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式现代化守正创新的逻辑理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4

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式现代化守正创新的逻辑理路研究

李琰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南岸400000

项目信息:本论文为重庆工商大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生专项研究课题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方法论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yqzxesd008。

摘要所谓“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国传统走向中国现代,既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发展过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因此,从突破“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困境到开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个维度出发,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逻辑理路,把握其守正创新的发展历程,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传统与现代;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理路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要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从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实践目标朝着复兴伟业勇毅前进成功地带领人民探索出了一条富含传统韵律又独创新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新征程。

从突破“东方从属于西方”传统境遇谈中国式现代化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社会主义方向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表示:“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真理”[2]1649。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反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中国的发展逐步向好,解除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困境。

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之下中国社会民不聊生,中华民族意识到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和国家独立,才能够开展现代化。然而,中国现代化方案的选择却是经历了重重曲折。在大革命时期,国共展开了第一次合作,但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掌握领导权,而后又发生了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解体,大革命最终宣告失败。国民党已转变为了一个代表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阻碍着中国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以国民党统治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道路与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道路之间徘徊”[3]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军阀混战走向和平时代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日益成熟和完备。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意味着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1437,这就确定了我国现代化道路的方向是社会主义。“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起破了产。”[2]126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局面

“一化三改”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和制度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社会性质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着手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并恢复国民经济,在此基础之后又进行了“一化三改”。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经济技术较为落后、人才力量稀缺,因此,中国的发展只有依靠自身力量和实际状况,走的是异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年,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两手抓。随后,便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为完成第二项历史任务提供物质基础。首先,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其次,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认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4]而后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一化三改”,不仅促进了技术改造和社会持续发展,也通过对民族资产阶级施行“和平赎买”政策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毛泽东同志带领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自信自强的现代化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酝酿改革基础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都体现出了“苏联模式”的优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选择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然而苏联模式并非一劳永逸的模版其弊端在苏共二十大进行了披露这时的中国共产党决定结合中国实际“以苏为鉴”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四个现代化的核心意蕴是“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5]116

毛泽东认为,异于西方并超越西方的现代化的实施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5]302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分“两步走”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两步走”战略的提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更有序的蓝图。

正是在改革开放前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因此,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促进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到来。

三、从开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看中国式现代化

“对外开放”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曾指出,“中国不是孤立的,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6]这表明毛泽东在中国的早期发展中就已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思想

邓小平批判性地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辩证分析我国国情和实际状况后,邓小平提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7]78随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方针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和友好合作,吸引更多外资和合作者。与此同时,坚持对外开放有利于我们与别国交流学习,增强我们在科学技术、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潜力,从而不断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随着合作深入以及经济发展开放国门的益处逐渐显现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正式将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而后我国通过兴办经济特区以及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一系列措施,吸引了大批外资,实现全球化,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肯定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性作用,“我国的现代化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从落后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道路

邓小平强调要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标来增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7]314经济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有效的、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保障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并揭示其发展趋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以及后来斯大林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的发展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设想以及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实践成果,使得人们普遍认为计划经济是属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属于资本主义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物质基础薄弱等现实问题,中国选择了计划经济。但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关系的日趋复杂,这种排斥市场、货币关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成为了经济建设的桎梏。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不断推动在经济体制方面的变革。邓小平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7]373而后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新说法的提出,体现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国两制”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内国际环境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实际出发,科学研判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状况,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创造性地提出来的科学设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意识到拥有和平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砥砺前行,但港、澳、台地区仍采取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考虑到这样的事实,我们党提出了既为各方所接受又照顾各方利益的“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因此,可以看出“一国两制”战略构想既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也以尊重历史条件为前提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国两制”战略构想接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始终“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9]这一系列的传承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在深刻地分析历史条件和现实状态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关于祖国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论中国式现代化

迈入新发展阶段,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非是静态的,也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就能跨越的阶段,它是一个动态的、昂扬奋进的,不断从量变实现质变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随后,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基础,我们要在此基础之上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力前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既有供给侧也有需求侧,但我国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侧。从本质上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因此,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供给结构的灵活多变来应对人民需要的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深刻地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应社会需求而非盲目生产的现代化。这一举措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学说的丰富,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的盲目扩大生产的现代化的区别,彰显了中国特色也超越了西方的困境。

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物质条件在新时代实现了质的飞跃,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保证发展成果与民同享,贯彻共同富裕的理念,彻底改变了过去中国贫穷落后的社会基础

中国在开展脱贫攻坚事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准扶贫策略,有效地提高了扶贫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党和人民紧密团结中国共产党积极贯彻和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党和人民形成磅礴合力共打脱贫攻坚战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0],人的现代化除了思想进步,还要以一定的物质基础来保障思想的进步,因此,开展脱贫攻坚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前提性步骤。同时,蕴含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减贫方案也为全球脱贫事业贡献了力量,与世界各国进行经验交流,带动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夺取脱贫攻坚胜利后,我们党并没有拘泥于眼前的成就而止步于此,而是继续推进乡村振兴计划,所谓“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1],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意识到,“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12],这生动地体现了我们党将乡村的改革发展作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以坚定的决心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之路

恩格斯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3]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对于环境生态方面的思想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维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开创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对于生态问题也日趋重视,创造性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思想,深刻地认识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的良好局面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工业文明的发展,不仅大力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而且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近年来,资源浪费、过度开垦、自然灾害等事件在全球频发,这也向人类昭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伤害,最终只会伤及自身。

习近平总书记为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供人民享用,也要以优美的生态环境来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要。自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我国的环境得到了实质性改变,人民对于保护自然的意识明显增强,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韩喜平,郝婧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蕴[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02):102-11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毛泽东.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6.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陈志刚.中国式现代化及其规律性和多样性[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05):23-33.

[9]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8.

[10] 徐斌.深刻把握“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J].国家治理,2021(32):35-38.

[11]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求是,2022(7).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2-22(01).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