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及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3

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及建议

卢博阳

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082

摘要:

本文主要以空天信息产业及卫星互联网为主要、赋能数实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空天信息产业和卫星互联网发展,对未来产业、创新驱动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聚焦空天地融合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培育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突破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应用场景和系统解决方案,将加快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全力保障空天信息产业和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

关键词:天地一体,空天信息产业,天地一体融合。

一、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各国相继出台政策,空天信息产业产业化发展。美国从立法、国防、国家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涵盖《太空竞争力法案》、《国防太空战略》、《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等,支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商业化、先进性;欧洲则面向空天信息数据共享、鼓励私人企业参与研发先后出台了“哥白尼计划”、“欧盟太空计划”等,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我国各部委也密集发布相关规划及行动计划,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旨在打通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循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全球空天信息产业迎来发展机遇。纵观全球,需求侧地面通信呈现覆盖不足的特点,截至2021年底,地球上80%的陆地和95%的海洋区域没有地面网络覆盖,全球仍有37%的人口无法使用网络。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未能实现全面覆盖,如美国有约4640万人未覆盖,占比约14%。;在供给侧,当前低轨在轨卫星数量少,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截止2022年5月,全球低轨在轨卫星数量达4700颗,仅占全轨道的8%,且目前在一箭多星以及火箭回收等技术发展的带动下,组网成本逐渐下降,势必加速带动产业链发展。

当前,全球卫星产业规模逐年平稳提升,2021年卫星产业规模达到279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地面设备制造业、卫星服务业仍为全球卫星产业主体,占比超90%。

国外空天信息产业商业化相对成熟,中国目前处于追赶阶段。以美国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为例,其共向ITU申请4.2万颗资源进行组网,构建巨型低轨卫星星座,为公众及行业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当前在轨卫星3993颗,前期业务以为政府提供火箭运载服务为主,当前已在公众业务领域实现盈利。我国也于2018年申请了“GW”计划,总规模1.47亿颗,目前尚处空间设施建设阶段,商业模式不够开放,主要服务对象为政府及国防相关需求使用。

我国政策加持,将空天信息产业升级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根据SIA的数据预计2025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空间将达到447亿元,2021年至2025年行业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1%。

二、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挑战

空天信息网络存在技术标准相对独立,或与地面存在频率协同等问题。一是技术标准方面,卫星系统的通信协议主要由系统开发设计和运营商决定,多以星座为单位,不同的星座采用的技术标准相互独立,不利于产业规模化发展。而地面网络采用的标准则更为普适,如移动网基本采用了统一的3GPP协议,固网主要采用IETF协议,规模效应将带动成本下降。二是频率协同方面,由于7GHz以下频段传播特性好,地面网络已规划和占用了大量频谱资源,未来随着手机直连业务的发展,卫星网络或对低频资源产生强烈需求,需要协同规划。

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成本高。一是基础设施规模层面,以500km的轨道为例,理论上至少需要900颗卫星、50座地面信关站。二是基础设施成本方面,参考当前公开资源,如实现低轨全覆盖(900颗),仅空间段总成本将超600亿元,同时考虑到低轨卫星寿命普遍设计为5-7年,则进入运营期后卫星运营成本将至少为120亿元/年。

空天信息产业数据分散、生态单薄。一是空天信息数据方面,出于国家安全等方面考虑,国内现有的高精遥感数据、定位数据受到管制限制,对于数据使用造成较大壁垒,且当前暂未对空天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进行相应要求,导致可分析数据规模受限,数据挖掘价值低。二是空天信息产业方面,当前我国PPP模式暂未形成规模落地,相关领域企业间合作较少,协同深度不足。

空天信息产业商业化程度低。一是我国空天信息应用相对传统,行业渗透不足,如2022年我国北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的渗透率约为2%,2013年-2022年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累计销量不到20万套。而美国在2019年就已突破90%。二是商业模式较为传统,当前我国空天信息服务多以政府、行业客户的服务为主,而美国SpaceX商业模式更加灵活,包括商业载人航天、商业火箭发射等,2022年底其更是实现了公众业务盈利。

方面

参考指标

我国空天信息产业

国际领先水平(SpaceX、GPS)

应用场景

应用领域

集中在传统领域,融合应用研究刚起步

涉及电信、农业、金融、媒体、航空、航运等各个领域

提供普遍服务方案

不支持

支持

终端商业模式

付费方式

主要是月度或者年度收费

支持预付费、包月、包季、包年等多种灵活的付费方式

付费周期可选范围

有限

从一次性购买到定期付费均支持

单价水平

同类卫星互联网服务费用普遍高于1000元人民币

Starlink互联网服务的月费用为80美元(约560元人民币)

