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评价”的农业生产适宜性与农业生产承载规模评价—以韩城市农业生产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基于“双评价”的农业生产适宜性与农业生产承载规模评价—以韩城市农业生产为例

任超飞

陕西自然资源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710000

摘要: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和农业生产承载规模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性评价通过选取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等单项评价,集成评价得到适宜性初判结果,经地块连片度修正后,得到适宜性成果图;承载规模评价通过考虑土地资源约束与水资源约束,根据短板原理得到承载规模。结合双评价结果及农业生产潜力分析,为韩城市农业生产格局的构建与全域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奠定基础。

关键字:韩城市、双评价、生产适宜性、承载规模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若干意见》(中发〔2019〕18 号)、《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 号)及其他相关国家出台的文件要求,基于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环境、灾害等单项评价集成,对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简称“双评价”)。2020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 (2020 年 1 月试行)》(简称“ 《指南》”) 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2019年3月征求意见稿)》(简称“《技术指南》”)发布,标志着“双评价”开始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应用推广。

1、韩城市概况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关中平原东北隅。韩城南与渭南市合阳县接壤,西、北与延安市黄龙县、宜川县毗邻,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和运城市河津、万荣县相望。市域跨北纬 35°18′50″~35°52′08″,东经 110°07′19″~110°37′24″。全域总面积为159161.50公顷,下辖有6镇2办166行政村16社区,总人口约为39.09万人。

韩城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中低山丘,东南部为河谷阶地,海拔 357~1783 米。西部深山多为梁状山岭,一般海拔 900 米以上,韩(城)黄(龙)分界处的大岭海拔 1783 米,为全境最高点;中部浅山区多为黄土丘陵,海拔 600~900 米;东部黄土台原,一般海拔 400~600 米,滤水下游川道和黄河滩地,多在海拔 400 米以下。市南的芝川口海拔 357 米,为全市陆面最低处。境内山原川滩等地貌类型兼有,从地貌看主要分为深山高岭区、浅山丘陵区、浸蚀性黄土台原区、冲积洪积性汪谷川道区(又称为中低山地区、黄土残塬区、黄土台原区、河谷阶地区),其中深山和浅山丘陵占总面积的 69%。复杂的地形,多变的地貌,构成了“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2、种植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2.1单因子评价

韩城市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因此种植业适宜性评价以水、土、光热组合条件为基础,结合生态等因素,评价种植业生产适宜程度,识别种植业生产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在此基础上,结合斑块集中度评价结果,修正种植业生产适宜性分区。总体而言,水资源丰度越高,地势越平坦,土壤肥力越好,光热越充足,且地块规模和连片程度越高,越适宜种植业生产。具体评价因子及参数如下:

(1)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的坡度分级评是农业生产指向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按≤2°、2-6°、6-15°、15-25°、>25°将坡度划分为平地、平坡地、缓坡地、缓陡坡地和陡坡地5个等级。结果显示,韩城市黄河沿岸城镇建设地带坡度较小,耕作条件较好,而市域西部坡度较大,耕作条件相对较差,耕作条件相对较差。

(2)水资源评价。对降水量指标的评价以气象站点降水数据为基础,选通过空间插值得到格网尺度的多年平均降水量数据,按照≥1200mm、800-1200mm、400-800mm. 200-400mm、<200mm分为好(很湿润)、较好(湿润)、一般(半湿润)、较差(半干旱)、差(干旱)5个等级。对降水量指标的评价结果显示,韩城市全域均处在400-800mm降水量区间内,属于半湿润地区。

(3)气候评价。光热条件主要通过日平均气温≥0°C活动积温反映光照、热量等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支撑水平。统计韩城市各气象台站多年日平均气温≥0°C活动积温,采用空间插值法进行计算,按≥7600°、5800-7600°、4000-5800°、1500-4000°、<1500°、划分为好(一年三熟有余)、较好(一年三熟)、一般(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较差(一年一熟)、差(一年一熟不足) 5级,生成活动积温分级图。对光热条件指标的评价结果显示,韩城市的光热条件属于一般,即一年两熟地区。

