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助力银行业务全面风险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数字化转型助力银行业务全面风险控制

杨璐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610074

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和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从政策层面看,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先后印发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指出全面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数字化技术能够在银行的精准营销、智能审批、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探讨中小商业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嵌入银行信贷合规准入、审批及贷后风险管控等环节,助力于授信业务的全面风险控制,提升效率和精准性,同时降低人为的操作风险和潜在的道德风险。

一、数字化助力业务流程

首先,结合银行授信业务系统、非现场审计系统等数字化平台,主要从贷前、贷中、贷后三大授信业务流程,提出一些数字化助力授信业务全面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贷前业务受理-精准营销

流程现状:

目前,银行授信业务,尤其是对公授信业务,因各借款企业个性化明显、匹配的产品线较多,不易设计为标准化业务,故其受理和调查过程仍较为传统。体现为:

1、现场调查和受理流程

认识客户→调查了解客户→准入判断→初步方案

2、银行常见内部操作流程

此环节的常见流程为:收集客户资料及获得客户授权-借助银行内部系统及行外信息平台了解客户-撰写调查报告-取得相关银行内管理部门的准入许可-录入业务操作系统-上传客户信贷资料及调查报告-业务报审。

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1、人为判断的效率损失。在现场调查和受理流程中,借款企业的合规准入、产品方案设计等工作,现主要凭借银行营销人员人为判断,但受制于人员专业能力的不同。此项工作需要对内外部监管政策、银行每年的授信政策和业务导向、各项产品政策比较熟悉,但营销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如偶尔判断错误导致业务流产,可能造成客户资源或银行的效率损失。

合规科技:通过合规科技的介入,设计对借款人准入判断的数字化模块,在模块内嵌入内外部最新合规政策及准入制度、产品政策等,通过系统对借款企业逐条分析打分,作出是否符合合规准入进行初步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匹配不同的产品方案,给出备选产品方案。最终,由银行的经营单位与客户充分协商后,选取最优方案。

2、银行内部操作流程亟待简化。从常规操作流程图来看,在如“内外部信息收集”、“上传报审材料”、“录入系统报审”等操作步骤涉及部分重复性工作,给经办人带来较大工作量。

建议可通过一次扫描上传的操作,系统自动读取扫描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生成系统内的信息,同时系统自动提示资料的缺失情况并进行强控,避免因基础资料不齐影响后续流程;另外,系统将抓取的信息形成调查报告初稿模板,营销人员在此基础上再对初稿内容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二)贷中环节-智能审批

在评审审批环节,业务流程一般为:

判断本次贷款品种与银行授信政策的匹配度-判断本笔业务的权限归属-人工核对调查报告与客户资料的匹配度-分析判断本笔业务的风险点和缓释因素(参考调查报告),-给出初审意见-相应权限的审批和贷审会审议流程

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1、人为判断的内容较多且易出错。贷中的评审审批环节,对合规准入、方案合理性、经营主责任人、审批权限等的内容,多由评审和审批人员人工判断,存在人为遗漏或判断失误的可能,建议在业务系统中设置智能判断规则,不定期根据外部监管、总分行相关要求对系统模块做出维护和更新,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合规准入的二次核查及各项权限的判断。

2、目前对经营单位的报审业务,风险点和消减因素等的判断,主要依靠评审审批人的专业和经验判断,可能潜藏道德风险的隐患。可在业务系统中嵌入过往案例、风险案例、授信政策、产品政策、行业信息、行业典型财务特征等内外部信息,通过大数据系统对不同行业的财务和其他关键指标的对比分析,对可能性风险点进行提示及打分,同时设置风险底线分数,对低于底线的机控阻拦。通过类似的一系列智能审批手段,协助评审审批人员对企业风险情况和业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最终形成更专业、客观和精准的审批意见。

(三)贷后管理及风险控制

在贷后管理环节,以一般五级分类正常的公司业务为例,流程主要为:

取得放款支付材料-按频率进行贷后检查-定期押品重估(视需)-定期行内企业评级-风险等级调整(视需)-预警(视需)-部分还款或全部结清

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1、贷后频率多为人为控制,易出现遗漏。建议业务系统内可嵌入每笔业务的审批通知书要求和产品要求,自动匹配贷后频率及贷后资料收集、贷后动作要求;或在业务获得最终批复后,由银行的风险管理部在系统中设置其贷后频率和具体的贷后管理动作要求,后续由系统做出提示和操作规范性操作的控制;同理,如该业务品种涉及需押品重估或企业评级的更新,也由系统根据相关业务规则做出提示和控制。经办人如未以上设置要求执行,则系统内不可保存及向下一流程提交,提示本次贷后工作未完成。

2、贷后材料较多且零散,导致多方人员工作负担繁重。建议主业务系统可关联银行的其他内部数据系统,提取借款人相关信息,减轻人为收集材料的工作量;同时,经借款人授权同意后,同步整合外部评级、工商、法院、企业财报等外部数据信息。最终汇总内外部信息后,结合不同行业的大数据信息,对企业检查期间的数据波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针对数据异常的情况做出提示,要求贷后管理相关部门对其开展重点的核实调查。

利用数据和流程的自动化,可减轻银行经办人员及借款人的贷后工作量,同时提高贷后管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确保及时发现借款人的经济变化状况,进而协商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

二、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

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银行还应重视开发利用授信风险控制方向的复合型人才资源,他们才是最终实现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首先,银行应重视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内部培养,可在各支行及部室推选出数字化风控储备人才,开辟多种线上线下培训通道,定期培训和考核员工关于风险判断、分析以及监测的能力,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部门员工队伍;其次,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将数字化能力分层级纳入银行内部相关人员的考核中,对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有利于员工保持在数字化风控方向自我提高的驱动力。通过上述几个方面来填补中小商业银行在复合型人才队伍上的空缺,有效地解决当前数字化转型与员工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习书记反复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如果银行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中小商业银行需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不断进取,发挥其灵活经营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跟上金融时代变革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