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3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刘霞,吴小艳*通讯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〇五医院消化内科一病区     上海  200052

【摘要】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并制定护理对策。方法 纳入20208~20228本院PICC治疗的肿瘤117例患者病历资料,根据其是否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为非感染组(96例)与感染组(21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年龄60岁、化疗次数5次、PICC留置时间60d、导管移动、合并糖尿病及导管维护延迟均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致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众多,其中包括导管移动、化疗频率、留置时间和糖尿病等因素。临床上,针对这些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

【关键词】肿瘤;风险因素;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现如今临床针对肿瘤患者化疗治疗较常见的输液通道[1]。该输液通道经过一次穿刺后可完成多次、长期输液的需求,具有降低穿刺风险、留置时间长等优势。但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抵抗力低下,且长期化疗,再加之PICC属于侵入性操作,极易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3]。该病主要是指血管内植入导管或拔除导管48h内出现真菌血症或菌血症,在排除导管外明确致病源基础上合并感染症状,例如寒战、高热等,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引发死亡[4]。为此,针对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及时开展有效的预防护理对策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08~20228本院PICC治疗的肿瘤117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性61,女性56例,年龄20~68岁,平均(48.67±3.46)岁,导管留置时间15~98天,平均(42.85±7.24)天。入选标准:患者意识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书;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肿瘤;感染组患者符合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伴有感染病灶;具有血栓史、严重出血性疾病;具有皮肤破损、穿刺点破溃。

1.2 方法

详细记录患者PICC维护状况,主要包含一般资料(性别、年龄、PICC留置时间)、单次置管、穿刺次数、导管移动、化疗次数、导管维护频率、导管维护地点等。

1.3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n(%)用于表达计数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将单因素存在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进行分析,P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因素分析

根据其是否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为非感染组(96例)与感染组(21例),年龄、单次置管穿刺次数、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次数、合并糖尿病及导管维护频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因素分析

项目

非感染组(96例)

感染组(21例)

χ2

P

年龄(岁)

<60

63(65.62)

6(28.57)

9.778

0.002

≥60

33(34.38)

15(71.43)

性别(例)

51(53.12)

10(47.62)

0.209

0.647

45(46.88)

11(52.38)

单次置管穿刺次数(次)

1

68(70.83)

4(19.05)

19.523

0.001

≥2

28(29.17)

17(80.95)

PICC留置时间(d)

<60

57(59.38)

7(33.33)

4.716

0.030

≥60

39(40.62)

14(66.67)

导管移动

25(26.04)

13(61.90)

10.106

0.001

71(73.96)

8(38.10)

化疗次数(次)

<5

49(51.04)

4(19.05)

7.118

0.008

≥5

47(48.96)

17(80.95)

合并糖尿病

37(38.54)

15(71.43)

7.548

0.006

59(61.46)

6(28.57)

导管维护频率

正常

74(77.08)

10(47.62)

7.387

0.007

延迟

22(22.92)

11(52.38)

2.2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多因素分析

年龄≥60岁、化疗次数≥5次、PICC留置时间≥60d、导管移动、合并糖尿病及导管维护延迟均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多因素分析

变量

β

SE

wald χ2

OR

95%CI

P

年龄≥60岁

1.017

0.462

4.853

2.766

1.118~6.842

0.027

化疗次数≥5次

1.274

0.432

8.764

3.580

1.537~8.334

0.003

PICC留置时间≥60d

1.261

0.438

8.224

3.519

1.490~8.324

0.004

导管移动

1.335

0.422

10.002

3.801

1.660~8.690

0.002

合并糖尿病

0.841

0.327

11.782

2.421

1.557~3.518

0.001

导管维护延迟

1.114

0.423

6.957

3.043

1.332~6.962

0.008

3 讨论

由于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操作简便的特点,因此在需要长期输液治疗,如化疗和肠外营养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然而,PICC作为一种有创措施,可能会引发机械性损伤和血栓等并发症,其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尤其在肿瘤化疗患者中较为常见[5]。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不断增加,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来防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化疗次数≥5次、PICC留置时间≥60d、导管移动、合并糖尿病及导管维护延迟均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对患者的免疫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此外,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机体功能和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因此免疫功能也相对较弱。肿瘤患者一般需要进行周期性化疗,这使得PICC在患者体内留置时间较长。PICC是一种有创性操作,可能导致血管内形成血栓和纤维蛋白沉淀物[6]。这些因素为病原体入侵提供了条件。因此,患者置管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感染;PICC的留置过程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留置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维护,否则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对于患有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来说,这些疾病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和减慢循环速度,相较于没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这类患者在置管后更容易感染。

