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原有散光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7
/ 3

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原有散光的影响分析

王燕

宁夏固原爱尔眼科医院   宁夏固原   756000

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原有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白内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切口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行小切口囊外摘除,观察组行超声乳化微创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散光屈光度情况;结果:观察组除术后3d外,其余各时间段散光屈光度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微创切口可以有效改善角膜原有散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白内障手术切口;角膜;散光

白内障是指晶状体透明度下降所引起的近视或远视视力下降,为全球老年人口中最为普遍的眼病之一。随着人们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白内障患者数量也不断增多。目前,白内障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而手术切口的选择对角膜的形态和视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时,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切口大小以及位置也不同,而这些切口都会对角膜的屈光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角膜的曲率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散光的产生。散光是一种常见的眼科问题,是指光线在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中出现差异,导致像差的现象。其主要的形成机制包括角膜曲率不对称、晶状体非球形、角膜屈光性不同等。散光的程度和方向对视觉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遗传、眼部疾病、环境等。由于白内障手术和散光都是常见的眼科问题,因此有很多研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超声乳化微创手术和小切口囊外摘除是目前白内障手术中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研究发现,小切口囊外摘除相对于超声乳化微创手术来说,所造成的角膜形态改变更大,角膜的弓形变形更明显,角膜变形后的曲率半径更小,角膜弯曲程度也更大,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原有散光产生更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原有散光的影响,本文展开了相应研究,现将相关结果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白内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切口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5.82±4.07)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65.84±4.08)岁。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白内障;(2)依从性好;(3)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可能影响手术效果的眼部疾病;(2)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3)意识障碍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小切口囊外摘除:(1)对患者实施眼部局麻并放置开睑器;(2)角膜上方切开结膜,分离暴露巩膜,行角巩膜隧道切口;(4)穿刺前房,注入粘弹剂,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形成一6~6.5mm的撕囊口;(5)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将囊袋内旋转核游离并娩出;(6)清除皮质,植入人工晶体;(7)密闭切口,保持前房稳定。

观察组接受超声乳化微创手术:(1)对患者实施眼部表麻并放置开睑器;(2)颞上和鼻上做透明角膜切口或巩膜隧道切口,前房内注入粘弹剂,做侧切口;(3)进行前囊膜环形撕囊,水分离和水分层,旋转晶状体核;(4)超声乳化将混浊的晶状体并吸除,后囊抛光,再次注入粘弹剂;(5)植入人工晶体,并调整好其位置;(6)吸除粘弹剂,密闭角膜切口。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散光屈光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校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2校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除术后3d外,其余各时间段散光屈光度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散光屈光情况比较(x±s)

组别

例数

术后3d

术后1周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观察组

39

1.43±0.55

1.01±0.50

0.85±0.41

0.60±0.31

对照组

39

1.41±0.56

1.40±0.60

1.25±0.55

1.06±0.53

t

-

0.159

3.118

3.641

4.679

p

-

0.874

0.003

0.001

0.001

3讨论

白内障是晶状体的混浊导致视力下降的眼科疾病。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晶状体中蛋白质发生变性、降解、沉积、氧化等引起,导致晶状体透明度下降,从而影响视觉。白内障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老化。其他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慢性病、外伤等。例如,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吸烟、糖尿病、长期使用类固醇等都会增加白内障的发生风险。白内障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视力下降。早期白内障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情恶化,患者会逐渐感到视力模糊、眼前出现雾状物或灰白色阴影,有可能出现对光敏感等。在晚期,白内障可以导致严重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角膜是眼球的透明前部,负责光线的折射和聚焦。角膜分别是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其中,上皮细胞层是表面最外层,主要功能是保护角膜免受外界伤害和细菌感染。前弹力层是一层均质骨细胞成分的透明膜,其不具备再生能力。基质层是由胶原纤维和透明物质组成的,其占据了角膜大部分的厚度。后弹力层位于基质和内层之间,其具有较高的张力,可以承受较高的眼压。内皮细胞层是角膜最里层,供应角膜的养分和氧气。角膜散光是指角膜表面呈现出不规则的弯曲或球面畸变,使正常的光线传输受到扭曲或分散而导致视觉失真。它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视力。角膜散光的发生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角膜曲率不均匀:正常的角膜曲率应该是球状的,但如果角膜的曲率不均匀,就会导致光线在不同的区域折射不一致,从而使视力发生变形。(2)角膜形态畸变:角膜的形态问题,如瘢痕、角膜疤痕、角膜变薄等,都可能导致角膜散光的发生。(3)先天性问题:有些人在出生时就存在角膜散光,这可能是由基因突变或胎儿发育过程中的问题导致的。(4)外伤或手术引起的变形:角膜外伤、手术如角膜移植手术等都可能导致角膜形态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角膜散光。(5)年龄相关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组织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能会引起角膜散光的发生。(6)其他因素:如眼球结构异常、眼睛疾病、使用某些药物等也可能影响角膜的形态,从而导致角膜散光的发生。 

