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活的有心人,让笔头绽开文学之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2

做生活的有心人,让笔头绽开文学之花

俞杨

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中学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75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被家长们坚决贯彻,孩子们每天都在“生活”,但是触摸不到生活,家长的包办代替,使他们的生活呆板、单调,不能与生活共情。可“作文”恰恰就是个人抒发情感的一个重要渠道,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作文只能是假、大、空。我们虽然不能给孩子们创造生活,但可以教给他们观察生活的方法和方向,帮助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

关键词:生活 写作 观察 体验

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文字更是历久弥新。在遨游过中华文化这条璀璨的长河后,你不想也在其中留下些什么吗?

现在的学生都拥有一副好口才,但是,不见得都有一副好文笔。写字没问题,可是怎么把这些文字经过排列组合后成为一片美文,为何动起笔来难于上青天?不少同学都在写作上遇到过形形色色的问题。也没少听过老师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好文章来源于生活” “文学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之类的话

可这位“生活老师”为什么对有些同学如此的“吝啬”什么都不肯交给他?

现如今社会上有些人标榜“学习无用论”。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刚刚兴起“炒股”,那时股市特别好,是个人就能挣钱。于是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股票大厅门口卖茶叶蛋的”。还有些人经常用李嘉诚、赵本山、马云这些成功人士例子来证明这一扭曲的观点。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一定不止学习这一条路,但学习一定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这些人也许没有很高的学历,甚至都没多少文化,但是他们一直都在读书,读的就是 “生活”这本书。学的是“生活”这门课。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生活就是兴趣的老师。同学们不管你觉得你的生活是多么的千篇一律,波澜不惊,都不要对她视而不见,她就是你最生动的课堂,只是你没有找到观察的方法,没有扭转你的偏见。

一、看只是方法,看不是目的

1.找不同

这个游戏大家一定都玩过“找不同”其实练得就是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我们在观察生活时,其实就是寻找生活中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有了不同点,我们就有了不同的观点,那么作文的立意和题材就会接踵而至。

例如: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项作业,选取身边的一类人(可以按职业分,也可以按年龄分)仔细观察他们寻找不同,然后周五的作文课上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

那次的作文课上得真热闹,大家都看了,都找了,所以收获就很多,有些同学甚至从没发现自己有这么强大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中我们班的班长(班长一般都是学霸)说得最好,观察的也最仔细,视角也很独到。

她观察的清洁工中的女清洁工(切入点小,问题具体就好对比、分析)。她观察到一位女清洁工虽然外表跟其他清洁工穿着是一样的,但是她脖子上带了一串白色的珍珠项链,经过她的仔细观察,她判定那串项链是假的,地摊上10块钱就能买来的那种,她又发现这位清洁工还纹了眉,显得比较精神。然后,她试探性的把剥下的橘子皮扔在地上让她发现,她居然很平静的又过去打扫干净,没有骂自己。最后,她仔细查看了她清扫过的地面,树坑里连一片落叶也没看见,翻了她收拾过的垃圾桶,连一个烟头也没剩。她说完,我们都为她观察的全面、彻底、独特而折服。如果继续深入挖掘,一篇视角独特、立意高远、带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好文章就诞生了。

2.找相同

有“找不同”自然就有“找相同”任何的事物都有他的相似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树叶是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树叶,这就是它们的相同点。

例如:大家在上小学的时候都写过“好人好事”。仔细回忆回忆你的同学们都写了哪些事,哪些人呢?

我相信“让座位”、“捡钱包”、“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些题材一定不在少数,做好事的有你、你的好友,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雷锋”!

同学们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做的事情都不同,但是都像一个人“雷锋”一样呢?如果你这样想了,那么你就找到了共同点了,再往大,往远想想外国是不是这样,古代是不是这样,然后收集点资料,佐证一下你的观点,加上好文采的助力,一篇视角独特的好文章就诞生了。

3.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生活都体验一遍,但我们可以读书,读书就是体验别人的“生活”。

你通过阅读别人的文字,感知了别人的生活,它也就变成了你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就有不少通过看书,体验到别人的生活,改变自己人生的例子。

例如:我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他就特别喜欢读《资治通鉴》不但读还写批注,毛主席就是通过阅读历史上这些伟人的生活经历来指导和改变自己的思想,不走别人证明过走不通的路,不走别人证明过平庸的路,所以他的人生才变得伟大而传奇,他的人生经历也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成功者。

所以,读书是体验丰富生活的捷径,当然,成功是不能复制的,生活也是不能复制的。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把别人的生活融入自己的生活,给自己的生活加点“料”,使自己的作文有“料”可写。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早在宋朝,大诗人陆游就通过《冬夜读书示子聿》告诉我们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生活是立体的,我们只通过某一种或某几种方式来感知他,时间久了自然会觉得单调或者片面。所以,我们要给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安上眼睛,全方位、无死角的体验活生生的生活。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学生基本过的就是三点一线的生活,被家长24小时全方位无死角的呵护,别说去体验生活了,就是想自己洗件衣服、做顿饭都是奢侈。但,这不是写不好作文的理由。在求学的年纪,我们的生活是相似的。

别忘了我们就生活在“生活”中,无聊是生活,有趣也是生活。生活就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包围着你。你会放弃他,但是他绝不会放弃你。

如果我们不可能要求生活把酸、甜、苦、辣、咸按星期一到星期五逐一给我们排列好,那我们也可以,根据老师布置的作文的内容,做一个“速效体验”。

例如:在教七年级时,我就布置过一次体验作业,动员同学们都去主动让一回座。回来后说说收获。

“一百个人让座,就会有一百个让座的人”大家的体验五花八门,男生跟女生不一样,胆小的跟胆大的不一样,内向的跟外向的不一样。被让座的老的跟少的不一样,文化高的跟文化低的不一样,中国人跟外国人不一样。大家都得出一致的答案,这次如果写“让座”一定写得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亲自体验了一把,冷暖自知。

那么看了这个体验活动,你明白了什么?做生活的有心人、勤快人,多多的体验,你自然会发现不一样的生活和不一样的你。

三、先“感”而后“想”

“看”和“体验”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看”和“体验”是为“感”做铺垫的,“感”又是给“想”做准备的,“想”最终的目的才是“写”。

有了观察和体验后,一定都会有“感”。什么是“感”呢?看到坏人坏事时的气愤,看到好人好事时的感动,过生日时的高兴,得一百分时的骄傲,这些就是来自我们人类本能的“情感”,当然,通常情况下,我们萌发的情感比上面提到的要复杂的多,经常是几种不同的情感交错混杂着,这就需要你把这些复杂的情感理清楚,如果你词语积累有限,不足以描述的很准确。还可以把这种情感形容一下,越形象越好,这样聪明的读者就会帮你理清这些情感,甚至和你产生共鸣。

有了“感”后,千万不要止步,再往深处想想,这就需要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了。如果你的“想”上升到理论高度,那你的文章就不得了了,一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初中语文课外名著必读书目中的《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1930年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感”和“想”一次集中体现。

老舍先生从旧社会城市贫民的视角出发,观察并体验了其中一个被人忽略的群体——人力车夫。他感他们所感,想他们所想,并借他们的生活和人生,说出了自己对当时那个社会的看法和观点。不但引起了有着类似生活经历的人的共鸣,更成为了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文学作品的标杆。

可见,将“看”“听”“说”“读”等“体验”升华的就是“感”和“想”这也是我们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意图”。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唯有鼓励学生敬畏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将学生领入作文的大门,让他们产生写作的冲动,当生活给予他们的思绪和情感汇成一篇篇美文汩汩流淌时,文学之花也就灿烂的绽放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