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历史简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30
/ 2

计量历史简述

马江峰  柏航  王华 赖平  万云儿 冯灵文

 32382部队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本文通过时间顺序简要介绍计量历史的发展,其主要分别在古代计量、近代计量和现代计量三个板块进行论述,较为深入的阐述各个历史时期计量模式,为计量工作开展和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计量史、计量发展、计量基础

计量的历史源远流长,计量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紧密,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计量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古代计量、近代计量和现代计量三个阶段。

一、古代计量

中国古代计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计量在我国历史上称为“度量衡”。《辞海》中对“度量衡”的解释为:测量长短之器曰度,测量大小之器曰量,测量轻重之器曰衡。即指长度、容积、质量的测量,所用的器具主要是尺、斗、秤。

新石器时期出土的七孔石刀,孔距均匀,孔眼相当,是经过比较测量的;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我国古代用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他的天然物、植物的果实作为计量标准,如“布手知尺”、“掬手为升”、“取权为重”、“迈步定亩”、“滴水计时”等计量活动。

(一)夏商周

夏代制定了标准的度量衡原器,并颁发于地方,作为定期检定、检查的依据。商周时期开始有计量器制。

两支商代骨尺,长16-17厘米。约略相当中等身高人拇指与食指伸开的距离,与文献中“布手知尺”和象形文字“尺”形象相合。

(二)春秋战国之交--计量发展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把度量衡看作权力和社会公正的象征。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和邹国的廪陶量,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

(三)战国时期

战国中晚期,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兼并,度量衡单位制渐趋统一。但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仍保留着地区性的单位名称,单位量值参差不一。

(四)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诏书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全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大意是:他继位的二十六年后,兼并了各地诸侯王国,百姓得到安居乐业,自立皇帝封号。下诏书给两位大臣,务必把全国的度量衡都统一起来。诏书全文共40字,简要地说明了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背景和对统一的要求。

(5)西汉--继承和发展

秦代形成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在西汉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西汉竹衡杆上墨书文字记载,如果使用不合标准的称钱衡器,主人就要到乡官“里正”那里受处罚,服徭役十天。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原因,度量衡的增长北方远大于南方,出现“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情况。到北魏后期,北周的度量衡单位量值与汉末相比,尺度值增长30%,容量和衡重均增长约两倍。

(7)隋朝

隋文帝,又把经过南北朝而混乱的度量衡再一次统一起来,这是中国第二轮统一的度量衡单位量制,并且被隋以后强大的封建王朝唐、宋所沿袭,直至明、清都没有大的变化。因此隋朝在中国度量衡史上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

(8)唐朝--严格的计量制度

唐朝对度量衡管理较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发了度量衡标准器。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条文和奖惩办法,凡营私舞弊者,皆严惩不贷。凡私造度量衡器具并贪赃国库资财者,皆受各种笞刑(古代五刑之一,是以木板责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的轻刑)直至处死。

(9)宋朝

公元976年宋太宗即位,再次下诏书统一度量衡。当时掌管国库的官吏首先检验了国库中所收藏的各种标准器,发现多有失准,造成使用中产生许多弊端和争讼。经过反复研究后创制了一种小型精巧的杆秤-戥秤。为了保证其称量准确,秤分成两种规格,以便相互校准。

(10)明清

明清各朝都依唐律,把度量衡制列为本朝法典,颁发标准器和定期检定。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规定以尺、升、两为度量衡的基本单位,终于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独特的、统一的、科学的度量衡单位制体系。

计量是历代王朝行使权力的象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和乾清宫丹陛前左右两侧,分别陈列着鎏金铜嘉量和日晷两件计量器具,庄严地展示着清王朝的统治权力。我国古代的计量发展史,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二、近代计量

从世界范围看,1875年“米制公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计量的开始。

米制是在18世纪末由法国创立的一种测量单位制,它以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定名为“米突”(meter,米);以米的十分之一长度为立方作为容量单位,定名为“立特”(liter,升);以一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重量(质量)作为重量单位,定名为“千克”(公斤)。这种制度是十进位制,完全以“米”为基础,因此得名为“米制”。1875年成立的国际米制公约组织,是计量领域成立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政府间组织。主要从事基础计量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以保证成员国基本量值的准确一致。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原有的工业基础薄弱,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入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时期,也是我国工业化奠基的时期,数百个大型工业企业的建立,使工业部门的计量工作逐步兴起。

1955年国务院设立了国家计量局,才开始推行米制,制定了统一计量制度的条例法规,组织计量器具的检定;1956年把“统一的计量系统、计量技术和国家标准的建立”列入国家重点发展项目,同时,采取建立临时计量标准的措施;1957年我国可以开展国家检定的计量专业发展到长度、温度、力学、电学计量等九大类,初步形成了我国近代计量科学体系的雏形;195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和《统一公制计量单位名称方案》,促进了我国计量工作的发展。

三、现代计量

现代计量的标志是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决议通过并建立的适用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的计量单位制,即国际单位制。

从60年代到80年代,我国计量科研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经过了十余年的努力,相继建立了包括一些自然基准在内的100余项计量基准,为我国现代计量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70年代我国加入《米制公约》,形成了国际计量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

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逐步建立我国的法制计量体系,使计量全面进入现代社会领域并展现了其公正、公平和权威的形象。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公布后,“计量”一词得到法定确认。

2003年7月9日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计量条例》,2003年7月9日起施行。2020年12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发布新修订的《军队计量条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2021年12月31日,国务院制定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计量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必将对引领新时代计量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计量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通过简述计量历史,使大家深入了解计量,更好认识计量,为计量工作开展和作用发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兆彬.关于大计量战略的思考——计量地位与作用初探[J].中国计量,2018.

[2] 刘增强.清代度量衡知识形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3] 陈传岭.计量史上的一件大事——“市秤16两制的改制”[J].中国计量,2020.

[4] 任杰.中国近代时间计量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