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操作”教学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四级操作”教学模式

王鸿婧

讷河市孔国乡中心学校  黑龙江省讷河  161300

论文摘要】 “四级操作”教学模式:营造氛围、探求新知、实践操作、发展创新。营造氛围就是进入新课前的“热身”,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兴奋神经激活。这一阶段与过去的导入截然不同。过去的导入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的载体,而“营造氛围”是以学生为主体,是在学习的自主参与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教学氛围。 “实践操作”主要是将认识的新知进行应用的过程,是一个体验过程。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在参与中求发展。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服务者。“发展创新”这一部分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教师设计综合性较强的训练题,重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开放性、求异性思维的能力。学生个性品质得以充分展示,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关键词体验 感悟 操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材的解说员。学生是课本知识的继承者。教给学生自主解决的都是那些单一的、重复的“知识性”的问题。学生成了接受结论,记住事实,机械运用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这样枯燥、机械乏味的教学模式下一些有灵性的“淘孩子”被淘汰了,一些有毅力的学生成了“书呆子”。我们的“好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东西源于何处,用于何处。走向社会后,成了没有灵性的“木头”。这就是说,我们过去的教育,是把学生当成了知识传承的工具。然而在知识经济高速膨胀的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中国人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继承“传统”,而是要发展,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我们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探求自然规律和奥秘的乐趣。

如今这一模式经不断地实践和调整,已在我校各学科教学中全面铺开,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将这一模式整理退出,以供参考。

四级操作教学模式

所谓“四级操作”即:营造氛围;探求新知;实践操作;发展创新。

(一)、营造氛围

这一阶段很重要,对于有效地进入新课起到“热身”的效果。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课的“热身”显得格外的重要。教师必须有效地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在浓厚的活动气氛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训练思维、增强竞争意识。从问题的设计上看,此环节可分四种形式:一种是课前有布置,是在学生搜集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是课前没有布置,但都是温故型的问题;第三种是竞猜性、创造性的竞答问题。第四种是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课前准备的能揭示本课主题的画面,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你可以设计“比一比,赛一赛”、“思维启动”、“看看谁行”等复习提问或预习检查性的练习。活动方式有趣味性、艺术性、科学性,可采取抢答、抽签答,小组合作等开发学生的猜想能力;可设计预习课题,通过学生课前的搜集、查询与实践等,阐述自己的结论与看法,介绍自己的资料信息等(以上设计的问题必须是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的。)教师可展示多媒体画面、音响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神经,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探求新知

这一过程的关键是情境的创设。教师可设计一组能提示“法则”的运算,也可以利用先布置学生准备好的教具,实验器材;可出示一组挂图或做好的卡片;或设计一组相关的问题等,让学生去操作、去观察、去体会、去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乐趣,师生都是活动的主体,生与生,师与生之间可相互评价,相互质疑。使学生充分品尝发现、创造、感悟带给人的快乐。

这是对“新知”再现“创造过程”的体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是情境的创设。它与间接地接受人类已获取的经验不同,重点是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一环节,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是过程的设计者,学生是过程的操作者。教师成为学生探究新知的服务者和参与者因此情境的创设必须具有严谨性、量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所以这一过程能增强学生获得新知的欲望,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获得新知的技能,为学生获得新知提供了基础,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可直接导致新知产生。所以这一过程“不以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为主要实践目标,而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为目的。”通过这一过程的操作,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推理、合作、归纳总结等。

(三)、实践操作

这是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操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在社会生产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体会到“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奥妙。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相应地设计和安排,题型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问题的现实性和深入性,实践的可操作性,可采用“试一试”“你能解决吗?”“思维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可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活动形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独立思考的品质,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互相理解,在尊重别人的同时,来丰富自己,校正完善自己,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又要学会表达自己,在参与中求发展。教师成为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服务者。

教师设计了一组提卡,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采取小组抽签答题的方式,通过师生的评价,在积分榜上打分,还设计了一组抢答题,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这两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此时所有的学生“感知敏捷、记忆牢靠、思维灵活、想象丰富,不断认识活动深化,学习效率和质量都比较高。”为下一步问题的深入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接着教师设计一组探究题,各组研讨热烈据理力争,最后,统一思想。各组代表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根据表现进行评定打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形成民主、平等、竞争的氛围。

最后教师让每组出一道题“考考你”。各组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出谋划策,将题写在出题板上,组与组互相叫阵考对方,氛围异常活跃,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强。团队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四)、发展创新

这一阶段只是对部分学生设定的,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的复兴,关键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本着这一出发点,我们设立了“发展创新”这一环节。

这里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开放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得以训练。对一些论点,现象进行剖析、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这是一个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用于创新精神的最佳阶段,优秀的学生得到了开发,另一部分得到了熏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