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谭书琼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几千年来,人们对月亮的想象很多。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中秋节是集中表达对月亮钟爱的日子,人们对月亮既崇拜又亲切,既可以赏月又可以玩月,还可以去问月,还可以上九天揽月,月亮又是人们忠实的朋友,从古至今一直陪伴着我们。古人用丰富的想象增添了多姿多彩的神话传说,体现了在中国人心目中月亮始终蒙上一层神秘而又浪漫的文化色彩。中秋之月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独一无二的美感,我们把最浪漫的想象,最隆重的仪式都献给它,让这轮亘古不变的明月成为永久陪伴我们的诗情画意。

主题词:端午 起源 文化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抒怀中秋的千古绝唱。中秋时节暑气褪去,万物澄清,“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团圆是中秋节永恒的主题,是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每逢中秋佳节,那一轮圆月就不再是科学意义上的天体了,突然变成了全天下华人的一个共同的精神坐标,人们总是借这一轮圆月,遥寄相思与深情。

一、祭月和拜月

先秦《周礼》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即仲秋”,说明中秋节起源于仲秋报谢的传说。因为中秋节是秋天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此时正好是庄稼瓜果成熟丰收之际,所以自然要向上天报告丰收的喜讯,故中秋也有庆丰收的寓意。

古人一般在春耕前要祈求一年有好收成,叫“春祈”,到仲秋丰收之后也要答谢上天的恩赐,叫“秋报”,合称“春祈秋报”。

到了唐代中秋节习俗逐渐开始形成,日期固定于八月十五日。且此时与秋分日相近,秋分时节也是丰收时节,延续了古人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美好生活愿望。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重要的生活愿景。

中秋节的另一个来源是古人有“朝日夕月”的传说。古代帝王在春分日早晨要祭日,在秋分日傍晚要祭月。春分秋分都是昼夜等分的日子,古人认为此时祭祀日月有特别关键的意义。但因为日期不固定,在秋分的当天不一定月圆,所以后来逐步演变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个距秋分最近的满月来祭月。

几千年来,人们对月亮的想象很多。嫦娥、玉兔、吴刚、蟾蜍、桂花树、广寒宫等等都是人们想象中的样子,这正是源于人们对月亮的一种崇拜和热爱。这些神话形象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很多体现。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帛画上就绘制了弯弯的月亮上有一个体形硕大的蟾蜍和一只奔跑跳跃,活泼可爱的兔子。从上古时期开始就存在对蟾蜍的崇拜,古人认为它虽然长得丑,但它的生殖能力很强,在古人的心目中有长寿和多子多福的象征。“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源自古人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和喜爱,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拜月也是古代中秋节里最重要的节俗,兴起于宋代的拜月风潮,人们在中秋之夜祭拜月神许下美好的心愿:男子祈求自己能够蟾宫折桂,独占鳌头;女子则祈求自己能够貌似嫦娥,美丽动人。

据古籍记载,明代和清朝的拜月活动这一天要准备很多瓜果和酥饼,家人相聚拜月之后互相赠送品尝。现在北京民间有拜兔儿爷习俗,也就是拜月,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此看出古人的智慧:用丰富的想象增添了多姿多彩的神话传说,体现了在中国人心目中月亮始终蒙上一层神秘而又浪漫的文化色彩,才让我们年复一年都有许多美好回味。

二、赏月和玩月

唐代赏月的风气逐渐流行,而且更接地气:可以赏月、观月、玩月。他们往往在中秋节召集亲朋好友一起赏月,逐渐给中秋增加了团圆聚会的意味。

到了宋代赏月的风气特别盛行。皇宫都城中秋之夜不宵禁,可以一直玩到天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之夜民间争占酒楼,又能饮酒,又能欢聚,又能赏月,玩月,笙歌远闻千里”。

中秋赏月必须有酒。李白有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玉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可见李白是诗人又是哲学家。古人和今月,今人和古月之间的关系,时空转换,变成了对人生宇宙的思考。

中秋节日饮桂花酒,食桂花糕的习俗。古人想象月亮上有一棵桂花树,因此月宫又叫桂宫、桂轮。西汉刘安《淮南子》引自《太平御览》就有“月中有桂树”、“吴刚伐桂”之说。在杭州一带传说月圆之夜会有许多桂子即桂花从月亮飘落到人间。“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代李清照《鹧鸪天 桂花》写道“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赞扬了桂花低调清雅却又内在高贵的独特品质。

中秋节也是阵阵稻花香中的丰年愿景,是千里共婵娟下的人月两圆满。“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月满中秋寄托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对故乡的思念,对团圆的渴望。

在杭州绍兴还有一个特殊的风俗:中秋时节观钱塘江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诗中告诉九重天请你不要上锁,我还要借着月色看潮呢。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潮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

八月正值鲈鱼、螃蟹肥美丰收之际,自然成为中秋里的应季美食。唐代赵嘏曾写道“鲈鱼正美不归去”,《红楼梦》中也写道:“持蟹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由此可见,食月饼、螃蟹和鲈鱼、西瓜逐渐成为中秋节俗之一,后来还出现了用桂圆莲子藕粉等制成的玩月羹,体现了在中秋家宴上人们齐享美食,饮酒赏月,共贺团圆的热闹情景。

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多人却不能在中秋团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因为不能团圆,所以才更期盼团圆。天上一轮明月衬托出人间的思念思乡的氛围,才更加深入人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既然相隔天涯海角,不能在彼此身边,也不能把手心里的月光送给你,那么我们就在梦里相见吧,有此时共沐月光这一刻,便心满意足了。

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中秋节就集中表达了对月亮钟爱的日子,人们对月亮既崇拜又亲切,既可以赏月又可以玩月,还可以去问月,还可以上九天揽月,月亮又是人们忠实的朋友,从古至今一直陪伴着我们。

中国人对月亮的好奇幻想从未停止过。从古代各种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登月科学考察,无不寄托着对月亮的美好憧憬和探索。

中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中秋佳节,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月两圆其实是中国人心目中对于幸福美满的一种最好的想象,也是人们美好心愿的一个依托,中秋节就是我们以月寄情的日子,借一轮中秋圆月把思念和深情传递给远方的亲人。

中秋之月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独一无二的美感,我们把最浪漫的想象,最隆重的仪式都献给它,让这轮亘古不变的明月成为永久陪伴我们的诗情画意。

中秋是一个雅俗共赏的节日。可以与家人一起宴饮赏月,也可以对月吟诗,把酒当歌,别有一番风雅意境。

中秋是一个享受秋天之美的好时节。折一枝怒放的桂花,赏一轮明净的秋月,用丰收的果实庆贺秋天的到来。

中秋之夜之所以如此特别,对中国人如此重要,因为它凝结了太多的心愿和情感,有对丰收的喜悦,有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团圆的期盼,所以在这个中秋节,让我们共盼家好人圆,幸福美满。

参考文献:

  1. 《唐宋诗词》选集
  2. 先秦《周礼》
  3.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
  4. 宋代《东京梦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