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地方本科院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9
/ 2

浅议地方本科院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万顺利

(1.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日益旺盛。本文在综述各类各层次本院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的基础上,针对我校目前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校建设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大学及环境科学专业可授予工科学位大背景下以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目标,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系统科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环境科学生态环保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1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环境学科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环保事业的强力推进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各类各层次高校相继开设环境类专业,每年步入社会的该专业毕业生也逐年增加,专业人才的供给量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生态环境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压力,但人才的适配性始终是困扰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生态环保行业对能在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强烈,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普遍存在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理论实践脱节等问题,很难适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的供需矛盾引发了国内高校的高度重视,很多高校都在反思人才培养过程,并探索环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调整与改革创新。笔者在研究各类更层次高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与重点。

国内各层次高校的改革进展

2.1 双一流高校的改革

有的高校以激发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及实践创新意识为目标,建成了理科工科融合渗透的学习认知教学体系,主要措施有多元化拓展认知实习基地,开展研究性认知实习项目,制作认知实习教学视频,健全认知实习考评机制,充分表达认知实习的成果等[1]。部分高校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构,瞄准以污染控制工程为主,生态学为补充的定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而在实验课程开发上,通过优化调整实验内容,加强教师的参与,建设开放型实验室等措施,建成了一套更为科学全面的综合实验培养体系[2]

2.2 省属重点的改革

部分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构建了 “2+1+1”的人才培养思路与模式,“2”指前两年的通识教学阶段,实现学生对环境类专业的初步认知,第一个“1”指专业必修课学习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批判思维,最后一个“1”为专业特色教育年, 重点开展专业实践强化[3]。河南高校秉承“重视基础, 文理交叉, 综合培养为主, 分流培养为辅”的思路,在开展化学、环境规划管理、环境监测评价等方面综合培养的基础上,执行模块化分流培养方案[4]。西安高校以地方特色环境问题、学校特定专业背景等为切入点,对环境学科进行交叉重组,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以特色人才培养铸就人才的高竞争力[5]。兰州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行 “两阶段创新实践教育”,学生高度认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未来就业和继续深造前景满怀信心[6]

2.3 地方本科高校的改革

有的学校以现代化的讲座式案例式教学取代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并且突出了实践考核,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奠定了基础[7]。重庆地方高校结合以学生毕业就业为导向,将人才培养划分为环境工程治理和环境监测与评价两个方向,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突出与就业能力相适宜的培养重点[8]。还有学校深耕在毕业论文领域,精耕细作,以毕业论文为抓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论文写作、成果表达等综合能力,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9]

3 地方本科高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改革方向

    虽然诸多与我校类似的地方性新生本科院校在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一些探索性改革研究,但总体上仍均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加快调整完善,具体分析如下。

3.1 人才培养方案亟待完善匹配应用型培养目标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研究不深不细,无法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路径。部分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环境类专业的需修学分过高,课程任务繁重,基础通识课程比重非常大,必选修课程种类业各不相同,而专业课程多数以理论课为主,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教育严重不足,仅有的实验课程也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居多,无法构建学生动手实践的实际场景。基于此,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吸纳转化兄弟院校的办学思路,紧扣专业办学目标不断优化完善培养方案,大幅减少基础课程的占比,提高专业课程的比重,尤其注重增加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的比重,并丰富实践内容。

3.2 基础教学设施亟待提升,构建现代化教学体系

    部分地方院校环境类专业受办学条件所限,仍沿用大班制教学模式,教学互动难度大,效果非常不理想,且实践场所及相关设施设备均配备不足,生均占用数较低,实践教学难以正常开展,效果和预期相差很大。各高校应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科学统筹谋划,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完善场所、设备、设施等教学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可尽快实施小班制教学。

3.3教师教学方法亟待改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部分高校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满堂灌、填鸭式阶段,教师眉飞色舞的讲、学生昏昏沉沉的听,内容枯燥乏味,学习毫无兴趣,教学效果很差。教师应积极探索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光、电、音、影等多元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具象化的表达抽象空洞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3.4实习实训基地亟待扩充,拓展一线教学场景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受条件所限,对口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均不高,很难发挥理论结合实践的催化剂作用。应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挖掘潜力,快速提升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真正实现沉浸式实习,使实习基地成为真实的大练兵场所,以实际场景的真实操作,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在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5教师科研能力亟待增强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早已成为共识。地方高校由于科研氛围不浓、申报项目困难、科研条件不足等因素,教师的科研工作及科研能力均不足,这便使教师把握行业最新研究动态的能力相对欠缺这些高校应尽快加大科研工作的投入,广泛发动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以此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4. 结语

为适应社会需求,各类各层次高校环境类专业均在积极的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而大多数高校的改革都是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摆在首位,通过改革,近年来全国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也应清醒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改革永远在路上,要聚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与时俱进的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参考文献

[1] 黄菊文,乔俊莲,朱昊辰, 等. 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培养创新性拔尖人才[J]. 实验室科学,2017, 20(1),220-223.

[2] 程翔,孙德智,王毅力,等.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2017, 35(01),35-38.

[3] 王艳,李学军. 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 28(01),126-128.

[4] 翟秋敏,郭志永. 理科特色环境科学专业培养体系的建设[J]. 安阳师范学院报, 2010,2,138-140.

[5] 杜红霞,王丽,张军.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49,127-128.

[6] 任学昌, 常青, 赵保卫.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两阶段”创新实践教育[J]. 科技创新导报,2010, 35, 185.

[7] 张秋根,熊辉,魏立安.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内容优化[J]. 江西化工,2011,  1,  21-23.

[8] 张殿敏,刘松. 浅谈环境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J]. 科教文汇. 2023(18), 119-122.

[9] 余顺慧, 付川.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探索[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6(06),185-187.

基金项目:黄山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20JXYJ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