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对颈型颈椎病疼痛程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腕踝针对颈型颈椎病疼痛程度的影响

饶玲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七十科  江西  南昌  330006

摘要目的:分析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腕踝针干预对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交叉双盲法将2022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干预,实验组采用腕踝针干预,对比两组疼痛程度、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干预后VAS评分更低,且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腕踝针干预可减轻疼痛应激,符合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具有推行借鉴实效性。

关键词】腕踝针;颈型颈椎病;疼痛程度;满意度

颈型颈椎病是以颈部疼痛、僵硬为典型表现的疾病,该病首选保守治疗方法,近年中医在该病的研究上有较大进展,口服汤药、穴位埋线、小针刀等都有良好应用。针灸亦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重要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多数患者疼痛阈值较低,无法忍受针感,使得治疗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有学者提出使用腕踝针,该方法虽然只作用于腕踝部,却可以治疗全身疾患,且无任何针感,更容易被患者接受[1]。且腕踝针是基于经络循行与气血盈亏的规律,在特定穴位进行针刺,可以刺激经络,激活气血,加速血液循环,缓解气滞血瘀症状,从而具有减轻疼痛的效果[2]。本研究实际以我院收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为例开展对照实验,旨在明确腕踝针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有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采用交叉双盲法将2022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其中参照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1~62岁,平均(42.66±3.81)岁;病程8个月~7年,平均(3.72±0.39)年。实验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5~63岁,平均(43.10±3.29)岁;病程6个月~9年,平均(3.41±0.57)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干预,参照查体结果循经选穴,选择风池、百会、天柱、率谷、颈夹脊、外关等穴位,指导患者坐位后消毒,头部穴位使用0.25mm×0.25mm毫针,于穴位处斜刺入针。颈部与上肢穴位使用0.30mm×0.40mm毫针,

实验组采用腕踝针干预,选穴范围包括上4区、上5区、上6区等,上4区为腕横纹上距离两横指处,桡骨桡侧内外缘中部;上5区为腕背中央,腕横纹上距离两横指处,夹于尺骨与桡骨外侧缘中间;上6区为小指侧腕背尺侧缘,腕横纹上距离两横指处,与尺骨茎突对齐。具体根据患者症状表现选择,其中肩痛累及前侧选择上4区、上5区,肩痛累及背侧则选择上5区,上6区,以病变侧为入针。指导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将入针处皮肤周围用75%酒精消毒,使用0.25mm×0.40mm无菌针,针尖向近心端入针,快速平刺刺入皮下1.2~1.5寸,以针刺入松软无阻力,患者无酸麻、胀痛感为宜,埋针后以医用胶布固定,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5次一个疗程。

1.3研究指标

(1)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估两组疼痛程度,在白纸上画10cm线段,均分为10段,0分~10分分别为无痛到极端疼痛,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勾选相应数值。(2)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总分100分,85~100分为非常满意,60~84分为一般满意,0~59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数+一般满意数)/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18.0,计数资料(总满意度)以“%”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VAS评分)以“”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疼痛程度对比

研究组干预后VAS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两组疼痛程度对比

组别

例数

VAS评分(分)

干预前

干预后

研究组

30

6.52±1.02

3.16±0.64

参照组

30

6.40±0.95

5.07±0.88

t

-

0.472

9.614

P

-

0.639

0.000

2.2两组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两组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研究组

30

13(43.33%)

16(53.33%)

1(3.33%)

29(96.67%)

参照组

30

11(36.67%)

12(40.00%)

7(23.33%)

23(76.67%)

x2

-

-

-

-

5.192

P

-

-

-

-

0.023

3 讨论

中医认为颈型颈椎病归属于“痹症”“项僵”的范畴,其病机多因颈部气血不足,受外邪入侵,致使气血不畅,颈部筋脉失于濡养,则有屈伸不利、拘急挛缩、疼痛不舒的症状,干预重点在于通经络、活气血,加强代谢促进炎症吸收,控制疼痛症状[4]。基于该病病机,本研究提出应用腕踝针对症治疗。

本组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VAS评分更低,且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腕踝针的两个作用机制有关:①腕踝针具有神经反射调节功能,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刺激神经中枢,在传递调节功能中发挥作用,从而抑制前列腺素F2α释放,促进缓解痉挛的物质释放,实现止痛目的。②腕踝针是基于中医理论建立的特殊干预手段,中医将人体划分为6个区,其有24个与经脉、皮布联系紧密的针刺部位,而上4、5、6区针刺点与手三阳经脉、静脉腧穴分布点吻合,通过针刺可以调节气血,舒经活络,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患者疼痛应激减轻,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自然提升。

综上所述,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腕踝针干预可减轻疼痛应激,符合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具有推行借鉴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立师,何天翔,金富锐,等. 腕踝针联合三步推拿法对颈型颈椎病功能恢复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J]. 重庆医学,2022,51(2):267-270.

[2]蒋轶男. 腕踝针联合督灸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21,37(10):23-26.

[3]封蕾,黄双英. 腕踝针配合药罐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70-73.

[4]付盈悦,董龙聪,潘建翔,等. 腕踝针及其联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8,40(5):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