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检测与智能监测》学习领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2

《安全检测与智能监测》学习领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尧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  255300)

摘要:本文以安全检测与智能监测》为例,详细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其他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校企合作

安全检测与智能监测》课程是安全智能检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设计中是以培养学生调试、操作等能力为重点,针对智能监测系统,过程参数检测,空气中有毒物质和粉尘的监测等内容进行了阐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业企业共建教学环境为条件,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理论-实践-应用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1.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

(1)走访大量从事安全监测智能控制的相关企业,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调查;

(2)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更能贴近和满足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能力训练体系;

(3)与在企业一线从事电气设备生产、运行、维护的毕业学生进行交流,听取毕业生对本课程建设的反馈意见,并对实训教学情境的构建提出修改意见。

2.课程体系重构

我们按照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制定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境等流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

(1)工作岗位调研、分析

经过调研,确定毕业生主要从事智能监测设备生产、运用的相关行业企业的电气控制设备的生产、装配、销售及系统的运行、维护维修等工作岗位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对相关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情境设计,确定其教学内容如下表。

序号

教学情境

教学内容与要求

1

安全检测与智能监测原理与技术

了解安全测量技术,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技术

2

安全检测常用分析仪器原理

光谱测量和色谱测量原理与技术

3

气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

气体样品的理论方法,采集,计算,测定

4

工作场所中的粉尘检测

粉尘微粒对人体危害关系,采集,测定

5

空气中危险气体的现场检测技术与方法

气体检测仪器的原理和选用,气体警报值的设定,探测点的确定

6

特种行业的智能安全监测技术

石油化工,金融行业,危险品运输,桥梁结构等安全检测预警系统

7

安全智能检测新技术及应用

计算机及网络安全智能检测技术,虚拟仿真和GPS定位技术,物联网和人工神经网络

8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设计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基础和可行性分析

(3)课程目标确定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课程内容设计结合学科、专业和课程的特色,智能控制知识与工厂智能监测设备的运行、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将涉及到的安全检测与智能监测原理安全检测常用分析仪器原理气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工作场所中的粉尘检测空气中危险气体的现场检测技术与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是:熟悉安全监测及智能监测系统的构成、功能、保护方式,掌握监测系统操作、运行、检修、维护等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

(4)确定课程标准,设计任务载体

分析整合后课程内容和目标,选择监测设备的生产、运行、维护、检修中的典型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按照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特点,设计了8个学习子领域。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重视学生在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室与实践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1.教室与实践地点一体化

教学地点设在智能监测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模拟工厂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及企业现场,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

2.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安全检测与智能监测》课程教学围绕8个工作任务展开,各个工作任务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教学的标准化教学环节为:明确工作任务要求和能力目标、分析工作任务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解决工作任务的方案,模拟职业环境实施完成工作任务、检查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评价整个教学过程。

3.教学中做到工学结合

安排学生进专业实习,为期为2周。通过对智能监测设备拆装、检修和测试等实习实践,加深对智能监测设备结构的认识,掌握设备安装检修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安全检测与智能监测》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应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使得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1.项目教学法。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目标,整个教学围绕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训练学生职业态度,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引导文法。开放教学资源教学法充分利用CAI课件、教具、实践教学设施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诱发学生按照引导文自主查阅资料,分组讨论交流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学生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作任务,并按照 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过程和方法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案例教学法。将实际案例引入教材、教学体系中,每个重要知识点均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融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合作方式、实践案例教学于课程教学中。将理论讲授、实践辅导、现场参观、技术服务、科技创新等不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5.现场教学法。在教学安排中,将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校外(企业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相结合,让学生熟悉职业环节和职业中的真实工作活动,通过工学结合的锻炼,职业能力得到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高,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

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开发了配套的任务书和引导文、评价表

经过与安全监测行业企业多年的交流和探索,我们在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课程开发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与之配套的任务书、检查单、评价表等资料。

2.综合应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教学资源

自主开发了网络平台课程,包括教学指导、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库、参考文献、授课录像、操作视频、在线测试等模块。提供立体网络资源库让学生能够在线学习、研讨与答疑,查阅资料解决疑难,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生产性实训室组织实施教学,师生互动性强,效果好

把课堂建在实训室,利用实训室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实验实训设备,使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交互式学习,还可以通过实物来直观了解监测设备控制过程,并模拟生产现场工作环境,亲自动手进行操作。

五、结束语

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寻求与企业合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源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将扭转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统领课程设置的局面,并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与此相应,新型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需要有一系列强有力的教学资源保障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也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朱强; 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1)

[2]刘燕,王峰,程航.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开发方案[J]. 高教论坛, 2009,(07) .

[3]李高建,胡晓玮《工厂供配电技术》学习领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 2010年01期