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姓名:王晓霞

单位:四川省夹江中学校单位邮编:614100

摘要:新时期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基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而产生的综合行为,这些行为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隐性体现,正向的教师行为能帮助学生消除抵触情绪、厌学心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行为也是助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将从高中语文教育视角出发,探索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策略,以求为构建师生和谐互动、知识高效讲解的课堂,为教育改革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行为;教学影响

前言:语文是高中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学生基于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提升文化素养,也实现语言探究与应用能力的发展,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实际教学行为也会对学生学习状态、效率产生影响,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语言和肢体动作等,教育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自身教学行为的重要影响,及时发现问题并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优化自身教学行为,满足教育改革需求。

一、教师教学行为定义

教师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的行为方式,具体包括语言习惯、肢体动作、课堂提问、课堂调控、实践引导、教学反思、多元评价等,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了课堂整体氛围,也间接影响学生学习态度、思想行为、道德素养的发展,因此教育改革新阶段,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各类需求的前提下转换行为方式,致力打造高质量课堂。

二、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分析

新课改时期深入观察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行为,能发现以下问题:第一,语言、声像等呈式过渡,呈式形式本质上是单方面的信息传递,无论是与学生的交流对话,还是基于多媒体展示的辅助资料,都应该精准且适当,让学生既能享受知识学习的乐趣,也不会转移注意力,但是当前阶段,教师在此方面的行为存在过度的问题,尤其是影像的呈现过度虽然能活跃课堂氛围,但是学生相较于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对影视音资料的观赏,不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第二,教学中的对话行为失效,如课堂提问缺少层次感,学生难以实现思维思辨性、逻辑性、批判性的发展,又或者最终的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学习状态、成果的点评没有针对性,仅仅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导致学生无法生成自我认知,难以确定未来学习方向,最终综合素养提升缓慢,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第三,教学指导不当,对各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不熟练,导致学生无法第一时间理解与内化所学,还禁锢了思想发展,也丢失了对所学深度探索、创新思考的欲望。

三、高中教师如何基于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教学准备行为

1.解读课程内容

高中阶段语文知识难度升级,教师想要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这一行为能为后续教学总目标的确定和具体授课策略的落实提供保障,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对待讲课程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明确其知识类型、对学生成长的帮助以及与其他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好内容性质和实际的教学方向。

2.明确教学目标

基于对课程内容的解读,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多重目标,再设定各教学环节的具体形式与内容,保证教学有效性。如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册《劝学》一课的课前教学准备中,教师基于对知识内容的了解将教学目标设为三个层次:第一,基于对荀子思想的了解探知本文 的背景和实际意义;第二,掌握具体的文言文词汇知识,提高对文言文的解读能力;第三,讨论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议论文写作需求,掌握实践技能,提高文化素养。确认目标后再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创新设计,力求学生高质量学学习、全面化成长[1]

3.分析学生需求

最后教师还必须对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分析的行为,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学习态度、发展需求、个性特征、性格特点等多方面的现状,从而更精准地把握教学需求,对课程计划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创新。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行为

1.优化教学策略

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落实各项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积极学习状态下实现知识的内化、实践能力的提升。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展开需要用情境创设、问答对话、朗读比赛、小组合作、实践表演、读后分析等多种活动来辅助,教师在选择具体活动类型时一定要基于前期的目标设计来合理安排,并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活动,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2]

如人教版高一必修下册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为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林冲”的人物形象,可以利用5—8分钟的时间在课内组织模拟表演活动,让学生根据对林冲内心情感、实际行为的还原产生深刻认知,并在表演过程中融入个性化思考,从而在交际互动中掌握更多背景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素养的发展。或在讲解《鹊桥仙》的过程中随机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学习专注度的同时也便于他们对语言文字内涵的深层次解读,实现高效教学目标。

2.展开互动教学

学生对课堂参与度的高低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中阶段语文教师需要利用多元化的引导行为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根据课程内容有序组织师生问答、辩论交流、小组合作、实践表演等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熟练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还能基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渗透拓展内容,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整体教育效果,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3]

例如,人教版高二必修上册《长征胜利万岁》一课的讲解中,教师以贴近文章核心主旨的问题构建课堂,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问题如下:文中出现了哪些场景?这些场景代表作者什么思想以及情感?本文的写作特征是什么?长征胜利的关键是什么?除文中提到的长征胜利意义外,你认为长征对中国革命乃至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我们可以在了解长征后从中汲取什么精神?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继续发扬长征精神呢?从对文章的客观解读到主观分析、未来展望,问题的设计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思想也一步步被激活,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能解读文章的写作技巧、积攒实践经验,同时也能释放主观思想,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3.维护课堂纪律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成功的核心因素,教师既要保证课堂氛围轻松、愉悦,也要保证教学的有序、有效,因此通过设置明确的奖惩制度、鼓励学生相互监督与相互帮助等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授课期间一定要疏放自如,活动中给予学生自由交际、互动的空间,知识讲解时态度要相对严肃,以此引导学生自我约束,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4.完善评价方案

评价是教育改革新时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教师需要在课内落实三种评价行为:第一,在知识讲解过程中通过反问、点评等形式展开评价,肯定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可以满怀自信地参与各个学习环节;第二,知识讲解完成后展开个性化点评,基于学生的个体特征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让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得到客观反馈,从而实现长处的长久发展以及短处的及时修正;第三,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与自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自我认知,还让他们优势互补,在评价中共同成长。

结论:综上所述,高中阶段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自身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整体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对课前准备、课中的教学与评价等具体行为进行针对性调整的方式重新构建课堂,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始终保持良好学习状态,并在有效活动中提高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冬梅.教学预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世纪之星—高中版,2022(2):0019-0021.

[2]李秋华.走出语文课堂"失语"和"无我"的困境——高中语文课堂唤醒教师主体意识的路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3):71-76.

[3]朱亮正.互动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2(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