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丝绸产业发展兴衰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淄博丝绸产业发展兴衰的几点思考

许欣然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山东淄博 255300

摘要:淄博作为中国丝绸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丝绸产业作为其传统专业,几经盛衰。当前,正值地方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需要在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大赋能行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传统优势产业的潜能,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振兴。

关键词:淄博 丝绸 产业

一、淄博丝绸发展历史

(一)古代淄博丝绸

淄博是中国丝绸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临淄龙山文化遗址的填土中,就发现了织物的痕迹。周村出土文物中纺裁、骨针等遗物较多。夏、商时代,淄博已经能够缫制出较细的丝,织出像纨一样较精细的织物,并以蚕丝、檿丝进贡。西周时期,齐国丝织技术已经很发达,他们把丝织品加工成各种服装行销各诸侯国,被视为珍贵商品。《史记》记载:齐冠带衣履天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力发展蚕桑技术,出现了遍地桑园、处处养蚕的景象;丝织技术迅速发展,可以生产素、绢、绫、纨、锦等彩色高级织物,丝织品通过海路输往朝鲜和日本。

汉代,朝廷在临淄设立了三服官一职,负责制造皇室用丝绸产品。从新疆出土的织物看,淄博产的丝绸已经输往中亚各国。淄博也成为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盛唐时期,唐代山东丝绢在外销丝绢中依然占着重要地位。……就各地丝绸向长安集中的情况看,山东更是全国第一。

明清时期,周村丝织手工业和丝绸贸易逐渐发展起来。明万历年间,周村丝织手工业为五大行业之首。

(二)近代淄博丝绸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梦魇,1875年,周村出现了民族资本丝织手工工厂,丝织业从家庭副业向专业化生产发展。1900年,周村有机坊20多家,拥有木机100余台。

1840年到1930年,淄博桑蚕生产呈上升趋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淄博全境养蚕户最高达到3.6万家,蚕茧产量达265万斤,成为全省重要产区之一。而1930年到解放前,受战乱及人造丝的影响,淄博丝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

(三)现代淄博丝绸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后。淄博丝织业迅速发展,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到1985年,全市丝绸系统共有9家企业,职工8103人,并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14648万元,利税1454万元。在丝绸工业总产值、桑蚕丝及丝织品产量、出口创汇、商品流通额都占山东省丝绸行业的三分之一以上。为山东省丝绸出口生产基地,为中国丝绸重点城市之一。

1996年,受市场环境、体制变化和国有企业特有矛盾的影响,丝绸产业走入低谷,全行业效益下滑,淄博市丝绸行业亏损4303.2万元。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丝绸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变,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从国有经济向民营经济的转变。淄博市丝绸行业改革改制、破产重组取得了进展。先后组建了淄博大染坊丝绸发展有限公司、淄博海润丝绸发展有限公司、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很长一段时间,淄博丝绸系统是生产增长,效益下滑,企业经营困难。但淄博丝绸通过拉长丝绸产业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提升企业效益。

二、淄博丝绸发展兴衰分析

(一)淄博丝绸发展衰落的主要原因

1.市场环境因素。上世纪90年代,受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因素影响,淄博丝绸行业利润急剧下滑。特别是1996年,国际市场需求下滑严重,全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2.体制机制因素。企业由原先按计划生产,到90年代初期自主经营权放开,市场放开搞活,企业原有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加上国有企业自身一些管理问题,导致90年代淄博国有丝绸行业企业整体效益下滑,部分企业进入停产、政策性破产等状态。

3.原材料供求因素。1990年前,淄博全市年需茧丝原料4000多吨,计划供应缺口在1/3以上。由于蚕茧市场混乱,山东省桑蚕茧减产和外流,供应计划不能实现。1994年,全市流失蚕茧149.2万斤,减少利税收入180多万元。造成茧质下降,危及工业市场。1996年,蚕茧价格下调,淄博市出现大面积刨桑,桑园面积减少1000公顷

4.东桑西移东绸西移。2006年,商务部决定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西部地区在积极承接国家产业转移的同时,大力推进东绸西移2005年,广西蚕茧产量登上全国榜首。之后连续7年全国第一。2010年,广西生丝产量跃居全国第一。2011年生产生丝1.76万吨,高于世界蚕茧第二大国印度。

(二)淄博丝绸发展衰落的影响

1.人才的流失。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十余年,淄博丝绸行业企业处于改制阶段。企业长时期处于停产、破产或被兼并状态,大量丝绸人才下岗、转岗,造成人才流失。1999年,淄博制丝厂、淄博丝织一厂等5家国企改制组建为新的企业,2家厂(站)被兼并。2003年,有近7000人领取到了一次性安置费。这其中,只有2000多人重新回到丝绸行业。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

2.生产技术流失及落后。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十余年,淄博丝绸企业大部分面临的是处置债务、企业转型等问题,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加之人才的流失,从而导致生产技术流失及落后。

三、淄博丝绸发展兴衰的启示

(一)要强化品牌观念。与苏州、杭州丝绸相比,淄博丝绸仅仅是个地方品牌。杭罗织造技艺2009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杭州丝绸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淄博丝绸尽管有瑞蚨祥”“大染坊”“旱码头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识别标识,但与苏杭相比,知名度低,没有自身的特色。因此,淄博丝绸既需要打造名企,也需要打造名品

(二)强化规模意识。没有规模就难有影响力。2015年全国丝绸行业产值大约在2000亿,浙江占一半,杭州占其中绝大部分。而1987年建立的杭州丝绸城,2009年,被特批更名为“杭州中国丝绸城”,成为第一个国字号丝绸城,600余家丝绸企业进城营业丝绸也成为游客到杭州最爱买的产品。2008年,全国仅4家丝绸企业获得北京奥运会的特许商品经营权,而杭州占了3家。中国丝绸博物馆、全国丝绸信息中心、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国字号机构都设在杭州。杭州已连续举办多届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中国国际丝绸论坛,民间丝绸文化活动更是活跃多彩。因此,对于淄博丝绸产业发展来讲,需要强化平台思维,以现有的大染坊、海润等丝绸企业为平台,推动实现规模化增长。

(三)坚持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淄博丝绸行业要想重振雄风,就必须在技术和设计创新、营销创新、制造模式创新上下功夫。创新的前提,是人才与技术的聚集,因此,地方政府做好人才引进、老工匠汇集工作,同时对创意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四)做产品更要做文化。丝绸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丝绸文化,在新时代淄博丝绸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杭州丝绸发展较好,与其浓厚的丝绸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淄博丝绸要借助淄博打造文化名城这一历史机遇,通过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产业、文化资源,培育扶持丝绸创意企业,实现丝绸产业的集群优化。

参考文献:

[1]齐涛.丝绸之路探源[M].齐鲁书社:山东,1992.08.

[2]焦连栋.淄博丝绸志[M].中国文联出版社:北京,2011.2.

作者简介:

许欣然,1983年1月,男,汉族,山东省肥城市,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经济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