2.2集成评价

水土资源集成评价:基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评价结果,确定种植业生产水土资源基础判别矩阵,得到水土资源评价结果。

种植业生产适宜性初判结果:以水土资源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气候评价结果得到种植业生产适宜性初步结果。

经地块连片度修正后种植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综合地块连片度、种植业生产适宜性初判两个评价结果,根据种植业生产适宜性分区判别矩阵,将种植业生产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3个等级。

2.3评价结果

基于种植业生产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结合生态保护极重要区评价结果,对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与河流、湖泊及水库区域进行扣除,将种植业生产适宜性等级分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种植业生产适宜区、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

种植业生产适宜区面积80146.07公顷,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面积25220.59公顷;

3、耕地承载规模

3.1土地资源约束下耕地生产承载规模

以种植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扣除现状建设用地后,韩城市土地资源约束下耕地最大承载规模为69530.00公顷(1042950亩),占行政区面积的43.69%。

3.2水资源约束下耕地承载规模

(1)农田综合灌溉定额

韩城市农业灌溉可用水量为2387万立方米,主要作物包括苹果、桃、小麦、玉米、蔬菜,根据《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DB61/T-943-2020)中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标准,将韩城市农田综合灌溉定额分为情景一(一般情景)与情景二(节水情景)。

一般情景  农田综合灌溉定额=175.50m3/亩

节水情景  农田综合灌溉定额=139.93m3/亩

(2)可承载的灌溉面积

不同情境下,灌溉可用水量和农田综合灌溉定额的比值,即为相应条件下可承载的灌溉面积规模。

一般情景  可承载灌溉耕地面积= 136011.40亩

节水情景  可承载灌溉耕地面积= 170585.29亩

(3)可承载的雨养耕地面积

可承载雨养耕地面积(单纯以天然降水为水源的农业面积)取现状旱地面积,为2144.81公顷(32172.15亩);

(4)水资源约束下农业生产承载规模

水资源约束下农业生产承载规模=可承载灌溉耕地面积+可承载雨养耕地面积

一般情景    136011.40亩+ 32172.15亩=168181.45亩

节水情景    170585.29亩+ 32172.15亩=202755.34亩

3.2水土资源约束下耕地承载规模

韩城市土地资源约束下耕地承载规模为104.30万亩,水资源约束下耕地承载规模为20.28万亩。按照短板原理,取各约束条件下的最小值作为可承载的最大规模。韩城市水土资源约束下的耕地承载规模为20.28万亩。

4、种植业生产潜力分析

韩城市种植业生产适宜区面积为80146.07公顷,占市域总面积的50.36%。扣除建设用地、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地(内陆滩涂、沼泽地、裸岩石砾地)共73065.67公顷,剩余潜力空间面积为7080.36(10.62万亩)公顷,其用地包括其他林地、其他草地、裸土地。

5、结论

(1)在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中,种植业生产适宜区面积80146.07公顷,占全域总面积的50.36%;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面积25220.59公顷,占全域总面积的15.85%;

(2)韩城市土地资源约束下耕地承载规模为104.30万亩,水资源约束下耕地承载规模为20.28万亩,水土资源约束下的耕地承载规模为20.28万亩,占全域总面积的8.49%;

(3)韩城市种植业生产适宜区面积80146.07公顷,扣除建设用地、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地(内陆滩涂、沼泽地、裸岩石砾地)共73065.67公顷,剩余潜力空间面积为7080.36公顷(10.62万亩),其用地包括其他林地、其他草地、裸土地。

参考文献:

[1]程丹艺.资源承载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探讨-以榆次区农业生产为例[J].华北自然资源.2023.113:158-160

[2]卢全民,黄海妮.“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支撑运用的研究-以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J].大众科技.2022.24(280):26-29

[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S]

[4]韩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专题研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