押金或者设备价格

3000-10000元人民币

499美元(约3500元人民币)

发展策略

推广企业数量

公众熟悉的企业很少

与Google、Microsoft、Walmart、Amazon等知名企业进行过合作

社交媒体宣传程度

相对较弱

较强,且创办人Elon Musk的个人号也有大量关注

用户口碑或满意度

公众用户几乎没有接触

较高

品牌知名度

除北斗外,公众用户对其它卫星品牌知之甚少

非常高

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

面向政府部门、特定企业

多种盈利模式,尤其是公众客户、商业客户的发展空间大

各项服务费用标准

传统固化的卫星业务定价标准

更加灵活,能够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定制

全产业链均能盈利

尚存在困难

在多个环节均能获得可观利润

新增业务盈利模式

缺乏相关探索

业务创新能力较强

全产业链合作意愿

投资额度分配

主要依赖高层次的规划和支持,民间投入尚不足

采用全产业链模式,各环节的融资能力均较强

与科技、互联网等领域的结合

起步阶段

进行了深度的结合和跨界合作

对大众应用领域的渗透

用户数量

少量

150万用户

业务申请

较困难

容易

服务质量、稳定性

有待提高

较为稳定,获得了用户的认可

表:国内国际卫星产业商务情况对比

三、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议

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要以加速数字经济发展为目标,优化空天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构建数据流通体系,进而打造应用服务新高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空天信息产业集群。

(一)积极推动天地协同的技术体制建设

推进天地一体技术体制建设,协同频谱规划,以统一化、一体化、协同化方式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共享。打造核心网统一、无线网协同、承载网异构的网络架构,推动5G NTN标准产业化应用,促进地面信息产业与空天信息产业融合,引导天地基础设施共享。

(二)建设天地一体融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天地一体网络建设,统筹数据中心布局,积极推动天地一体终端融合,构建端到端的安全体系,以天地一体为目标,打造融合、创新、产业协同的新型基础设施。

图1:天地一体融合平台

1、建设天地协同、云网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

协同高中低轨组网,快速增强天基网络能力。深化卫星运营商与地面运营商合作,推动业务创新。

加强天基网络能力建设。推动高轨卫星向大容量、多功能、软件定义、资源按需分配方向进行增强;推动低轨卫星向功能简单化、小型化发展;推动高、低轨协同组网,采用星间链路层次化组网方式。

深化卫星运营商与地面运营商合作。采用统一云化部署方式,支撑天地业务快速升级,资源弹性扩容;关键网元融合部署,实现网络资源一体化调度;推动频率兼容实时协同,满足场景的差异性覆盖协同;建设高速光宽,满足地球枢纽港之间的通信需求,加速业务调度、互通。

2、建设多级异构、安全可靠的算力基础设施

完善算力布局。推进信关站与数据中心结合,推动卫星信关站与全国大数据中心统一规划,复用地面算力资源,打造产业集群。

完善算力布局。推动算力上天,通过卫星搭载算力,构建星算节点;推动算力入信关站,并与全国大数据中心统一规划,完善国内布局,同时关注海外落地。

构建多级异构算力。构建核心层、省级、边缘、端侧四级算力体系;推动普通算力、超算、智算统筹部署,满足天地一体多场景下对算力的应用需求。

建设算力调度平台。建设面向天地一体的统一算力管理平台和算力调度平台,实现算力资源的统一、灵活调配,充分发挥天上、地面算力各自的优势。

3、打造天地一体融合终端

加快发展天地一体融合终端,实现终端的模块化、绿色化、大众化,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商业化发展。

推动终端消费级发展。通过芯片一体化发展,推动终端芯片产业标准化、低成本、大众化,通过在L/S低频段协同,实现蜂窝网频率兼容,简化终端模组部件。

推动终端小型化、高性能。推动相控阵技术在卫星上的应用,减低终端射频压力,实现终端小型化、集成化。

推动卡号融合。推动“天地一体”融合卡系列产品,支持公众网用户不换卡、不换号使用卫星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减少终端卡槽,提升用户体验。

4、构建天地一体安全体系

构建天地一体的物理安全、数据安全体系,为空天信息发展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安全保障。

