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法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5
/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法对策

张智柏

在职研究生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制衡机制约束和支持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最终引导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在区域之间的调整,以缩短由于历史原因及市场机制自发作用而形成的地区经济差距。本文侧重就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用初步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机理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般具有六个方面的内涵:

1)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即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2)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使尚未脱贫的数千万人口能够过上温饱有余的生活。(3)促进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形成合理的地区分工布局。(4)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不断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5)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通过横向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平等、稳定、和谐的现代化社会。

基于上述认识,税收政策作为财政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方面,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投资、消费、国际贸易,公共产品的供给三个方面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

(一)价格机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是通过价格分配来实现的。价格分配作为生产、流通领域中伴随着产品供给或商品交换而实现的价值分配,制导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价格运行,以此来支持或限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结构。由于税收与价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价内税来说,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是通过在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收入中征收一定比例的税收来实现的:而对于价外税而言,当生产成本固定时,税额的高低决定了商品价格的高低,进而影响销售额及企业能够实现的利润。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价外税仍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

(二)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际贸易这三个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来说。第一,税收不仅可以通过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中的折旧因素来影响投资,而且税负率


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对一地区的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第二,税收不仅可以通过税种的设置、税率的高低等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产品的生产和对商品的消费。而且可以限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或消费行为,进而调整国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地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流动。第三,在国际贸易规则体系和本国税收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及进口货物税收政策,对调节和满足我国对资源、技术性产品的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发挥着关键性地作用。第三,税收政策通过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规模与数量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两方财政理论认为,纳税的实质是纳税人为满足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社会公共需求而付出的成本。从交易活动的角度分析,双方交易的对象就是公共产品,税收收入就是纳税人为取得公共产品而向政府支付的价格。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税收政策影响着公共产品的提供进而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税收收入较为充实,地方政府就能提供较为充足的公共产品,降低交易成本,产生外部性,影响私人部门的产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现行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效用分析

近几年来,国家对相关地区、行业和纳税人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政策优惠,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据有关部门调研分析,对在税务部门办理了纳税登记的纳税人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其范围为全国人大、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减免、民政福利企业减免、高新技术企业减免、资源综合利用减免、中西部投资减免、投资减免、再就业扶持等14项。

(一)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减免税行业分布以第二产业为主,减免税额占减免税总额的6599%。第三产业减免税额占减免税总额的比重亦达3254%。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减免税额占减免税总额的5636%。税收减免较大力度地支持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增长。按各减免政策分类,对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是力度最大的项目之一,减免税额占减免税总额的比重高达896%。这项政策不仅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也使更多的相关产业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中受益。此外,对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收18642亿元、投资抵免所有税额10282亿元,以及对能源交通建设减免税收5241亿元,支持了循环经济发展,鼓励了企业更多地采用先进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长期以来实施的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相继实施的一系列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缩小地区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3年实施的中西部投资专项减免税达15290亿元,主要针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民族产业减免及能源政策减免税近30亿元,部分沿海开放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也适用于西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税收减免的力度逐步加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税收优惠政策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解决社会问题方面作用明显。一系列刺激住房消费、鼓励民间投资、促进出口增长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拉动三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为全面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社会稳定,国家制定了照顾弱势群体、实施扩大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2003年对民政福利企业减免、“非典”专项减免、下岗再就业扶持减免以及扶持民族产业减免税收共计38971亿元,这些减免税收政策有效地扩大了就业,改善了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一)突出国家产业政策目标,明确产业发展序列,使税收产业政策区域化,实现区域税收政策与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相协调。

1.发挥资源税的调节作用,促进地区主导产业的形成。我国工业资源分布的指向性,决定了产业结构形成具有地域性,因此,在地区主导产业的形成中,资源导向具有基础作用。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偏低,而东部地区则利用低廉的原材料生产高附加值加工制品后又回流到中西部地区。这种扭曲的价格,挫伤了资源省区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利益驱动下,生产结构由资源型转向以制造加工业为主。造成东西部地区产业趋同。解决这一问题的税收对策,是提高资源税税率,实行“先征后返”的办法,一方而,可以理顺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与加工制品的比价关系;另一方面,给资源省区发展优势产品提供条件,促进其能源开发工业和深加工工业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东部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和加工工业的盲目发展,实现资源消耗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外向型产业的转变,从而使各地产业结构与全国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2.税收政策需重点加强对既有投资存量的调节。具体来说,应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将高新技术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到所有高新技术产业。

3.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农林牧业及交通运输业,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国家除在投资政策上倾斜外,还要对西部地区基础产业给予税收优惠,以吸引更多投资,如给予所得税税率的优惠,实行投资性、生产性抵免等。

(二)完善与规范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与规范减免税税收优惠政策,应逐步实现四个转变,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一是从各种税种普遍减免转变为以所得税为主的减免。尽量减少和避免减免增值税和营业税,保持流转税中性,尤其是增值税,不采用直接减免和先征后退的办法,防止征收与抵扣之间“链条”断裂,出现征管漏洞。对特别需要支持的行业可采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办法,既维护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有利于征管,又起到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二是从以直接减免为主转变为以间接优惠方式为主。增加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间接优惠方式,尽量减少直接减税、免税的优惠方式。间接优惠有利于促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又能减少直接减税的代价。三是从对特定地区、特定企业的税收减免转变为主要针对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充分运用税收政策推动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发展,保护相同产业内部各类享有公平的税收待遇。四是从国家直接用税收减免支持企业发展转变为由资产所有者对企业的扶持,确要国家支持的,也应主要通过财政支出等其他经济手段支持。对于其他政策更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减免税政策应尽量退出。

按照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建议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协调区域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税收优惠的区域导向,逐步减少对东部发达地区的税收优惠,将税收优惠的重心适度向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倾斜。二是调整内外资企业有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


统一企业税收制度,公平两类企业的税收待遇,保证和促进企业公平竞争。三是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税收优惠政策的关系,税收优惠政策总体上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效率为目标;同时,要兼顾对少数民族、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照顾性税收优惠,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四是适当调整民政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建议改变目前按照企业安置残疾人占职工比例划分减免税收的做法,实行按安置残疾人数定量减免税收办法。这样既有利于促进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又有利于税收管理,防止税收流失。五是研究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企业税收政策。改进增值税直接减免办法,解决增值税管理“链条”在这个环节断开的问题,防止出现管理上的漏洞。

)强化依法治税意识,强化税收管理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减免税政策的审批和管理。对符合政策规定减免条件的纳税人建立“一户式”管理档案,加强减免税情况监督。对到期税收优惠政策要及时恢复征税。全面推行企业减免税申报核算管理。通过加强和完善减免税管理,增强税法的严肃性,提高减免税政策的管理水平,拓展税务部门税源管理的内涵,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国税收报告委员会:《中国税收报告》(2002—200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2]余国信、陈秋华:《地区间财力差异与调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3]贾绍华:《积厚之思——贾绍华经济论文集》,海南出版社2005年6月版。

作者简介:张智柏;出生年月:1985年11月;性别:男;毕业院校:成都理工大学;学历:本科;籍贯:辽宁省鞍山市;在职研究生专业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