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3

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研究

邓晶晶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网络语言暴力由于其严重的危害性,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语言学、法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领域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角度,以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为指导,以“刘学州事件”为实例,探讨了网络语言暴力的衍生与互动过程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研究发现:暴力语言的词汇选择表现为恶意攻击和煽动性;在网络语言暴力互动中,媒介资本集团运用会话策略操控了与参与者之间的话语秩序;新自由主义、对流量的追求、媒介素质等意识形态作用于话语实践,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网络语言暴力;刘学州事件

  1. 引言

网民数量的增加导致网络空间环境复杂化,当缺乏合理监督和及时管理,一些恶意的、攻击性的语言表达不断涌入互联网领域,这无疑加深了网络暴力的程度。网络语言暴力(cyber language violence)是含有恶意的力量,它不仅能欺骗人控制人甚至还能危害人的生命安全。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是指通过分析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语篇的产生与发展机制(辛斌、高小丽,2013)。Fairclough( 1989) 认为,CDA不仅仅是分析,更是批评,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语言形式来揭示那些隐含的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分析统治阶层如何实现意识形态的控制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

从语言层面对网络语言暴力进行研究可以更直观,而批判性话语分析则可以为这一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出发,结合“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的实例从话语实践、话语、权利、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通过对语言暴力的重构,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权力、意识形态等因素在网络语言暴力中的隐性作用。

  1. 研究背景

网络暴力的概念最早由Belsey(2004 年)提出, 他认为网络暴力是指个人或群体利用信息技术蓄意、反复恶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国外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侧重于不同形式语言暴力的定义和理论分析,如辱骂、欺凌的语言特征等(Lepine,2005;Harris & Petrie,2003;Conley,2010)。国内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侧重于网络暴力的成因与对策,从语言学、法律与法制、社会文化、传播学等方面对网络暴力的概念、成因、表现形式、传播途径等进行分析。例如,语言学方面,王任华(2018)从隐喻认知视角出发,结合国内网络语言暴力事件的实例来研究网络暴力隐喻;李子娟(2017)从修辞的视角讨论了网络语言暴力的特征,并分析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根源。

 由上可知学界多从传播学、社会学等视角对网络语言暴力进行研究,而且国内学者更关注语言结构、语义和修辞手段,但对网络语言的暴力过程的研究并不多。刘文宇、李珂(2017)认为,批判性话语分析可以弥补网络语言暴力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可以研究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结构下的话语与事件之间的联系。

  1. 研究设计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尝试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 网络语言暴力的分类系统特征是什么?

(2) 媒介资本集团是如何与在线参与者开展网络语言暴力互动,从而激化暴力实践?

(3)网络语言暴力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3.2语料搜集

1月24日0时2分,河北邢台寻亲男孩刘学州个人微博发布了一封遗书,随后自杀身亡,年仅15岁。从他发布在网上的遗书和此前的诸多报道来看,刘学州走上绝路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可以确定,在这一起悲剧中,网络暴力是压垮刘学州的稻草之一。本研究以“刘学州”为检索词,在新浪微博中搜索与“刘学州”相关的微博,提取了300条含有网络语言暴力的微博评论(私信)作为语料。

3.3研究过程与语料处理

本研究以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为理论框架,以Antconc.3.0 为研究工具,以系统功能语法的分类系统为分析工具。网络语言暴力的分类系统特征主要通过词汇选择来实现,不同的词汇选择可以反映不同的态度和价值倾向。而且,聚焦话语实践中的事件过程,阐述媒介资本集团如何与在线参与者开展网络暴力,推动暴力事件进行。最后将话语实践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探究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1. 结果与讨论

4.1网络语言暴力的分类系统分析

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理论强调了文本分析在微观语言特征分析中的重要性。它将文本分析分为四个主题:词汇、语法、连贯和文本结构。根据系统功能语法,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本文依据语料特征选定概念概念中的分类系统这一典型的语言特征作为主要分析工具,进行文本的语言学描述。词汇选择是实现分类系统的最佳工具,不同的词汇选择可以反映不同的态度和价值倾向。 例如:

(1)现在的网友也是真有钱,张口就是“不就是一个房子?”快进到捐款养他,最后他存款比你还多成为新一代网红。

(2)弟弟,现在洗白还来得及吗?“专业网络乞丐”真没瞎说你,再洗网络也是有记忆的。国家在帮助你,大家也在尽力的帮助你,你把这些做敛财工具。

(3)你神经病嘛?刚认亲就要让人家给你买房子。

互联网话语生产者们对刘学州寻亲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体现在词汇选择的评价意义上。这些施暴者对刘学州的描述过程中多使用“网红”、“专业网络乞丐”、“敛财工具”、“神经病”等含有贬义感情色彩的词汇,把刘学州塑造为一个“寻亲只为要钱”的白眼狼形象,认为他是一个借助网友和国家同情心的网络乞丐,话语中带有明显的恶意攻击性,并进一步影响和煽动施暴者和施暴参与者对刘学州的语言暴力。

