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培养核心素养的紧迫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2

我国培养核心素养的紧迫性

唐兴明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枢镇阿勒小学 652400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对立德树人的具体落实,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推动我国教育体系有效改革强大的推动力。在大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由之路。其中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是核心素养的两大基石。品格的养成和能力的形成来源于学校平时鲜活的课堂教育教学。 最终通过受教育对象—人体现出来,一句话教育的终极使命就是提升人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信息化;个性;合作;实质.;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作为社会子系统,教育的一切活动都需要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教育要与时俱进,墨守成规不是教育者应有的职业态度和思维方式。任何理论或者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特定历史条件。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看问题,才能在继承中不断超越与创新。本论文将从一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 ,这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实际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1.信息化是当代世界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是当代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信息化时代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正在全球展开的信息和信息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变革的方向起着决定作用,其结果必定导致信息社会在全球的实现,在此进展中,信息知识正以系统的方式应用于变革物质资源,正在替代劳动成为国民生产中“附加值”的源泉。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的获取将进一步的实现民主化、平等化。经济竞争的胜败则取决于谁享有信息源优势。进入信息时代,教育的模式和观念正在发生巨变。未来的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向世界。因此,具有未来概念的,崭新的课程设置及其相应的教学实践便应运而生。

2.教育呈现的趋势

(1)重视质量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科技高速发达的社会,没有文化是寸步难行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教育改变社会,教育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这些东西已经渗入中国家长骨髓之中,使得他们舍得在孩子身上进行教育投资,因而导致人们更加追求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不仅在中国家长们注重孩子们的教育,关心孩子们的教育质量。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追求更为优质的教育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人类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追求品格和关键能力将成为人类教育的重中之重。

(2)重视个性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以前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为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之上的,创新是信息社会永不枯竭的内在动力,信息化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成为信息社会教育的新的路径。我国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个性化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想见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将日益成为社会潮流。

(3)重视混合教育

随着人类快速进入信息社会,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人类的教学已经有人工智能机器人参与,人工机器人成为人类教师的得力助手。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人类教学活动从单一的教学模式迈向教师和人工智能机器。这二者的混合式教学,将极大提升教学的效益和质量,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将来教师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混合式教学或将在全世界出现,成为教育教学模式的重大变化。

(4)重视科学

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发展,教育教学发生里重大变化,脑科学和神经科学已经能够对人类教育的某些机理进行一定程度的科学解释,并且得到广泛运用,脑科学和神经科学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视觉加工、记忆、语言等问题解决的研究中,这些成果已被运用于测评教育教学效果、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

1.什么是素质教育?

它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引领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指针和灵魂,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具有素质教育的鲜明时代特征。

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上面。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创造性能力培养始于中小学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不懂的问题敢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具有敢于质疑的特质,进而使孩子形成敢于创新的思想和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

2.素质教育应该生活化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层出不穷。在中小学阶段,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知识,只能学习最基本的知识。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无论素质教育如何被吹捧,人类的综合生存需求依然不会改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的社会态势永远不会改变。教育工作者本质上就是辅助孩子们适应生活,从成长生活中逐步适应独立从事劳动创造。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众所周知,教育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它只能创造精神财富。经过教育,孩子们未来从事主动创造,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以前的课程教材系统性不强。

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我国国际教育竞争力,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其中在学生核心素养中,“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培育核心素养的两大基石。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国也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备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从每个人身边做起,从身边平凡的琐事做起。要始终坚持做到心中拥有爱心,拥有教育情怀。教育教学中,要始终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装有学生,行动关心学生。以学为主,因材施教;研究教法,研究学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观进取的精神,从而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追求的心愿。

参考文献

[1]潘绍伟. "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阐释."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王彬.浅谈如何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C]//2016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