经上述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首先,应建立一个全面的PICC管理小组,并为小组成员提供相关培训,同时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在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采取紫外线等方法对环境进行消毒,以确保穿刺环境的无菌和安全[7]。此外,穿刺操作者还应佩戴无菌帽、口罩、手套和无菌手术衣等,患者也需佩戴无菌帽和口罩,并用无菌巾包裹身体,以协助形成一个无菌工作区域,进一步降低感染的风险。选择穿刺部位时需谨慎考虑,应根据解剖特点来确定。在右上肢中,静脉穿刺的首选位置是靠近上腔静脉的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点,因为它不仅距离上腔静脉较近,而且该部位的静脉瓣相对较少,这有利于导管的插入。其次,肘部正中的静脉和头部的静脉也可作为选择的穿刺部位。为了减少穿刺入口的暴露时间,穿刺过程需要轻柔、稳定和准确,以尽量达到一次成功。根据首次PICC穿刺后渗血程度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对于0-1级渗血者,手术后的72小时内,可以继续使用无菌纱布(4~6层)进行压迫止血5分钟,并使用藻酸钙伤口敷料加纱布垫固定,同时做好班班交接和观察工作。如果渗血程度较小,可以先不进行干预,在72小时后再进行敷料更换,以避免频繁换药导致已结痂、愈合的穿刺伤口再次受损和出血。对于Ⅱ级渗血患者,在纱布压迫基础上可以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多位学者[8]的研究表明,绷带加压包扎可以有效预防穿刺点的渗血。在绷带加压包扎时,要注意松紧度,大致为能放入一横指,并密切观察肢体局部的血液循环,以防止绷带包扎过紧造成肢体血流受阻和局部肿胀。对于活动后出现渗血加重的患者,需要指导家属停止相关被动活动,并进行体位调整、叩背等操作,以避免对置管侧肢体施加压力。对于持续渗血的患者,可以使用明胶海绵进行干预。明胶海绵是一种质轻、柔软且多孔的海绵,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止血作用,常用于局部止血。在PICC穿刺点,可以先使用局部无菌纱布进行压迫止血5分钟,然后使用明胶海绵进行按压,以获得更好的止血效果。同时,要严格按照无菌原则及时更换被血液污染的无菌敷料,以避免局部及导管性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此外,还需注意避免皮下血肿的形成,以及降低后期感染的风险。在查看导管或更换敷料之前和之后,医护人员应特别注重双手的清洁程度,手套不能代替规范的洗手步骤。在PICC留置过程中,需要对导管进行定期评估和维护,并认真观察患者置管管口部位的皮肤状况,例如是否发生红肿、渗出等。同时,还需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如是否出现发热,并记录导管的植入长度。维护导管过程中还需要限制患者周围的人员活动,并定期更换穿刺部位的敷贴。

总而言之,肿瘤患者在进行PICC置管后面临着多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因素,为了最大程度地预防导管感染的发生,临床上应该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童语,林琴,李旭英,等. PICC维护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措施应用现状调查[J]. 护理学杂志,2023,38(3):49-53.

[2] 杨涛,陶胜茹,代蕊. PICC透明敷料更换频率对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21,42(2):219-224.

[3] 陶雍,毛静玉,薛嵋,等.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J]. 中国护理管理,2022,22(11):1718-1721.

[4] 韩娜,孟宪静. 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效果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25):3440-3445.

[5] 李珂,杨振楠. PICC相关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5):551-554.

[6] 戴凡,吴传芳,谭创,等.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最佳证据实施现状调查[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2,21(8):774-780.

[7] 郝其艳,王炜. 肺癌化疗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3,31(9):64-69.

[8] 陈欣,温贤秀,夏琪,等. 经三种路径置入CVC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四川医学,2021,42(11):1155-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