4.2媒介资本集团对语言暴力事件的推动

在话语实践中,网络语言暴力被解构为事件、参与者和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由媒体资本群体主导(靳琰,杨毅,2022)。媒体资本集团拥有更强大的新闻联盟和更多的受众,这种主导-支配的权力关系使微博大V原创内容的发布、微博大 V 讨论话题的创建、普通用户的转发和评论等传播方式合法化。当这些话语表达方式稳定下来后,媒体资本群体就获得了网络互动中的话语权力。

在“刘学州事件”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最开始是有大量的骗子冒充他的名义,非法募集所谓的捐款,他被刚刚找到的生母拉黑,然后本次事件中最大的媒介资本集团——新京报,在不了解事情真貌的情况下发布了新闻报道,在报道中将刘学州塑造为白眼狼形象,并将此事定义为“人伦悲剧”。在新京报的恶意炒作下,很多媒体相继发表了“刘学州无理取闹逼亲生父母买房”的不实报道并进行转发传播,在这类媒体渲染下,有大量的网友或主动或被煽动对此发出许多暴力的语言,最终形成一场网络语言暴力事实。不明真相的网络群众为了弥补道德位差试图解构这种区别性的话语秩序,而主导一方(媒介资本集团)试图维护,这种暴力重构的过程便激发了网络空间的暴力实践。

4.3网络语言暴力背后的意识形态分析

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本研究重点关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语言暴力,强调权力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互动的操纵。Fairclough将意识形态视作现实在话语实践中的建构,而在本文研究中,网络语言暴力背后的意识形态指人的观念、看法、价值观等的集合。

在“刘学州事件”中,可以看出这场网络语言暴力揭示了以新京报为首的媒介资本集团吸引流量的个人私欲,以及其他参与主体对网络表达自由的追求、对现实不满进行发泄的意识形态。网络语言暴力受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包括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和媒介素养。新自由主义提倡私有化、自由化和无管制,导致网络言论自由。以流量为核心的价值观使算法和个性化推荐成为提升传播影响力的唯一途径,引发网络暴力。媒介素养的缺乏和媒介社会化加剧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发展。这些意识形态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兴起。

  1. 结语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最近,网信办也在加强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水军黑公关。本研究以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角度,结合“刘学州事件”的实例,解构了这场网络语言暴力的互动过程,探讨了网络语言暴力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旨在为遏制和削弱网络语言暴力、净化网络语言环境维护网络环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在对“刘学州事件”这一实例的研究中,作者发现语言暴力表现可以反映出互联网话语发生者的权力和意识形态,而这种语言暴力的实施、复制和强化过程,刺激了对互联网话语消费者,引发个体和群体之间对立冲突以及新一轮的暴力语言回应,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后果,形成网络语言暴力这一话语实践。同时,这种社会影响也有可能引发社会变革。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研究数据的数量有限,在本本中笔者只选择了与刘学州网络暴力事件有关的300条语料。其次,网络语言暴力的语料收集领域有限,笔者在本文中选取的语料是关于社会问题,未来可以考虑来自不同领域和话题的语料,比如体育赛事、娱乐明星等。

参考文献:

[1]Belsey, B. What is cyberbullying? [EB/OL]. Retrieved from http:// www. Cyberbullying. Ca, 2004.

[2]Connor, P. 2010. Derrida: Profanation [M]. 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3]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M].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4]Harris, S. & F. G. Petrie. 2003. Bulling: The Bullies, the Victims, the Bystanders

[M].Oxford: The Scarecrow Press.

[5]Lepine, M. & M. Leigh. 2005. Advanced Swearing Handbook [M]. West Sussex: Summers dale Publishers.

[6]Van Dijk, T. A. 1995. 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7] 靳琰,杨毅. 基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自媒体网络语言暴力事件解构[J]. 外语电化教学,2022,(02):76-80+124.

[8]刘文宇,李珂.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119-124.

[9]李子娟. 修辞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

[10]王任华. 隐喻认知视角的网络语言暴力[J]. 当代外语研究,2018,(04):58-63.

[11]辛斌,高小丽. 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4):1-5+16.

[12]师艳荣.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问题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2).

作者简介:(1998.10-)女,汉族,湖南,江西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三年级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