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下储备土地资源调查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30
/ 2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下储备土地资源调查的思考

才仁旦珠

   青海省自然资源遥感中心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发展,作为旨在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对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方式,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兼具经济责任与资源环境审计双重属性。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储备土地资源调查存在的问题,其次探讨相关建议,以期为提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质量与效率给予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能力

引言

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与利用是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履行“两统一”职责的核心内容,然而在实践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即:资产所有权代理人在行使资产配置、利用、收益、储备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依法保护资产、防止损害、损害索赔等维护所有者权益的责任。只有权利与责任相匹配,“两手都要硬”,才能创新完善自然资源部门履行所有者主体职责的机制。特别是对自然资源损害的及时发现、核实及价值追偿、起诉等责任。

1当前储备土地资源调查存在的问题

1.1自然资源资产损害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

自然资源资产损害可能是环境污染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利用方式不合理造成的,还有可能是对一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对另一种自然资源的损害。如因地下工程建设或者采矿疏干排水,致使水源枯竭、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建设或者采矿单位等应当采取补救措施。由于造成自然资源资产损害的原因较为复杂,在具体的损害中需要“赔偿”,还是需要“补偿”,在法律上需要更明确的界定。

1.2资产转化通道尚未完全打通

当前,各类自然资源专项调查侧重于自然资源的实物量属性调查,在不同资源门类的专项调查成果中,有关监测进展、统计口径、相关标准等的成果仍有差异。同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仍处于试点阶段,资产清查成果应用不明等因素使得自然资源管理从“资源”管理转向“资源+资产”并重的管理通道尚未完全打通,从而导致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体现不足、“资产化”属性显化不充分。因此,在资产报告编制过程中,无论是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量还是价值量,资产报告反映情况均存在不足。如,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准确度有待提升,“资产”属性特征不明显,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在“资产化”方面的属性、信息与应用方向有待明确。

1.3审计方式具有一定局限

从政策落实、法律法规执行、项目建设、自然资源资产财务报表、资金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审计方式进行分类。过去以“人工审计+查阅文件+实地勘察”为主的审计方式耗时较长,工作流程繁琐,审计效率低下。在传统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资源——环境”状况对比的新思路,即从政策层面上,对其执行过程中环境状态的变化进行系统地研究。现有的审计手段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实施难度大,效率低,难以适应各种类型的资源资产在不同地域的需求。所以,审计机关要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改进审计方式,标准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与品质。

2相关建议

2.1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的法律体系

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体系,以严厉追究损害责任为导向,进一步强化责任主体的赔偿责任,提高违法成本,实现后果严惩的制度内涵。同时,以民事诉讼、公益诉讼等手段推动和加快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和修复等,形成对行政管理的有力补充。明确自然资源资产损害的法律定义,明确界定损害赔偿和补偿的法律要求;明确举证责任、现场勘验、评估鉴定、损失认定等法律程序,以及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损失的救济方式;赔偿范围应覆盖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2.2强化数据要素保障,夯实资产管理基础

一是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基础性工作,深入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统一资产核算的口径、标准,完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分等定级及价格体系建设,摸清国有自然资源资产“资产化”价值属性家底。二是以切实履行所有者职责为核心,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清单制度体系,划清权责利边界,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权能属性及其行权主体。三是在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统筹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基础上,构建资产管理信息化技术体系,加强对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四是整合、衔接各部门掌握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数据,明确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质量、用途、分布、所有权等反映实物量属性的信息,掌握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成本、价格、收益、使用权等反映资产化属性的信息,推动实现全面、客观、科学、准确评估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目标。

2.3运用新技术进行审计

由于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类型繁多,数量庞大,地域分布复杂,造成了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收集困难,且信息不完整。要将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新的审计技术相融合,进一步挖掘大数据的优势,为相关单位提供更为完整、精确的审计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能够让审计的数据变得更具公平性,让审计的结论变得更有说服力。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运用3S技术、无人机采集现场图片、视频等信息,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地理位置、空间大小进行绘制,并展开数据采集、储存、处理及分析,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利用以及保护情况进行精确的判定,从而提升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促进对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的监管,使其更为客观、公正。

2.4完善资产有偿使用和市场价格机制,推动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

一方面,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自然资源价格体系。深化有偿使用改革,确保流转顺畅、交易安全、利用高效;进一步完善区位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相对统一的补偿标准的建设和实施。另一方面,加快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进度,明确所有者、使用者和监管者的责任,推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产权制度;推动产权市场规范化建设,构建完善的流转体系,提高生态价值实现效率。

2.5建立自然资源损害评估技术标准体系

目前,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已基本成形。生态环境部还应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加强关键评估技术和标准的研究,进一步出台或修订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的专项技术规范或标准,不断为资源环境管理、司法审理等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自然资源损害鉴定评估可借鉴相关经验,建立完善其标准体系,包括明确自然资源损害类型——长期的或短期的、可恢复的或不可恢复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损害等;损害的程度;调查的标准程序和内容;标准评估和简化评估等。

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发力,通过加强数据共享、技术创新和协作机制建设,有效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专业性与技术性,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炼灵活的审计思路与方法流程,打造大数据、3S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应用场景。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定位系统或无人机全面收集相关数据,构建相应的图像、图谱和数据库、信息库,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转化为会计信息语言,继而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林,姜哲彬,李京涛.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编制浅析——以济南市、杭州市为例[J].浙江国土资源,2021(7):23-25.

[2]陈方毅,王晨明,傅小徐.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编制探析[J].中国农业会计,2021(4):72-74.

[3]李兆宜,石吉金.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机制研究:基于所有者职责履行的视角[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2,35(9):4-13.

[4]阳福英.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下储备土地资源调查的思考[J].中国土地,2023(08):45-47.DOI:10.13816/j.cnki.ISSN1002-9729.2023.08.13.

[5]朱道林,张晖,段文技等.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逻辑规则与土地资源资产核算方法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