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事院校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新时代军事院校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王亚运[1],廖飞龙,王旭,吴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摘 要:在梳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军队院校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根据军事院校特点,就本科专业课课程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提出意见建议,结合不同层面对其具体实施进行探讨,并在探索实践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可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军事院校本科专业课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军队院校;课程思政;本科专业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自 2014 年上海高校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以后,2017年 12月教育部明确提出在高校

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之后课程思政在地方高校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军队院校作为特殊性质的高等教育院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既有大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各类政治教育活动,如何在本科专业课教学中更好融入课程思政、发挥专业教员和专业课程为战育人功能,尚需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军事院校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

从地方高校情况来看,2004 年国务院发文要求高校“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可作为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想的雏形。2015 年国务院办发文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课程思政”概念,要求高校“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见识、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花时间,更深一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从军队院校情况来看,2009年颁发实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规定“军队院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与党(团)活动相结合,由院校政治机关部署安排,承担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单位和学员队具体组织实施”,该规定进一步明确思想教育的具体实施主体与主要渠道。2014年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2016年《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全过程,关注各级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意见中可以看出在落实强军兴军新征程上对思政工作的新要求,意见中没有明确明确实施“课程思政”,但专业课程教员在“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上显然责无旁贷。

2018年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直接明确了专业课程教员的育人主体地位。专业课程教学班次中人数相对较少,课程内容直接为未来岗位履职打下基础,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专业课程教员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事实上,专业课程教员和专业课程内容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对以往历届毕业学员调查反馈结果来分析,专业课程教员的课堂内容会较大影响学员思想认识情况。这就要求专业课程教员在确保“三尺讲台无杂音”的前提下,必须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提高课程思政能力,有效发挥专业课程这类“隐性课程”的思政功能。

二、军事院校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框架设计

在向学员传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形成人人主动参与课堂思政教育、人人崇尚思政教育的良好学习氛围,真正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主体,军事院校在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统筹各类课程的思政建设体系。军事院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教育理念,牢固确立军事人才培养是中心地位,紧紧根据部队高水平人才需求的为出发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贯穿到军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构建和完善课程思政工作实施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军事工科院校专业课程为例,应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与科技学家精神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增强学员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负责的工作作风,培养学员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激发年轻学员

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科技强军的使命担当。

第二,要转变专业教员的课程思政观念。作为育人教员队伍重要一员,军事院校教员育人者先受教育,在“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方面做好学员的领航者与照明灯,改变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重教学、轻育人情况。一方面,要防止出现“教书”与“育人”不同步或不一致的情况,机关要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员组织思政教育和培训,不断营造课程思政良好氛围,明确专业课程教员的育人职责。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员应牢固树立不仅要传授好专业课程知识还要培养育好生长军官学员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将国内外大事和教学进程有机结合,以对自身阅历的感悟和接受政治教育的收获体会向学员开展必要的正面教育,自始至终给学员以正能量高价值输入,不断提升育人成就感。

第三,要强化专业教员的课程思政能力。为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力落实,需要广大各类专业课程教员队伍。一是组织专业课程教员进行课程思政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关能力培训,可采取“走出去”,主动到课程思政实施较好的相关院校组织学习观摩,可采取“请进来”,主动邀请课程思政先行者来校进行经验交流;二是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丰富完善课程教学计划,可利用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交流等形式,深入挖掘、提炼课程的思政元素和价值资源,采取多种表达载体使学员领会课程知识的思想价值和科学价值精髓,并通过试讲、跟班听课、课后调查总结等形式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要求培养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三是要加强军事院校与部队的沟通交流,通过建立联教联训机制,邀请部队优秀指挥员和专业技术干部来校授课、专业教员参加部队重大演训活动等形式,提升专业课程教员对部队建设和军事训练认识,以便更好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

三、军事院校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几点启示

军事院校以理工科为主,并拥有鲜明的军事特色,通过近年来部分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育人效果,毕业学员普遍反映从专业课程中深受启发,不仅学到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坚定了献身国防和扎根基层锤炼摔打而建功立业的信心。

一是要筹划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要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统一,凸显院校机关“主指导”地位。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机关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指导各教学育人单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明确统一性和差异性具体要求;研究多元化的科学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体系,与教学相关的各类表彰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增加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鼓励先进行试点,及时总结提高,在不断加强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广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营造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以全面提高强军兴军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要掌握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目标,要与育人总体目标相一致,落实课程建设“主战场”要求。如无人机装备类课程,可结合装备操作训练方法步骤和在实战化条件下的作战运用,引导学员强化军人血性、顽强勇敢和团结协作意识,学习装备研发运用和改进创新中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的精神;指导竞赛、设计类课程,可鼓励学员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学习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的奋斗精神。

   三是选择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要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衔接,体现课堂教学

“主渠道”效果。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类型,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课前学员讨论交流、课中教员以身试教、课后作业检验,达到为战育人效果。如无人机装备实操课,要结合教员参加部队综合演练、战术演戏的经验和体会,运用情境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摸索在实战化的训练条件下装备使用方式,传授学员如何在训练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是教员与学员面对面相互交流的好机会,要善于发现学员的情绪起伏,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解惑。

    四是把握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切入角度,不能为“课程思政”而“思政”,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要注重对不同类型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让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适当延伸、娓娓道来,让学员感觉课程思政的引入自然、娓娓道来,从而乐于接受教员的教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可根据当前时事或大项任务、学员学习状态等,结合教员自身成长、跟演跟训的经验体会,临机开展交流讨论,使学员卸下思想包袱,更好地投入学习和训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作实施纲要(教党[2017]62 号[Z].2017-12-4.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Z].2015-1-1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7-2-27.

[4]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Z].2020-5-28.

[7]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王亚运,1990年9月,男,安徽宣城人,助教,研究方向:教学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