白内障手术切口和角膜散光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在白内障手术中,通常需要在角膜上切割一个切口来取出晶状体。这个切口的位置和大小会影响手术后角膜的形态,进而影响角膜的屈光性。如果切口位于角膜的主要曲率线上,可能会导致手术后的角膜散光,也就是手术眼的视力出现一定的变形或畸变。因此,为了减少手术后的角膜散光发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角膜曲率和切口的位置、大小等因素进行评估和选择。一般来说,切口位于角膜的较平缓区域,或者在角膜主要曲率线的平行线上,手术后角膜散光的风险相对较小。小切口囊外摘除是一种经典的白内障手术切口方式,也是最早应用的切口方式之一。但是,由于该切口位置与正常角膜切割方向垂直,且在角膜中心位置,因此会对角膜的曲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视力。例如,凸面切口在角膜上形成凹陷,使得角膜的曲率半径发生变化,然后影响角膜散光程度。相关资料显示[2],未接受过眼部手术的人群中,发生角膜散光的概率大约在20%左右,其中大部分患者的角膜散光在1.50D以上,由于角膜散光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因此,针对于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来说,减少对其角膜散光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如何控制手术切口的位置,进而影响手术治疗效果。

超声乳化微创手术是一种常见的眼科手术,主要用于治疗成人白内障。它是通过切除患者眼睛内的混浊晶状体,并将人工晶体置入眼内,恢复患者视力[3]。与传统方法相比,超声乳化微创手术的优点主要在于手术中对眼球的切割较小,对角膜和结膜的创口也较小,因此术后疼痛较轻,恢复较快。此外,超声乳化微创切口可以更好地保存患者的眼周组织结构和形态,从而减少手术后出现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在手术中,不同切口位置对角膜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角膜顶点的位置和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进一步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治疗效果。一些研究表明[4],在手术中,须注意切口的位置和大小,因为这些因素对角膜整体形态的影响较大,可能导致角膜散光,进而影响手术的效果。角膜的曲率变化是角膜散光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手术中,不同切口大小对角膜曲率的变化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研究表明,在手术中,切口大小对角膜曲率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不同大小对角膜整体形态的影响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切口大小选择。不同切口大小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与术前角膜曲率的基本情况有关,对于不同程度的角膜散光,在手术中的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不同[5]。小切口囊外摘除可能会导致角膜散光,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因此,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治疗效果,需要在术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

研究表明,小切口囊外摘除可能会引起角膜散光的产生或加重,尤其是在视力较好的患者中更加明显。一项研究发现[6],术后6个月,通过小切口囊外摘除手术的患者的散光增加了0.5D,而通过超声乳化微创手术的患者散光增加了0.3D。术后6个月,角膜顶点偏移平均值为0.14mm,而通过超声乳化微创手术的患者角膜顶点偏移平均值只有0.04mm。超声乳化微创手术是一种新型的白内障手术切口方式,相较于小切口囊外摘除,超声乳化微创切口可以更好地保护眼球结构,减少对角膜的影响。研究表明[7],通过超声乳化微创手术的患者的散光程度比小切口囊外摘除的患者少,或者没有散光的加重。一项研究发现

[8],通过超声乳化微创切口手术的患者的散光增加了0.2D,而通过小切口囊外摘除的患者的散光增加了0.5D,分析发现,通过超声乳化微创手术的患者散光的增加也可能与角膜顶点偏移有关,但是相较于小切口囊外摘除的患者,角膜顶点偏移的平均值更小。本次研究也发现,角膜切口手术对角膜原有散光有一定的影响。而不同的切口方式对角膜散光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术后3d,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散光屈光为1.43±0.55、1.41±0.56,两者比较(P>0.05),而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检查发现,通过小切口囊外摘除手术的对照组患者散光明显增加,而通过超声乳化微创手术的观察组患者散光增加较少,或者散光没有加重。具体为观察组(1.01±0.50、0.85±0.41、0.60±0.31),对照组(1.40±0.60、1.25±0.55、1.06±0.53)。这是因为超声乳化微创手术更接近于正常角膜切割方向,减少了对角膜的影响。本研究虽然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手术切口大小对角膜散光的影响,但是没有涉及其他可能影响角膜散光的因素,未来的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深入探究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原有散光的影响。

综上所述,角膜切口手术对角膜原有散光有一定的影响。而不同的切口方式对角膜散光的影响程度也不同。通过小切口囊外摘除的患者散光明显增加,而通过超声乳化微创手术的患者散光增加较少,或者散光没有加重。这是因为超声乳化微创手术更接近于正常角膜切割方向,减少了对角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初梅,施丽.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手术切口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视力与角膜表面形态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3,7(06):79-82.

[2]李娜,刘荣,万佳昱等.不同眼轴长度白内障患者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相关指标的差异[J].国际眼科杂志,2023,23(08):1372-1375.

[3]邓雅婷,赵平. 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低度数角膜散光的疗效观察[C]//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委会,2023:114-115.

[4]卢亚男,胡艳琣.不同切口对合并低度数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23,28(03):541-544.

[5]胡尊霞,柯妍,曹加国等.飞秒激光联合对称弧形角膜切口对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治疗效果[J].眼科新进展,2023,43(03):221-225.

[6]柴华,郑吉琦,苏兰萍.新型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屈光力及散光的一致性[J].国际眼科杂志,2023,23(02):273-277.

[7]于璐,郝晓琳,程杰等.双焦点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22,22(07):1199-1202.

[8]陈曼,曹雪艳,豆艳.陡轴向切口、平坦轴切口手术治疗术前角膜散光≤0.5D白内障的效果及对术后视力水平、角膜散光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21,41(0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