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中诊断中的应用及准确性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7
/ 2

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中诊断中的应用及准确性评估

李鹏宇1,2   张海三1、通讯作者

1.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新乡市多模态脑影像重点实验室,新乡市精神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新乡医学院

2.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效果和准确性。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疑似脑梗死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与最终金标准确诊的脑梗死结果对比,统计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效能。结果100例患者金标准确诊86例,磁共振成像确诊83例,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00%、95.35%、92.86%。结论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准确性理想,操作简便、安全无创,能够为后期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脑梗死;诊断效果;准确性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本质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继而患者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病变和坏死,出现神经功能损伤[1]。引发脑梗死的原因众多且复杂,环境、遗传、心脑血管健康均与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中老年男性属于多发人群。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脑梗死死亡率有所降低,能否早期做出准确性诊断是治疗和预后的关键所在。CT、X线检查受多种原因影响误诊、漏诊风险较高,容易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磁共振成像相较于金标准造影检查是一种无创性操作,能够清晰显示颈内、颅内细小动脉管腔和管壁等结构,大大提高传统影像学方式的诊断准确性[2]。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效果和准确性,整理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2022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疑似脑梗死患者为对象,纳入100例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100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最大者81岁、最小者56岁,平均年龄(67.39±4.15)岁,BMI最高28.5kg/m2、最低19.6kg/m2,平均BMI(24.90±2.06)kg/m2。纳入本研究全部患者均存在疑似的脑梗死症状,无检查禁忌证,认知、理解能力正常能够配合本研究。

1.2方法

采用西门子MAGNETOM Skyra 3.0T 磁共振成像系统(国械注进20193061579)对全部患者进行检查。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首先进行常规轴位扫描获取头颅线圈信号,层距、层厚、矩阵分别设定为5mm、2mm、256*256,常规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随后以TR420ms、TE10ms行T1加权成像和TR3500ms、TE96msT2加权成像获得矢状面、横截面扫描。发现病灶组织后进行增强扫描,经肘静脉给予患者造影剂注入,同步动态扫描并将原始图像上传至工作站处理,最后由两名影像学医师独立阅片和诊断,汇总意见出现分歧时由上级医师做出最终诊断。

1.3观察指标

    将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方式的诊断效能。检查特异性=P/(L+P)×100%;准确率=K+P/(K+L+M+P)×100%;灵敏度=K/(K+M)×100%,K为真阳性、L为假阳性,M为假阴性、P为真阴性。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的软件为SPSS20.0,组间计量平均数资料分析使用(±s)描述/t检验,计数指标则使用n(%)描述/x²检验,当最终数据结果对比后达到统计学意义运用P<0.05表示。

结果

100例患者金标准确诊86例,磁共振成像确诊83例,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00%、95.35%、92.86%。具体数据可见表1。

表1 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诊断效能

检验方式

确诊阳性

确诊阴性

总计

磁共振成像(n=100)

阳性

82

1

83

阴性

4

13

17

总计

86

14

100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病情危重、变化快、致残率高且容易复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神经内科疾病致死率高居榜首[3]。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脑梗死发病率逐年升高,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已经将其致死率有效控制,但能够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抢救是降低致死率、帮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的关键所在。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脑梗死与诸多脑血管疾病类似,均存在预后不良问题,治疗的重点在于早期确诊和抢救,因此对诊断方式的准确性、及时性均提出较高的要求。

既往研究指出,脑桥、延髓为脑梗死的常见发病部位,但梗死组织大小不完全一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脑干梗死,加之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诊断难度有所提高[4]。影像学检查能够发现部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灶,早期尽可能降低漏诊、误诊等风险。既往脑梗死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式为X线、头颅CT,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其受颅底骨形态等影响可能出现伪影,不利于医师观察和分析。

磁共振成像相较于CT检查等传统方式分辨率高,且无X线检查中的放射性损伤,能够避免检查中出现骨性伪影的情况,通过造影剂能够将患者脑血管分布情况清晰显示,可发现被覆盖的病灶。磁共振成像技术将增强扫描的图像上传至工作站处理,医师可通过图像直观、清晰地分析患者颅内血管分布、血管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病位置、数目、形态做出全面评价。磁共振呈现检查全面、安全,获取图像时间较短,为患者后续诊疗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5]。本研究以金标准为参考,将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效果与其对比,100例患者金标准确诊86例,磁共振成像确诊83例,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00%、95.35%、92.86%,均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总而言之,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准确性理想,操作简便、安全无创,能够为后期治疗提供有效参考,值得推广和应用。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缺陷,未能与其他影像学方式做出对比,科学性需要完善,可在未来研究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孙鹏. 急性脑梗死应用颅脑CT与磁共振诊断的临床结果比较[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7):64-66.

[2] 郁永虎,孙耀煜,刘磊.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脑梗死的价值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2022,49(16):86-89.

[3] 徐永芹,张军. 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1.5T磁共振成像的临床效果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201-202.

[4] 胡美艳. CT和磁共振成像对老年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 医疗装备,2021,34(14):29-30.

[5] 俞茜,冯天保,王晓慧,等. 磁共振成像平扫、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临床价值对比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2021,50(4):42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