣赏一部戏曲作品,目光更多的是集中在演员的唱腔和表演以及舞台场景上,而对于伴奏音乐就都融化于整个演出气氛中了,视觉所及最终还是演员,所以司鼓及其所有场面人员都成了幕后英雄!但是对于中国戏曲来说,戏是根本,曲是灵魂,而完成对戏曲灵魂塑造的主体就是乐队,进一步讲在乐队中占据最为重要位置的就是司鼓,所以从某种角度看司鼓不但是乐队的演奏员,还是乐队的指挥者,更是全剧演出节奏的把握者和主宰者,也可以说司鼓掌握着一出戏演出的灵魂。
  作为戏曲音乐演奏团体中的核心人物,司鼓是整个演奏团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必须将整个乐队变成一个整体性的乐器然后由自己来演奏,去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真谛。既然司鼓在戏曲音乐伴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他就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担当起这一重任。

关于对戏曲音乐感知的意义
  戏曲艺术是一门视觉和听觉并重的艺术,在听觉这一重要部分的呈现上,了演员出色的演唱外,乐队占有相当大的成分,它不但帮助演员完成演唱,在某个角度上讲,本身的音乐演奏也是戏曲表达的一部分。所以说当乐队队员具有娴熟技巧的同时,司鼓是否具有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将成为乐队是否能演绎好戏曲作品的关键。
  音乐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乐感。它是一个人音乐素养的综合体现,它反映了歌唱者或演奏者瞬间对作品领悟和发挥的能力。演奏是内在性和外现性高度统一的艺术,感觉与技巧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好的音乐感知能力,不仅领略不到真正的音乐美,而且也表现不出美的音乐,甚至会出现如马克思所说的非音乐耳朵,或丰子恺所说的音乐的绝缘体。好的音乐感知能力不仅会使音乐的二度创作得到超越式的升华,而且更能打动观众。换而言之,戏曲司鼓的音乐感知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剧目排练和演出时的工作质量。首先,司鼓应该具有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能力,只有这样司鼓才能在熟悉作品的前提下,把内心想象的艺术效果通过排练逐渐达到理想的实际艺术效果;其次,司鼓在演出的过程中,其敏锐的现场听觉判断能力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音乐作品的音色、音高、力度、速度、情绪等一系列音乐表现手段的变化,以及演员表演的层次感,都需要司鼓依据即时听觉加以准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随时进行准确的把握和细致的调控,这样才能引领乐队全体队员完成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工作,保证演员完成舞台上的表演。
  更能体现司鼓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的是在拿到一部新的戏曲作品时,司鼓必须要能大致掌握作品的基本情况,要认真分析作品的旋律、风格、动机以及板式、调等等,并在脑海中产生想象的旋律线条及和声音响等效果,以便加以准确判断。尤其下到排练场,导演的要求你就能够深层理解,就能够根据剧情中人物活动安排锣鼓点,致使锣鼓点和音乐及唱腔达到浑然一体。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外界事物的认知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音乐感知能力培养和强化的过程,然后再进行外现外现的过程就是音乐感知能力释放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把握作品的风格,才能找准作品的感觉,才能把音乐中的拍节音型变成自己的心理律动,才能感动观众,才会帮助演员在舞台上更具魅力和色彩。
关于对戏曲音乐解读的意义
    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他要求演员必须得其义而后唱,要唱出曲情。他批评有些演员唱曲不解曲意,故表演时不能传神。同此道理,每一位演奏员,尤其是演奏员的首领——司鼓,首先要把剧情、曲情了然于心,把全剧节奏把握于心,这样才能体现出张弛有度、快慢缓急,伺候好台上的演唱,烘托出剧情的气氛,突显出司鼓对舞台上剧情发展起承转合的把控能力!司鼓如何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涉及到作为音乐指挥的理论修养。

戏曲是歌唱和表演并重的艺术,强调的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而首当其冲完成这一戏曲主体的就是戏曲音乐。因此作为一名戏曲音乐工作者,尤其是具有乐队指挥功能的司鼓,无疑应该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这些基础是全方面的、综合性的,它包括对音乐作品本体材料(音乐作品的板式、结构、调性、配器等)的整体把握与分析,又包括相关外围材料(作品背景、演员风格、作曲特点、导演思想等)的了解。司鼓必须很客观的对一部作品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然后再结合自己正确的审美观在二度创作中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才会对作品形成比较全面、深人、透彻、准确的解读,并在实践中运用适当的音乐语汇和整个乐队、演员进行交流,互相引领对方的艺术创作,合力将作品创作推到最佳境界。

相反,如果说司鼓本身没有足够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不能去创造性的理解作品的情感、内容、风格等等,恐怕就如李渔批评的那样,只能奏出“无情之曲”。一切音乐行为都脱离不了音乐理论的指导理论是我们司鼓协助演员理解戏曲作品、表现戏曲作品的依据。所以作为司鼓,只有掌握了扎实的音乐理论,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解读才可能达到游刃有余的状态。   
关于对戏曲鼓板技巧娴熟的意义

    戏曲司鼓,其作用非同小可,决定着一部戏演出的成败,而司鼓手头的敲打技巧,又是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司鼓,应该从青少年时就练功,不仅练的丝鞭如滚豆子一般自如,练的鼓簧(特指指挥手势)干脆、清晰、明了,练的檀板声圆拍稳,而且还要把三块铜(指大锣、铙钹和小锣)样样都练精通了;锣鼓经不仅能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完全清楚如何运用,都在什么环境、什么人物情绪下运用,这也是司鼓能否完好诠释作品的根本所在,这也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首先,一个好的戏曲司鼓必须能够熟练应用丰富的打击乐语汇与合作者进行音乐交流,和演员进行艺术碰撞。好的演奏技能使司鼓将个人对作品的音乐处理要求、思想情感、艺术风格的理解更快、更准确地传递给乐队和演员。其次司鼓要准确了解演员的声音状况、演唱习惯以及表演特点,这是戏曲司鼓应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只有熟知演员的发声技巧、气息的控制、咬字和吐字的规律、情感的处理、表演的特点等等,才能在演绎作品的时候,根据作品中不同演员的不同特点,把演员的唱、念、做、打有机地与乐队的声、形、情融合在一起,激发作品中整体和个体资源的潜在力量,使作品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尤其是接到一部新的作品时,作为二度创作的司鼓必须对作品进行反复推敲,仔细分析并掌握和理解剧中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然后用娴熟的演奏技进行设计锣鼓、处理节奏,如果没有足够娴熟的演奏技巧,在设计这些打击乐点子的时候只能捉襟见肘,无所适从。由此可见,司鼓掌握娴熟的音乐技在戏曲剧目的呈现中是何等重要。

    总之,作为一位合格的戏曲司鼓,对音乐的感知、对音乐的解读、对鼓板技巧的娴熟度,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三公分大小的鼓眼上敲出音韵情感绝非易事。流派唱腔的点子必须彰显特色,生旦净丑的点子必须行当分明,剧情转折的点子必须节奏鲜明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司鼓拥有扎实的音乐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自如的运用鼓点子、运用音乐、运用打击乐来为戏剧服务,为人物服务,这是在每一场演出中司鼓必须处理好的艺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