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

段婷婷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摘要:在当前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成为国家重要任务。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具有独特魅力和教育意义的艺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了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从思政视域出发,探索一条适应时代需求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路径。基于此,本文围绕课程思政视域下音乐教育问题进行研究,阐述课程思政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课程思政、音乐教育的联系和区别,重点探讨了以课程思政视域为基础的创新音乐教育方法,以期为高校音乐教育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音乐教育;课程思政;红色音乐文化

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德育、培养思想品质和专业素质兼具的高水平人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合理融入思政要素,通过协同教育模式进行育人,有利于充分实现教育协同和优势互补,在高等教育全周期渗透思政教育理念,从而使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达成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

一、课程思政与高校音乐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将课程思政和高校音乐教育有机融合是有必要的[1]。具体来讲,其一,课程思政与高校音乐教育融合能够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学生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接触到具有积极正向价值观念的音乐作品,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二,课程思政与高校音乐教育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音乐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学生发展全面、协调发展各方面素质。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可以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文化胸怀和人文素养,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创作能力。其三,课程思政与高校音乐教育融合能够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意识。在音乐教育中,学生需要进行合奏或合唱,要求相互配合、默契配合。而课程思政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可以在音乐教育中注入思政元素,促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思考社会问题,加深相互间的理解并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课程思政和音乐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一)二者的区别

高校音乐与思政教育核心方法不同,直接目的不同,实践形式也存在一定差异。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练习音乐技巧、进行音乐创作、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完善学生音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音乐专业能力的高等人才。

思政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思想,使学生辩证地看待、分析、判断社会现象,正确地思考和行为,形成完善的人格,以及提高学生思政素质,使学生具有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质,进而成为德智兼修的新时代人才,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个体。

(二)二者的联系

思政与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一致,均为提升高等院校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教化育人的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均需要采取必要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内在品格、修养和道德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境界。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具有统一的情感。音乐教育实践中,通过音乐传达思想、情感,在音乐中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音乐是非语义性教育形式,以音符为表现符号,采用抽象的载体,重视对情感、情绪的表达和领悟,以美育人。

思政是通过语义传达思想、观念和哲理,重点是进行语言引导和启发,从而感染学生、传达思想内涵,讲解抽象的概念,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思政、音乐教育同样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达、灌输抽象的思想、情感、观念,最终目的均为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追求。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拓展教育维度,构建多元化育人课程

高校音乐教育中应以课程思政育人为指导,落实在育人实践中即以传统第一课堂为基础,同时构建多样化课程类型,联合开展公共选修课、音乐社团以及开展音乐社会实践等。第一课堂开展必修音乐课程,夯实专业基础教育,作为音乐课程育人的基础阵地。第二课程开展音乐公共选修课,各专业学生均可通过选修课接受音乐教育熏陶。此外,以团委为指导,以学生兴趣为基础,学生会组建音乐社团,社团主要活动内容是音乐实践。开展音乐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结合,结合专业实践课和校企联合实训平台开展的音乐实践活动,全方位推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在育人活动中理实结合,构建以过程为主、以思政为指导的全方位音乐教育模式。

(二)强化思想教育,培养高水平思想情操

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完善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且可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激发创造力、培养社交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深化学生思想内涵。孔子有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古代,音乐是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当代教育也将音乐作为育人的教育模式之一。为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素质,应基于思政视域严格筛选教学素材。利用红色经典音乐对学生进行思想洗礼和审美启发具有积极意义。红色经典曲目中凝结了深厚的民族情怀和文化内核,在音乐育人中应深挖音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对其创作背景、创作手法、作品结构、歌词、情感内核、表演形式等进行学习探究,通过欣赏作品、学习作品和音乐实践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而提高思想境界。

在音乐育人中,应充分发挥红色音乐文化的美学价值,用以进行美育和爱国教育。充分利用红色音乐文化,引导学生体会各历史阶段社会对人生价值的高尚追求。通过红色音乐文化鼓舞学生,激发情感共鸣。红色音乐通常采用或明快或悲壮的节奏,音调和谐、旋律动人,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以红色音乐文化为载体有利于赓续红色精神,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思政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价值判断力,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价值追求。

(三)重视德育教育,实现高品质育德育人

高校音乐教育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爱国教育是思政育人的重要内容。在音乐育人活动中,应积极渗透爱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宏大高远的理想目标,坚定正确的思想教育,激励学生不断成长、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互联网时代是更加包容、开放的时代,在互联网环境中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大融合,其中有思想精华也有思想糟粕,在复杂的思想文化氛围中,高校学生因为缺少人生阅历和价值判断能力,较易受到糟粕思想的冲击,进入思想误区、产生价值观念偏差。在此种形势下,应加强思政教育和引导,利用经典爱国歌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和价值观。在音乐育人中,充分融合思政育人理念,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文化交融和思想观念碰撞的时代氛围,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升自我、发挥个人价值[2]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高校音乐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应发挥音乐育人育德作用,明确思政教育和音乐教育的相关性。应丰富课程模式,落实全过程、全周期思政音乐教育理念,拓宽教育维度,强化思想教育与德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育荣.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传统音乐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03):93-96.

[2]胡雅珂.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J]. 艺术评鉴,2021,(11):121-124.

作者简介:段婷婷(1982-),女,汉族,山东莒县人,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声乐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