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模式下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9
/ 2

医共体模式下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肖俐

成都市武侯区簇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医共体模式下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自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采用居民首诊情况调查表对我县医共体覆盖地区的500名居民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其分为有首诊意愿及行为组(284名)和无首诊意愿及行为组(216名),对比两组居民一般资料,分析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首诊意愿及行为组居民年龄<50岁、身体状况差、医疗保险类型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基层医共体就医相关制度认知好、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率高于无首诊意愿及行为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身体状况、医疗保险类型、对基层医共体就医相关制度认知、家庭人均月收入均是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医共体模式下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较高,但是,受居民对基层医共体就医相关制度认知度不足、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不高,对此,需要基层医院开展医共体就医相关制度宣教。

【关键词】医共体模式;首诊意愿;行为

医共体指的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对县乡两级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整合,使县乡两级医疗卫生资源形成一个整体的医疗体系,以实现乡级医疗卫生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最大化发挥,从而促进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逐步提升[1]。医共体不仅是当前就医的新兴模式,同时也是构建基层首诊制和县乡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的主要突破点,对形成有序、科学的医院分级诊疗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笔者对医共体模式下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能促进基层医疗服务资源纵向流通,进一步提高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现将调查过程及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采用居民首诊情况调查表对我县医共体覆盖地区的500名居民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其分为有首诊意愿及行为组(284名)和无首诊意愿及行为组(216名),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均为医共体覆盖地区常住城乡居民,(2)研究对象年龄均≥18岁,(3)研究对象均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1)既往参与过居民首诊情况调查者,(2)存在认知、沟通功能障碍或无法完成调查者。

1.2方法

根据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设计居民首诊情况调查表,经分析,居民首诊情况调查表KMO值为0.795,Cron-bach'sα系数为0.714,表明该调查表的信效度良好。然后,采用调查表对居民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医疗保险类型、对基层医共体就医相关制度认知、家庭人均月收入等一般资料进行调查。

1.3观察指标

对比有首诊意愿及行为组和无首诊意愿及行为组居民的一般资料。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1. 结果

2.1有首诊意愿及行为组和无首诊意愿及行为组居民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性别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首诊意愿及行为组居民年龄<50岁、身体状况差、医疗保险类型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基层医共体就医相关制度认知好、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高于无首诊意愿及行为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有首诊意愿及行为组和无首诊意愿及行为组居民的一般资料对比

一般资料

有首诊意愿及行为组(n=284)

无首诊意愿及行为组(n=216)

x2

P

性别

150(52.82)

113(52.31)

0.082

>0.05

134(47.18)

103(47.69)

年龄(岁)

<50

190(66.90)

115(53.24)

9.287

<0.05

≥50

94(33.10)

101(46.76)

身体状况

32(11.27)

63(29.17)

9.148

<0.05

一般

85(29.93)

73(33.80)

167(58.80)

80(37.04)

医疗保险类型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81(28.52)

157(72.69)

8.526

<0.05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203(71.48)

59(27.31)

对基层医共体就医相关制度认知

143(50.35)

68(31.48)

8.218

<0.05

一般

76(26.76)

93(43.06)

65(22.89)

55(25.46)

家庭人均月收入(元)

<3000

91(32.04)

152(70.37)

9.763

<0.05

≥3000

193(67.96)

64(29.63)

2.2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身体状况、医疗保险类型、对基层医共体就医相关制度认知、家庭人均月收入均是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相关指标

B

S.E.

P值

OR值

95%CI

年龄

0.85

0.24

0.007

1.04

1.02-2.83

身体状况

1.06

0.17

0.023

1.02

1.01-2.98

医疗保险类型

0.39

0.05

0.016

1.01

1.00-3.47

对基层医共体就医相关制度认知

0.06

0.17

0.034

1.15

1.12-2.94

家庭人均月收入

0.05

0.28

0.015

1.09

1.03-2.95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身体状况、医疗保险类型、对基层医共体就医相关制度认知、家庭人均月收入均是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下面具体说说各因素的影响:(1)年龄,年龄<50岁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高于年龄≥50岁者,这是因为年龄较小居民对医共体这一新型医疗模式的接受度较高,从而能提高其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2)身体状况,身体状况差的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高于身体状况好的居民,这主要是因为身体状况差的居民就医选择多倾向于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资源,而医共体模式下居民基层首诊能够满足其需求,从而能提升其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2]。(3)医疗保险类型,医疗保险类型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高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居民,这是因为医共体模式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对县乡两级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整合,在医疗过程中,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比例进行了划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比例高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比例,因此,医疗保险类型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高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4)对基层医共体就医相关制度认知,对基层医共体就医相关制度认知好的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高于认知差的居民,这是因为基层医疗机构对医共体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导致不少居民不理解医共体模式下就医相关制度的核心理念,包括基层首诊制度,从而导致其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不高。(5)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高于收入<3000元的居民,这是因为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有较好的能力去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倾向于选择级别高的医疗机构,从而使得其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较高[3]

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就需要基层医疗单位加大对医共体政策的宣传力度,帮助广大居民理解医共体模式下首诊制度的核心理念,尤其是高年龄、身体状况好、医疗保险类型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居民,以提高其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另外,还需适当降低居民基层就诊费用,才能提升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敏,张淑娥,时宇,等.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的地方政府县域医共体创新实践影响因素及其组合路径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0):1254-1260+1268.

[2]姚心怡,温宗良,卢亚娟,等.县域医共体背景下远程医疗推广策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03):152-155+206.

[3]吕凯,周娜,吕巧红,等.医共体模式下海岛居民基层首诊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与康复,2023,22(09):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