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麻风病患者的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1
/ 2

家族性麻风病患者的调查分析

王嫦华陈信将  覃伟频 

(柳州市柳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 柳州 545100)

摘要目的:分析柳州市柳江区近年发生的家族性麻风病患者发病情况,为减少或阻断麻风病的传播,防治麻风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来自国家麻风预防与控制信息系统(LEPMIS),选择近年发生的家族性麻风病患者的临床记录和监测数据,以及他们的密切接触者数据,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家族成员发病间隔5月至18年。家族性疫情首例病例是家外传播,亲属成员有4个是通过 I级亲属感染,占66.67%;1个是通过 Ⅱ级亲戚感染,占16.67%;和1个是通过 III级亲戚传播,占16.67%。结论麻风病密切接触者,特别是家族成员,应该加强对他们的身体检查和健康状况监测;在重点人群中发展宣传员,加强麻风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至关重要。

关键词:家族性麻风病调查分析

麻风病也叫汉森病,是一种由麻风分支杆菌引起的古老的慢性传染病,由于历史遗留的世俗偏见没有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而摒弃,社会面的歧视未消除,有些病人会觉得自卑,性格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麻风病的传播途径很多,如果不能及时防治,阻断传播途径,将会造成更多人的传播,加之较高的致残率,这无疑加大了社会的负担,也加大了公共医疗资源的消耗[1]。麻风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感染,但是由于疾病潜伏期较长,很多患者的感染方式难以得到科学的证实。麻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及临床表现与宿主的遗传特性密切相关[2]。遗传流行病学、孪生研究和家庭聚集性研究已证明麻风有很高的遗传易感,遗传易感程度高达57%,因此,我们拟对柳州市柳江区近年发生的8例家族性麻风病患者情况进行分析,以明确麻风高危人群的发病特征,总结实施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为麻风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来自国家麻风预防与控制信息系统(LEPMIS),选择近年发生的家族性麻风病患者的临床记录和监测数据,以及他们的密切接触者数据进行分析。

1.2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利用 Excel软件构建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麻风病家族史根据亲缘相关系数,亲属关系分为I级、Ⅱ级和III级。

2结果

2.1一般资料分析。8例患者中,男性占62.50%,女性占37.50%,性别比例为5:3。年龄主要为39-79岁,最小为39岁,最大为79岁,平均年龄52.43±5.22岁。8人均已婚(100%)。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是初中2人,占25.00%,小学5人,占62.50%,文盲1人,占12.50%。壮族8人,占100%。

2.2临床表现。8例病例主要表现为皮肤和周围神经损害症状,早期表现为肢体麻木,单个或多个不规则红斑、结节、浸润等皮肤症状,病情得不到有效治疗后发展为眉毛脱落、皮肤干燥,其中1例出现皮肤溃疡。8例患者中,Ⅱ级畸残1例,I级畸残1例,其余6例无畸残;1例发生麻风反应;6名患者为多菌,占75.00%,2名患者为少菌,占25.00%。

2.3病例发现情况。8例中,5例(62.50%)为发病2年内确诊,3例(37.50%)为发病超过2年确诊。从发病到确诊的发现时长从5个月至3年7个月,平均值1年7个月。主动检查有4例,3例作为密切接触者监测发现(37.50%),1例线索排查发现(12.50%);被动检查为4例(50.00%),均为因皮肤病到皮防门诊就诊发现。

2.4感染来源。8个感染者发病间隔时间5年至18年,其中7例病例为家庭内同吃同住等密切生活接触,接触时间长达28年至62年。从首例病例发病之日起计,最长潜伏期12-18年以上。3例病例未曾列入密切接触者管理。两个家族的2名首例病例都是家外传播,家外接触史不详;亲属成员有4个是通过 I级亲属感染,占66.67%,含2例夫妻和2例子女;1个是通过 Ⅱ级亲属感染,占16.67%,是翁媳关系;1个是通过 III级亲属传播,占16.67%,属堂兄弟关系,由于堂兄弟年龄相差30多岁,否认密接接触。

3讨论

3.1结果显示,8例麻风病潜伏期长,符合慢性传染病特征,症状以侵袭皮肤、外周神经为主。麻风病主要是通过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皮肤破损处的血液等途径进行传播[3]。临床症状特异性不高,轻度的病人表现为皮肤斑块、丘疹等皮肤损伤,也可表现为皮肤蚁行感、四肢麻木等神经损伤,如果不能及时获得流行病学史,往往以“过敏性皮炎”诊疗。多次治疗无效,病情加重,出现大面积的皮肤凹凸不平,头发脱落,耳垂肿胀,嘴唇肥大等较严重症状,甚至导致患者残疾。

3.2就全国而言,经过麻防工作人员的长期努力,麻风病已进入低流行阶段。我区最近发生的两例病例,一例是2015年新发现的家庭内感染的病人,2018年新发现的病人虽然也是病例家属,但日常生活无密切接触,说明疫区的消除工作需要持续开展。家族性麻风病既可以传染成人,也有传染给儿童的报道

[4]。我国已有研究表明,麻风患者中有易感基因,且有家族聚集及遗传倾向,但是,尽管家属成员之间存在着同样的遗传基因,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却又是不同的[5],这两起家族性关联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有34人,发病5人,在麻风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把病人家族成员作为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能最大限度地发现新发及复发病人,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因病致残。

3.3上述家族性病例有50%是多次就医,病情无好转且加重,去到皮肤门诊遇到有经验的麻防医生才得以发现,其中3个病例接触情况不明确。疾控中心及其皮防门诊兼为麻风病防治专业机构,在麻风病防治中发挥显著作用,病例的早期发现、确诊和治疗得益于市县两级麻风病防治专业机构提供在麻风病进入低流行期之后,麻风的控制仍不能放松,新发现病例仍有波[6],对麻风病的社会歧视和偏见的存在,阻碍了病人发现等策略和措施的开展。应加强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大众科普,提高麻风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在重点人群中发展宣传员,加强对血家系成员的健康检查和科学宣教主动提供线索,早发现早治疗,及时阻断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龙恒,沈连发,张春雨,等. 文山州2018年麻风三代血亲家系成员新发麻风18例调查分析[J]. 皮肤病与性病,2020,42(6):800-802.

[2] 永吉措毛. 预防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在麻风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2(5):196-197.

[3] 戴斯琦,马璐,杨敬源,等. 消除麻风病危害行动前后贵阳市麻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22,49(2):217-221.

[4] 卢海洪. 家族性儿童麻风1例[C]. //2018年全国麻风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1-6.

[5] 吕端,程家国,向浩,等. 基于CiteSpace对2012-2020年全国麻风病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2022,38(6):522-526,封3.

[6] 孟繁文,谢昌平,陆琳桂,等. 柳州市2011-2021年麻风新发现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3,39(9):65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