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高校能源管理水平提升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30
/ 2

“双碳”目标下高校能源管理水平提升路径探究

王倩楠

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463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能源管理越来越受重视。“双碳”目标下,针对高校能耗高,能源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技术过时、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等不足,以一高校节能工作为样本,通过采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总结了高校能源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数字化背景,提出建立高校综合能源管理方案,探索新时期高校能源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高校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高校以及全面促进整个社会节能意识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碳;高校;能源管理

引言

绿色节能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高校作为资源占有和能源消耗大户,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不仅肩负着节能理念高级人才的培养重任,还承担着在新能源新技术使用和推广方面引领各行各业绿色转型的职责。在中国乃至全球对节能减排的极大需求中,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管理模式顺势而生。高校与合同能源管理的结合可以解决高校节能资金不足、节能效率不高的问题。

1高校能源管理现状

高等院校是典型的大型公共机构,其特点是建筑种类众多、占地面积大、能源消耗设备多、能源消耗量大,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高等院校的主要负荷包括供暖负荷、冷热负荷和电力负荷。其中供暖主要由电锅炉供应、燃气锅炉供应和市政供应;冷热负荷主要由单体空调供应、中央空调供应和太阳能供应;电力负荷主要由电网供应。如果不对耗能进行合理的管控,一方面会极大增加运营费用,制约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会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目前,一些高校已开始着手建设能源管理系统或能耗检测系统。但大多数系统数据采集设备功能单一,无法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属于粗放型、被动式的管理。这些系统通常难以发现能源使用的问题所在,造成能源浪费。智慧能源的内涵就是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化、精细化、数字化管理,使高校能源管理能力和能效水平全面提升。

2高校能源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能源基础设施未能与时俱进

当前全社会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强势突起,绿色低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目前新能源应用在绝大多数高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占地面积和用能结构的角度来分析,高校占地广、用能设备多,开展新能源项目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和合适的应用场景。因此,谋划建立以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为辅的用能格局,加强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新时期高校能源转型较为合理的选择。

2.2管理考核机制未能落到实处

许多高校虽设有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但成员以兼职为主,能源管理工作并未得到实质性的重视;能源管理规章制度年代久远,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师生员工用能定额管理和能效考核机制不全,监管、奖惩措施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未能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双碳”目标下高校能源管理水平提升路径探究

3.1严抓用能管理强化能效管理全流程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组织体系建设,为能源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1)成立能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层面担任小组组长,负责学校能源管理的整体规划,落实节能减排资金,发布能源管理制度等;(2)明确能源管理层面的责任主体,总体协调学校能源管理、改造和宣传等工作;(3)建立工作落实层面的各部门节能工作责任人和联系人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能源管理措施,定期自查自纠,落实节能减排日常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能耗定额指标,并严格执行,为能源管理工作提供管理保障。后勤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安排专职能源管理人员,加强日常监控,建立用能台账,评估能耗数据,挖掘用能潜力,为进一步深化能耗定额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对各用能主体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重视对各用能群体的宣传工作,为能源管理工作提供宣传保障。通过传统方式和新媒体并举,将节能节水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多种渠道持续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打造校园节能文化,积极营造节能氛围,提升师生群体节能意识,使节能降耗、节约资源逐步内化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在未来影响带动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到节能工作中,形成高校节能标杆效应。

3.2校内各部门通力配合

高校资源、能源管理涉及学校国资、后勤、基建、财务、审计、学工及各二级院系等校内部门,除了有力的组织领导外,还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为学校的水电气费正常支付、回收、统计、分析提供帮助,建立健全资源、能源管理制度,积极开展节能宣传活动,使全校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引入社会资金和力量进行节能技改,使学校的资源、能源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3管理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学校在引入能源管理之后,加强了和节能公司的交流沟通,并通过节能公司日常能源管理、现场指导等方式,掌握了先进的能源管理经验,并将先进的管理经验运用到能源管理工作中去。在洗浴中心节能改造取得成功后,学校的其他高耗能项目如实验室、体育馆等纷纷采用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积极开展校园新能源的利用

(1)在学校适合的地方(教工区、办公区、教学区域等)合理规划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学生电动车充电棚,引进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校园旅游观光电动车,为学校师生员工的绿色出行保驾护航。(2)淘汰老旧锅炉,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广空气源热泵、蒸汽发生器及节能灶具等,提高学生宿舍、浴室以及学校食堂的资源、能源利用率。(3)扩大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学校的推广应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为学校节省电费支出。(4)依托学校自身优势开展工作。例如: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机电工程学院的地热能研究中心、工业危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等,是与节能环保相关的院系专业和科研机构。如何做到科技成果转化,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学校的节能工作中来,是能源管理岗位工作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3.5加强基础建设支撑能源管理新业态

(1)智能微电网建设。高校应用分布式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储能、能量转换装置等组成校内小型发配电系统,再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对分布式能源的集中管控,辅以智能化用电控制策略,分配用电负荷,优化电能运行质量,建设能可靠供给多种形式能源的智能微电网。(2)光电一体充电桩建设。随着新能源车的渗透率逐步上升,高校各种电动车保有量也在不断增加,充电桩存在较大缺口,被政府列入新基建范畴。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将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充电需求相结合,通过在车棚顶部覆盖光伏面板,设计可再生能源充电站,并纳入智能微电网统一管理和调度,在不增加碳排放和学校办学经费的前提下,为校内各种充电需求提供便利。

结语

能源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高校的持续发展,用能人数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能源管理工作必然面临更多的困境和挑战。面对这些矛盾,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持续投入资金,对能源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进行更新迭代;另一方面,要从上到下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在组织、制度、资金、监督等方面,构建良好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吕培明,许秀锋,曹同成,等.基于云平台管控的大学校园能源精细化管理系统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10):261-265.

[2]许俨宁.刍议我国高校能源管理工作[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2):240-241.

[3]文志勇.高校后勤能源管理模式实践探究[J].上海商业,2020(5):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