打造自主可控的安全基础设施。推动卫星等网络内部软、硬件的国产化替代,在关键基础设施和核心系统方面,采用高级等保护要求。

搭建安全的网络环境。加强身份管理,严控安全接入,强化入侵监测,部署抗D设备清洗网络流量,净化网络环境。

搭建安全的数据流通环境。推动风险识别与防护技术、数据脱敏技术、数据安全合规性评估认证、数据加密保护机制等技术的应用,保障数据要素安全。加强端到端加密技术,应用量子密钥分发、AES、RSA等技术,保证数据传输过程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保障数据传输安全。加强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构建数据授权存证、数据溯源和数据完整性检测系统,打造安全可控、有活力的数据流通生态

2:天地一体安全体系架构

(三)建设天地一体融合的运营服务系统

建设天地一体的运营系统及服务平台,实现云网基础设施互通、业务高效协同,推动数据汇聚,价值变现。

3:天地一体数据交易及应用服务平台架构

1、打造天地一体运营系统

天地一体网络、服务、营销、运营的平台式管理,有利于推动天地一体资源的端到端管控、强化服务的设计与管理。

强化编排调度,实现天地一体化网络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调配,优化网络性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强化意愿自治,通过自动化工具链完成相应的能力编排与运行,支撑自适应资源调度、服务与网络的自治。

强化服务运营,对天地一体服务进行设计、优化、管理,及质量控制等功能,确保服务满足需求、有序运作。

强化营销运营,对天地一体市场的分析与洞察,掌握市场需求,制定精准策略,增强竞争优势。

强化运营管理,对天地一体运营的可视化支撑,构建天地一体“数字孪生”,精确刻画天地一体端到端网络,实现天地一体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资源与运行数据的统一融合管理。

2、打造天地一体服务平台

打造天地一体服务平台,推动天地数据汇聚,推动服务智能,实现价值变现。

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天地一体海量数据规模的优势,利用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打造基于云网边端及天地等数据要素的天地一体服务平台。

强化数据挖掘。通过大数据湖的采集能力和分析挖掘能力,利用多样化的业务场景模型,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数据融合服务。

引入智能技术。引入AI技术,实现服务智能化、多元化,满足包括社交服务、支付服务、金融服务、医疗服务等多方面外部应用场景。

打造原子能力。打造数据分析类原子能力,实现业务快速响应和数据高效处理,孵化更为丰富的天地融通SaaS服务,实现对各类外部应用场景的赋能。

(四)助推空天信息产业商业化、服务化方向发展

扩大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推动技术创新与数据开放,赋能经济社会五位一体发展

加强政企合作。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强化专业引导,强化顶层设计,协调资源,鼓励企业投资开发空天信息产品和服务,加强对空天信息产业的监管,保障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市场化。

加强技术创新。推动通信技术、数据处理、AI、航天器制造等技术的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探索国际先进水平空间信息产业应用技术,通过深度融合提高卫星使用率。

推动数据开放。深化空天信息产业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融合,推动数据开放、互通,创新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加强空天信息数据与数据处理技术结合,推动数据应用场景落地。

赋能应用场景。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向“经济、政务、社会、生态、文化、国防、军事、外交”等领域渗透,赋能五位一体经济社会发展。

四、天地一体融合要点总结

(一)打造天地一体融合枢纽港

为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天地一体化基础设施是前提条件,建设天地一体融合枢纽港,承接卫星应用数据落地,推动相关应用发展。具体包括:构建云化、灵活、多样的卫星网络接入系统;打造聚合化、一体化网络融合汇聚中心;推动算力进枢纽港,提供低时延、高效率的数据服务与行业应用。

(二)打造天地一体融合先进算力

承接空天信息业务需求,算力体系要兼具协同化、异构性及高可靠。在协同方面,综合考虑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布局,构建梯次化算力体系,实现算法协同、算力协同,云边协同;在算力结构方面,打造异构算力体系,适当引入GPU、DPU、超算等能力;在可靠性方面,为保障天地业务高可靠,构建双活节点,必要时采用两地三中心的方式进行建设。
(三)打造天地一体数据融通的服务化大平台

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为推动相关领域数据及信息融合,打造天地一体服务大平台,面向客户提供数据交易与应用服务。一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要引入大数据湖以及新兴技术,实现数据融合及能力服务化供给;二是推动数据及服务开放交易,使天地数据向资源化方向发展,拆分成基础设施能力、数据集能力、应用能力、场景解决方案能力等对外供给。进而实现业务快速响应和数据高效处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带动空天信息发展。

参考文献

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 2021年10月18日

中共中央二十大报告- 2022年10月16日

Satellite Industry Association-《卫星产业状况报告》-2022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3月13日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2022年

Starlink公开数据-2022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